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家作文教學指導
寫作基礎論部分從主題、材料、結構、語言等方面對文章的基本構成要素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下面是關于名家作文教學指導的內容,歡迎閱讀!
一、 黎錦熙
1.1寫作重于講讀
1. 2日札優于作文
1.3改錯先于求美
“日札優于作文”是我國已故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學的觀點。日札,就是修養日記和讀書札記。作為日記和札記,在內容上,可無所不寫;在形式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隨意選用;在心理上,輕松自然,因為不是“作文”。這種沒有精神壓力和文法顧忌的寫作,一旦養成習慣,在量的不斷積累下,定會有質的飛躍。許多大文學家都有寫日札的習慣,不但增強了筆力,還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
我認為作文是一種習慣,即習慣于用筆表情達意。畫家喜歡用畫筆表達對事物的理解;音樂家常用音符抒發對世界的感受;而文學家則擅長用手中的筆描繪世間百態。生活中類似的感觸,不同門類的藝術家會有不同的表現,只是表情達意的習慣不同。所以,要培養學生較高的作文能力,就得引導學生養成用文字表情達意的習慣。但不要過分的講平常寫的東西是為了寫好作文而進行的訓練。作為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引起思索和爭議的事件,如楊利偉成功的太空之行,如一次集體活動,如班級新近發生的焦點事件等,利用自習課甚至臨時調整教學計劃占用閱讀課,引導學生即時用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求使之盡快養成習慣。作為學生,高興了,生氣了,結交新朋友了,讀到一本好書了,跟同學鬧別扭了,挨老師批評了……只要有了某種情緒,就用筆把它記下來,不要考慮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只需開門見山,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絕不要想這是在“作文”,而是在表達一種情緒,在“說”一件事,說給誰呢?想說給誰就說給誰,只要痛快就行。
這就又涉及到一個問題:說和寫是一回事嗎?二者是什么關系?在練習寫作的初期完全可以當作一碼事;怎么說就怎么寫。生活中,有些人很會講故事,常吸引許多聽眾,這些人的語言里,敘述形象生動,感情色彩豐富,而且還用了一些倒敘插敘什么的,所以極富有感染力。如果把說的話變成文字,肯定是非常優秀的文章。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講故事,但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就能把話說清(這是針對有些學生作文時的詞不達意語句不通說的),因此,怎么說就怎么寫,是最好的表達方式,是最好的開篇、布局和立意的方法。蔡成先生的《最感人的理想》中記錄了這樣一篇作文:“阿爹還沒走的時候(當地人稱人死為走),他對我說,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做個科學家,阿媽卻要我長大后做個公安,說這樣啥都不怕。我不想當科學家,也不想當公安。我的理想是當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門口。因為阿媽膽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媽說,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這樣阿媽和我都不怕了……”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用的都是大白話大實話,沒有精巧的結構,什么烘托、照應一概沒有,而且還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一條狗,但小作者以孩子的語氣準確的表達了對母親真摯的愛,是純美人性的一次告白,意之所到,筆之所至,沒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確屬一篇好文章。當然,剛開始用文字表情達意時,不能很準確的把所想所說都準確的表達出來,所謂的詞不達意,但這只是對文字的陌生,堅持下去,待對文字熟悉了,駕輕就熟了(這需要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寫篇作文實在是一件小事。
在堅持用筆記錄生活的同時,學業也在發展,自然離不開讀書(廣闊的課外閱讀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基礎),讀書就要有感受,有感受就要寫一寫(這時已經養成了習慣),這就是讀書札記。寫日記和記札記,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習慣和需要,語言的表達能力,課外閱讀的視野都在增長著、開闊著,吸收和表達這兩個問題,在不斷的學習中,在老師沒有大講文章的技法中,扎扎實實的解決著。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幾乎不讓學生寫作文,只是堅持不懈的寫日記和讀書筆記,學生們的作文水平卻特別的高,這是通過日札提高作文水平的一個重要例證。
教學生用筆來表情達意,告訴他們怎么說就怎么寫,一旦習慣養成,捎帶講點兒作文技法,練就較好的作文水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堅持寫日札,要比追求寫幾篇所謂的好作文要有效的多。
