- 相關推薦
心中的彩柱作文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就是一根美麗彩柱。在魯院學習的半年時間里,我們都會經常自發的到天一安一門前,去領略那里的神圣與莊嚴,登上天一安一門層樓,去感受偉人曾經留下的足跡,去感受國旗升起的自豪和驕傲,去感受祖國心臟的跳動。尤其是彩柱豎一起的那半月時間里,我們幾乎天天都去,坐地鐵,搭公交車,用不了一個小時,我們就可從朝陽區八里莊魯院出發,到達天一安一門前。
在建國60周年大典期間,我有幸參加了北京魯迅文學
院第十二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習,成為55個少數民族學員中的一員,同時,還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各種慶典活動。至今令我最難忘的,并非共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登上天一安一門觀禮臺看大閱兵預演,也并非登上高高的萬里長城,在長三角近七天的采風活動中得到的無數感動,而是在天一安一門前尋找心中的那根彩柱。
高高一聳立的彩柱,共分兩排,每排28根,根根緊密相連,與天地同心,與日月交相輝映,成為天一安一門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天一安一門前人山人海,想找到自己民族的那根彩柱并親自照張一合影實屬不易。
我一直想在我民族阿昌族的彩柱下拍張照,尋找一種感動和驕傲,一種無形的力量。那是2009年的10月2日,在天一安一門前,我不停地在尋找屬于自己心中的那根彩柱。國慶期間,擁擠的人群,將我擁來推去,整個上午,我不停地來回尋覓,時左時右,從每排第一根,找到最后一根。56根彩柱,讓我看得有些眼花繚亂。可是怪得很,找了半天,我就是找不到,一起來的四個同學,一個個都走散了。各自都希望能找到屬于自己民族的那根彩柱。
我始終相信我自己,相信自己的民族,我相信彩柱在。彩柱不分大小,整齊劃一,鮮紅耀眼,金光閃爍,雄偉壯觀,氣勢無比,在天一安一門前雄壯有力地高高一挺一立著。
解放60年,阿昌族走到今天并不容易,伴隨著新中國
的崛起,在幸福成長。人實在太多了。彩柱,它是阿昌族的象征,當我找到這根繪有阿昌族狂一熱舞蹈圖案的彩柱時,已是下午四點多鐘。我高興極了,親自抱著它,象抱住了自己偉大的母親一樣無比幸福溫暖。原來,它就在人民大會堂正前方,正好在第一排中心位置和通道出口處,被擁擠的人群遮住了腳下不起眼的“阿昌族”三個黑體大字。
這就是我要找尋的心中彩柱!我大聲地對自己說。
彩柱于我是那么的美麗,我久久仰望著它,它一下子變得如此的近又如此的遙遠。看到了彩柱,我便浮想聯翩,讓我不禁想到了阿昌族的過去和未來。上了魯院我才知道,北方人真正了解阿昌族的并不多。要知道,阿昌族主要生活在美麗富饒的云南省西部邊陲,孔雀之鄉-----德宏傣族景x族自治州境內,是一個勤勞、勇敢、善良、聰慧愛歌、狂舞的民族,屬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據統計,目前,阿昌族實有人口4萬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x族自治州的隴川和梁河縣,云南潞西、盈江、騰沖、龍陵、云龍等縣也有少量分布。在緬甸,阿昌族被稱為“邁達族”,主要分布在克欽邦的密支那和撣邦的南歐、景棟等地。在德宏州內,阿昌族有昌撒和傣撒之別,有隴川、梁河和潞西3種方言,一般都兼通漢語和傣語等,沒有文字,使用漢文和傣文等,多與傣、漢等民族分寨而居。
阿昌族的歷史,是一部遷徙史。阿昌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經歷了不斷衍化、遷徙、離散和聚合的復雜過程。傳說阿昌族是南詔國的創始者,先民發源地為“勐撒峒”,阿昌族在德宏的歷史當在3世紀前或更早的時間,至少已有兩千多年。他們是氐、羌的后裔,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子孫。有“娶婆夷變夷人”的說法。阿昌族最早活動于青海、甘肅高原,稱為氐、羌的民族,他們中的一些部落,遠在周秦之際已逐漸向川西南及云南、貴州遷徙,其中的一部分很早就散居于川西至滇西一帶,成為云南境內古老的民族之一。