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靠作文指導參考
【考題預測】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家風,是一種接地氣的、生活化的“家族式美德”,具有深入人心的無形力量。它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處事的原則.更可以是哲學式的人生態度。它不拘泥于何種領域,也沒有家庭貧富之分。它可以是祖上傳下來的一本書、一幅字,也可以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給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句話,也可以是模糊的、記憶拼接而成的星星點點。家風是每個人從小就不斷觸及的,因此,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整體和全方位的。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理論論據】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呂公著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梁書·周舍徐勉傳》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元·無名氏《漁樵記》
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陶行知《怎樣選書》
有財無義,惟家之殃。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宋˙林逋《省心錄》
父之愛子,教以義方。 ——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
國威不可內傷,家丑不可外揚。 ——中國諺語
【事實論據】
1.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歷來就重視家風的教育作用。所謂家風,又叫門風,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事方法。作為武漢商業領軍人物,中百百貨董事長程軍說,從小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曾祖母程瑞芳,她立下的家風讓他終身受益。程軍的記憶里,這個有文化、見過世面的老太太對后輩非常嚴格,特別是生活細節上。程軍記得自己四歲時,有次回家沒先向老 太請安,而是回房直接找玩具,老太太幾天沒有理他。他恭敬地到老人面前,磕頭認錯。老太太“借題發揮”,送給他終身難忘的三句話:做人要有禮貌,做人要飲水思源,做人要知恩圖報。老人還常說:“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意思是看問題要高瞻遠矚,做人應低調處事,做事要留有余地,這至今影響著程軍的經營管理哲學,讓他學會換位思考,不斷創新,關心員工。程軍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家風對人的影響。
2.名臣曾國藩的家教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后裔,人才輩出,長盛不衰,這跟他嚴厲的家教是密切相關的。曾國藩家書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曾國藩三個兒子,五個女兒。二兒子曾紀澤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兒子曾紀鴻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孫輩曾廣鈞是曾家第二個進士,23歲中進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輕的一位。孫女,曾廣珊是著名詩人,她兒子就是國防部長俞大維。直系第四、五代一共一百四十多位都非常優秀,大部分在學術、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俗話說“富不過三”,但曾氏后裔歷經100余年而不衰,與其嚴謹的家教緊密相連。儒家把“齊家”放在“平天下”前,就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國藩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根據,經過自己的理解、消化,獨創一套家教理論和方法,對子孫溫言細語,不厭其煩,言傳身教,最終獲得成功。
曾國藩認為:“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即使在戎馬倥傯、甚至生死未卜之際也不忘寫信回家,語重心長,諄諄告誡,體現了他“憐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十分難得。曾家門風以“八本”、“三致祥”為里,以“耕讀”、“勤儉”、“和睦”、“敦厚”為表,構筑了百年家族長盛不衰的堅固堤防,也為今人提供了堪為典范的家教藍本。“八本”是:“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國藩終生履行家規,從不懈怠。
3.家訓造就學界“豪門” 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是中國科技界赫赫有名、德才兼備的“三錢”。有研究者曾探尋過“三錢”的成才奧秘,除了大學教育、愛國熱情、科學探索精神等因素外,“三錢”同出于江浙一帶的名門望族錢氏家族。據不完全統計,當代錢氏家族僅科學院院士國內外就有l00多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杭州錢镠研究會秘書長錢剛認為,錢氏家族的興旺不衰,與被錢家人當成家規的《錢氏家訓》有著密切關系。
《錢氏家訓》是錢家先祖、后唐時期吳越國王錢镠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產,錢镠的后人將其平時言行記錄整理而成,分個人篇 、家庭篇 、社會篇和國家篇,對錢氏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國的思想、行為作了
全面的規范,包括“孝于家”、“忠于國”、“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讀經傳則根底深,看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等。 在一些回憶材料中,錢偉長曾表示家訓對其影響頗深。他說:“我們錢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訓的指引,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 【據不完全統計,當代錢氏家族僅科學院院士國內外就有l00多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錢氏家族為什么如此興盛?這無不是嚴格的《錢氏家訓》熏陶的結果。】
【社論】
家風:不該被遺忘的“財富”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家風家教的缺失,導致一些人走向社會之后容易失去底線,作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風缺失,世風日下。
今年春節,央視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引發公眾關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風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回答家風是“不怕吃虧”,有天津市民回答家風是“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有航天員回答家風是“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家風是什么”,面對這樣的問題,是否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是否每個家庭都有家風?
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追溯歷史,不管大家小戶,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今天,家風的指引和約束作用日漸弱化。過去介紹男女朋友,人們總喜歡問上一句“家教如何”,如今恐怕更多地被“收入如何”、“可有房車”所代替;過去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家丑不可外揚”,如今一些家庭為房、為錢打破頭的“官司”甚至會鬧到電視上,讓全國人民幫著評理??諸如此類,人們似乎越來越不在意家風的意義和力量,越來越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的家風”。在金錢和物質面前,家風的價值似乎被不少人拋諸腦后。
今天,我們當真不需要家風了嗎? 從央視報道中被采訪對象透露出的種種家風不難發現,這中間涵蓋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準則、與人相處的“哲學”——“不啃老”告訴人們要自力更生、憑本事奮斗,不當“寄生蟲”;“不怕吃虧”,告訴人們不要為丁點兒利益爭先恐后甚至魚死網破,要懂得寬容和大氣;“踏實做人做事”,更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揆諸現實,多少富家子弟、官員子女不僅啃老而且驕奢;多少人因為不想吃虧,爭名譽、爭地位甚至可能為爭一個公交車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為了賺錢快、走捷徑,而制售假冒偽劣的商品??當然,這些事情的發生不能全部歸罪于家風、家教的缺失,但試想,如果依然有嚴格、質樸的家風,如果一些人曾經不止一次地被父輩諄諄教誨,上述事情發生的概率會不會減少一些?
家風,是家庭、家族的事情,關乎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品行,同時家風也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因為每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作風做派都會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個人的言行最終也將成為他人評價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標尺之一。試想,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今天或許不會有這么多農民工被拖欠工資、這么多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這么多無人敢吃又不得不吃的食品;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退一步海闊天空”,今天或許不會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紛爭、訴訟和拳腳相向,不會有那么多戾氣和浮躁;如果每一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今天或許不會有那么多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的腐敗官員。
從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說,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才是他們的第一個學堂。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家風家教的缺失,導致一些人走向社會之后容易失去底線,作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風缺失,世風日下。
當諸多人為了金錢和利益不斷忙碌、奔波,當經濟發展的指標和數字愈發光鮮、漂亮,不該忘記,家風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財富和力量。“家風是什么”、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核心價值傳承得怎樣,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