二、 陳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個層次的要求,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和平允公正。三個子系統,其一,文章構造,包括詞句和段;其二,文章體制,包括記載文、記敘文、解釋文、論辯文和誘導文;其三,文章美質,包括明晰、遒勁和流暢。
三、 梁啟超
3.1大匠能予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3.2以會作應用之文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記載文、論辯文和情感文三類。其中應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兩種。而封建時期注重八股策論,所以,陳先生有針對性地指出,要重記事之文。
3.3養成整理思想的習慣。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內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統,即有序。
針對主次不分和條理混亂的兩種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從的方法護主眼來治療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統的方法來分層次,以此治療條理混亂的毛病。
其二,教人作文當以結構為主。評改宜專就理法講,即整理思維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輕修辭。
3.4求真求達。
求真有兩個方面,一事實之確鑿無誤,這要求作者體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實感,需要文章作實感之赤裸裸的表達。
求達,即為詞達,亦有兩個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樣說出;二所說令人完全了解。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注重語言的組織構造。
四、 胡 適
4.1用“看書”代替“講讀”。
要增加閱讀量。閱讀要做到由博而專。只用討論,不用講解。
4.2沒有趣味所以沒有成效。
選文的兩個標準,一為文質兼美之美文;二(學生)可解易懂完整之書(讀《史記·四公子列傳》,不讀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讀《史記·項羽本紀》,不讀蘇軾的《范增論》)。拒絕游戲之作。不用講解。
寫作也是這樣,可以采取自出題目的方式,以求引出趣味。
4.3能作文為第一標準。
讀書須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強調手到的重要。胡適認為,發表是吸收的利器。勤筆,助我之思也。
(朱熹有言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即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胡適先生提出讀書四到,并且把手到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此說耐人尋味。)
4.4活語言和活的教授法。
胡適先生提出,學用一途。采用演說、辨論的方式,分組合作進行,辯論先立論,再求駁論。
五、夏丏尊
5.1寫作法則沒有而有用。
作文法有三個層次,其一,基礎理論;其二,應用理論;其三,應用技術。夏丏尊先生反對空言技法。他認為,應該以寫作行為為經,以寫作技術知識為緯,來作探究。他認為,形式法易,內容法難。文章的法則,應該講究文質相融,于無法中求法。
5.2為文不要忘記有讀者。
為文要講究讀者,文章的性質要與寫作的動機適當,作前六問,誰、哪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等。
5.3從試作小品入手。
作文即生活。作者應該從不留心,到留心,再到無須留心。
5.4學國文應著眼文字形式。
作文要講究詞句的表達法。要求通求達。但是,不應該從模仿入手。表達之道即為思想之
六、阮 真
阮真又名樂真。他在學術史上以不信權威、唯真理著名。其人半文半理,負笈東南大學,講道中山大學。
6.1批判、獨立的理論品格。
非常著名的有阮汪(汪典存)之爭、文言文與語體文之爭、多讀多寫辯、課外練文辯。其課內有教而無學,課外有學而無教的思想很有針對性。
6.2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
其搜集、統計、分析和整理的研究方法很到位。
6.3崇實、致用的教育思想。
順而上,逆而上。順而上為教而研,逆而上為科研。
注重應用文。三種。普通應用文、公牘應用文和職業應用文。
設計作文批分表。初高中各六個方面。
擬題。擬而引趣。假設環境,造成機會,做問題設計。
作文的五種利用機會。(實需、讀本、刊物、校內服務和社會服務)
七、魯 迅
7.1思想和文學修養并重。
代圣賢立言文章乃普遍的失語癥。作文要求真誠、深入和大膽。講究作文與做人合一,文道合一。先生于具體技巧多有傳授。
7.2從讀中作比較鑒別。
模仿乃試誤。反對讀文選。倡導古今中外法。注重大家作品,成品與半成品的比較。
7.3先寫能寫,再圖變革。
反對硬寫。嚴篩選、力開掘。
7.4文章要使人愛看。
倡導白描。反對朦朧晦澀。語言表達取做與不做之間。
八、 朱自清
8.1寫和說到底是兩回事。
寫特別注重語言的邏輯性、書面程式和個人習慣。
寫作是兩種能力的過渡。從朗讀、誦讀中悟語言。宣讀得文脈。
8.2創作與寫作性質不同。
廣義散文到求通求穩。作文有兩個注重,一文字,二思維。
8.3寫作要有切近目標。
切用,重實用、重時文。
8.4寫作要有假想讀者。
重視書信法。書信如面談。
【名家作文教學指導】相關文章:
作文指導教學12-09
名家秋葉的作文12-09
作文指導教學設計04-02
中考作文指導教學12-28
對作文指導的教學反思04-21
《作文指導》教學實錄04-30
作文指導課教學反思11-09
作文指導教學5篇03-27
《作文指導課》教學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