早期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以后向西南不斷遷徒,在今德宏境內定居下來,漸漸才定居于今較為集中的梁河、戶撒、臘撒,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阿昌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和山歌是阿昌族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是祖國西南邊境里用狂歌祭奠先人的人們。有歌聲的地方就是阿昌人居住的地方,一般以族居為主,同姓一律不得結婚。他們活潑、開朗,生性樂觀,天生喜歡唱歌狂舞。她們的歌與天空比高,她們的舞與山河比美,她們的情與大地同輝。她們愛刀、愛火、愛月亮、愛太陽更愛滇西故土,她們是太陽的子孫,她們更是滇西幸福的耕耘者和守望者。阿露窩羅舞,那是阿昌族從歷史走向興旺的軸心線,代表了阿昌的生命和圖騰;阿昌刀是阿昌族精神和剛強的象征。阿昌刀里刻著太陽和月亮,是阿昌族心中永遠的夢想,阿露窩羅舞連著心靈和大地。追溯歷史,阿昌族的族屬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大理云龍是阿昌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古代漢文史籍曾記載的“峨昌”、“娥昌”、“莪昌”或“ 阿昌”、“萼昌”等,都是對阿昌族不同時期的稱謂。1953年,國家尊重廣大阿昌族人民的意愿,把“阿昌”正式確定為該民族的統一族稱,并成為德宏五種世居主體少數民族之一。我國著名作家艾蕪對阿昌族多有描述,認為阿昌族是一個樂觀向上的民族,是充滿詩性的民族。阿昌族素有水稻之王的美譽,著名的“毫安公”,就是阿昌族親自培育的。
阿昌族聚居的孔雀之鄉----德宏,曾經是古哀牢地的中心。德宏,厚德載物,宏福齊天,宏恩浩蕩,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世世代代的阿昌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幸福生活,成為德宏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阿昌族所在的九保、囊宋、戶臘撒阿昌族三個民族自治鄉,是全國僅有的阿昌族三個民族自治鄉,歷來富有祖國西南邊陲的花果之鄉、神話之鄉,歌舞之鄉,葫蘆絲之鄉,藝術之鄉,寶刀之鄉的美譽。聚居在德宏孔雀之鄉的阿昌族人民和各民族一道,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情長似江水,留給高山一段悠遠厚重的狂歌;愛灑長天,留給大地一段真摯的感情,更留給歷史一段久遠的回聲。他們以天為公,以地為母,以太陽為希望之神,時時供奉在自己的心坎上,創造出五彩斑斕的民族文化。山的魂魄、水的魂魄一起隨舞步響起,踩踏出一個民族如歌的行板。歌聲起處,刀光閃亮,豪情萬丈,盡顯一個民族豪邁性格。東有龍泉劍,南有阿昌刀,戶撒阿昌家家打刀,阿昌刀天下美名揚,刀是魂,刀就是永恒的愛。優美動聽的葫蘆簫,響譽世界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世史詩《遮帕麻與遮米麻》,鐫刻著不朽的歷史,記載著阿昌族久遠的燦爛與文明。阿昌族是一個悲壯的民族,《南詔德化碑》詳細記載了阿昌先民尋傳人由盛而衰的過程。面對要征服他們的南詔軍隊拼死作戰,最后戰斗失敗,大批阿昌族先輩成了南詔軍隊的俘虜,成為“抵捍者系頸盈貫”的歷史。元時元軍與緬人的象戰,大破緬兵象陣,緬人潰逃,途中遭阿昌人追殺,歸者無幾。史上著名的東吁之戰、木梳軍之戰、清光緒年間的承襲鎮守“明光隘土守備”的阿昌族民族英雄左孝臣,以及近代史上西方烈強對我邊境的無數侵略戰爭,直到1949年9月反抗土司對抗解放軍的“十土司會議”,阿昌選出番有貴、鄧家美、肖淵三位代表繞道經緬甸八莫經一月不辭辛勞前往騰沖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等等,為抵御外來侵略者阿昌族發揮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富有創造精神和抗爭精神的阿昌族和各少數民族同胞一道,保家衛國,用熱血和生命誓死捍衛生養自己的邊關熱土,堅決抵抗外來入侵者,譜寫一曲曲感人的壯麗史篇,抒寫出精彩的美麗華章!
“阿露窩羅節”,由“窩羅節”和“會街節”合并而成,是阿昌族最盛大的節日,節日標志為青龍、白象和弓箭。節日期間,“則勒瑪”和“則勒扎”的伴唱聲中,阿昌族男一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在“活袍”的帶領下,用五谷、米酒,設祭臺,在青龍、白象、彎弓射日的牌坊下,祭祀、祈禱祖先狂舞歡歌,場面宏大壯觀,氣氛熱鬧非凡。節日主要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發展到歌頌一黨一、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舞蹈動作古樸而奔放,剛健有力。舞步合拍板扎,一時是“雙龍行路”、“金龍轉身”,一時是“雙鳳朝陽”、“日頭打傘”、“月亮戴帽”等。除歌舞之外,還表演民族風格較突出的武術、爬桿、耍獅子、比刀大賽、對歌等活動。節日是阿昌族人民歡慶豐收、幸福吉祥和開拓創新的象征,不僅是民族一團一結的見證,更是民族繁榮進步的標志。
“活袍”是阿昌族的巫師和心理診療師,可以和上帝神靈對話的人,分陽傳和陰傳兩種,他們不僅是最大的民間醫生,還是阿昌族最具代表的文學家和精神領袖,常常在祭祀、宗教、喪葬等重大場合扮演重要角色。
阿昌族聚居的地區依山傍水,氣候涼爽宜人。春時山花
爛漫,夏時瓜果飄香,秋時稻谷金黃,冬時無寒云霧滿山崗,太陽花、油菜花、木瓜花伴著歌開,俗話說的“阿昌的嘴,傣族的水”,白口才子說“四句”,那是阿昌族又一道文化大餐。阿昌族居住的地區景色十分迷人,被人們稱為“佛祖的花園”。千載青龍山、皇閣寺、古驛站、茶馬古道、西南古絲綢之路在這里交相輝映;山寨、云霧、山花、龍竹、青龍、白象,牌坊透著幽深古韻。奘房、佛寺、金塔、寨神、古樹在日月的映照下充滿神秘夢幻。阿昌人家居住的房屋一般為四合院,豎柱立檻,木架瓦房,一正兩廂,小橋流水人家,講求的是和諧地氣人旺,散發出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阿昌人家一堂燈”,傳承的是文化和風情,追求的是五谷豐登、幸福吉祥;待春客、送王節、火把節、潑水節、開財門、打秋千、點燈節節節見真情;獨具魅力的阿昌拳,形成一種獨有拳種,彰顯出民族氣節;阿昌人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別具一格的風味小吃“過手米線”紅香又潤口,將阿昌人的風俗習慣和生、辣、苦、酸、涼、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展露無遺,每逢集市和節日的時候,阿昌男一女老少就會聚在一起,邊喝酒,邊聊天,邊品嘗,體味人生,感受到濃濃的阿昌情;熱烈奔放的象腳鼓舞、氣派壯觀的窩羅舞、極富情趣的串姑娘、哭嫁、婚禮習俗,那是奇特的兩性婚誓之秘密約定;膾炙人口的阿昌族民間故事以及有著奇異文化的民族服飾飾品等,編織出阿昌族一幅幅優美的民族風情。阿昌族婦女的包頭造型高昂、雄偉,形如箭翎,可謂頂天立地,高挑美麗。頭飾、衣飾、裙飾、配飾古樸端莊,被稱為紅腰帶的“獨期薩萊”,用七彩絲線編織摳出58種神秘符號的花帶子,散發出古老的文化氣息,猶如一部傳世的“女書”。阿昌族的服飾獨具一格,多姿多彩,五顏六色,正好代表了阿昌族復雜的文化背景和深遠的歷史。阿昌女人愛戴花,阿昌女人的漂亮和含蓄內斂,就在歡樂的節日里綻放出來。石崇拜、犬崇拜、原始宗教崇拜和鬼神崇拜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解密阿昌族歷史的最好密碼和鑰匙。阿昌小鍋酒,那是阿昌女人獻給人們的一種愛,流淌著阿昌人不泯的血液,被阿昌人流傳成無數的希望和夢想品嘗。酒罐里釀出的是女人的赤誠,酒碗里斟滿的是男人的太陽。大碗喝酒,大口豪飲,阿昌族性格豪爽奔放熱情。大山深處、火塘邊,通宵達旦的阿昌山歌情深意長惹人陶醉。春天來臨,正是阿昌人家起房蓋屋和走親串戚的好時候。奇特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風土人情,處處洋溢著愛的頌歌,讓人不得不情醉阿昌山、向往阿昌山、留連阿昌山。
1950年春獲得徹底解放后,在中國共|產|一黨一的正確領導下,阿昌人民終于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結束了“阿昌不算人,螺絲不算肉”的屈辱歷史。“阿昌生得犟,不哭就要唱”。如今,富裕了的阿昌族人民歌更甜,情更深,酒更香,對一黨一的恩情永不忘。
壯哉,阿昌,美哉,阿昌禮贊!我心中的彩柱啊,祝你幸福吉祥!愛刀的民族啊,盛世為阿昌開太平!阿昌人,會打刀,雪亮的阿昌刀上,凝聚在刀鋒的愛與恨,永遠流淌著火樣的兄弟情。阿昌刀,一朵綻放的民族希望之花。愛刀的民族,定會走向新的輝煌!
那是一根怎樣的彩柱啊!不,它是一個站立著的民族,它分明是中華民族的一根脊梁!
【心中的彩柱作文】相關文章:
史玉柱的經典勵志名言03-30
史玉柱的創業智慧12-09
關于史玉柱的經典語句12-09
史玉柱勵志句子04-19
名人史玉柱的經典勵志語錄12-04
史玉柱經典語錄大全精選12-09
史玉柱的經典名人語錄04-09
史玉柱名人經典語錄12-09
關于史玉柱的勵志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