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變的情思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變的情思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變的情思作文1
細風爬入窗扉,我看到夜色中月若流金,掠過屋檐,成了清明的琴弦,彈奏著我不變的情思。
小時,小河如一曲清新綿柔的歌。天蒙蒙亮,提著水桶,拿起釣竿,三步并作兩步在小河邊釣龍蝦。熟睡的龍蝦,聞著食物的香味,就上鉤。星光燦爛的夏夜,小河邊透著縷縷麥香,蘆葦邊的青蛙最是快活,總是忍不住縱情歡歌。
在如墨的夜幕下,我和小河共賞星月。不知小河陪伴了我,還是我陪伴了小河。月光照亮了我的臉龐,也映明了河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我與小河中那個自己翩翩起舞,鄉鄰的笑聲成了我最好的伴奏。
歲月神偷,不知不覺已離開水鄉多年。城里的燈光如此璀璨。各種炫麗的光籠罩著鋼筋水泥筑成的叢林。那個夏夜在小河邊翩翩起舞的女孩,只能在夢中回她的'江南水鄉,情思不變,歸鄉的夢一遍又一遍。
暑假里返鄉,信步又走到了小河旁。河流緩緩地流動著,河還是那條河。遠處有幾只稀疏的小船載著滿艙的光亮駛來。我不自覺地被耀眼的船燈吸引。
老鄉們裝飾了畫船,順便賣些水果小食。那五顏六色的閃爍的彩燈正在迎接著紛至沓來享受水鄉風情的游客。這還是我記憶中那如羞澀少女般的小河嗎?
人影綽綽,夜晚閑游的鄉人,說著我熟悉的家鄉話,灌入耳朵,一股溫暖遍布全身,心里漾起了層層漣漪。
在喧鬧的人潮和似水的情思中,我陡然想起自己即將又一次離開這個魂牽夢縈的地方,不舍之情猶如水滿溢,滌蕩了整個胸膛。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些年間,小河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棄用,又重新開始了征程,以新的方式熱鬧著。河水細長,如繾綣的歲月,它向前流著。
我釋然,帶著欣喜與不變的情思,邁上前行的道路。
陽光傾灑窗前,成了耀眼的琴弦,彈奏著我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2
雨絲絲,天蕩蕩。綿延的情思,連接了未來。你的出現,為我空白的世界貼上了第一塊彩色的拼圖。
炭爐里的火燃燒著,火上的瓦罐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已泛起古拙的冷光。瓦罐里面,一鍋湯散發著獨屬于它的香。
瓦罐被端上來,清風過,一室盈滿香味。在我的世界中,這種香味是獨一無二的.。盛上一碗湯,勺子與碗碰撞出美妙的旋律。廣東人煲湯是看家本領,奶奶把這項看家本領發揮得淋漓盡致。
煲湯需要慢火燉幾個小時,奶奶從來都不慌不忙。煲一鍋豬骨湯,放點粉葛下去,或者茯苓什么的,湯就會變得美味可口。每到夏天,湯用來祛火;冬天,湯用來暖胃。一鍋湯,串起我的童年。每當一鍋湯出現在餐桌上,我都會意識到,一鍋湯,代表著我豐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時光不會因為一鍋湯而留戀,它推著我向前走去。寄宿生活,對我來說,天天回家已變成奢望。每星期回一次家,聽到動靜,奶奶披著一身香味從廚房探出身,高興地說:“回來啦!快點喝湯吧。”對于此刻的我來說,一碗湯總是及時出現在我需要的時候,奶奶的手藝一如既往,勾起了我對過去的回憶。小時候,滿身大汗地跑回家。一碗湯,既解渴又祛暑。過去和現在重合,一碗湯,盈滿了我對空白的世界第一次彩色的想象。奶奶笑瞇瞇地從廚房走出來,“學習累了吧?喝碗湯,今晚睡個好覺。”多日的連軸轉中,我確實已疲累不堪。晚上,在一室香味中,我做了一個好夢。
一碗湯的情思,代表著我對過去的懷念,現在的滿足,以及未來的憧憬。
不變的情思作文3
昨夜,我又夢到我那可愛的故鄉了。
我的故鄉在一個普通的小村莊,那是我童年生長的地方。那里最讓我懷念的是我姥姥姥爺住的那一方小小的院落。
門前是一片小小的梨樹林林下還養著一群小雞。那時我們總在林中捉迷藏,春天還爬樹去摘梨子,那梨很小卻很甜,脆生生的。
院子里是一塊空地,兩邊是屋舍。院子里還種著柿子和葡萄。記得有一年夏天,葡萄熟了,數百顆紫珍珠緊靠在一起,擁著,嚷著,盼著人們的采摘 ,葡萄上泛著一層白霜似的粉,紫瑩瑩的,喜人極了,我們幾個去看姥爺摘大葡萄。興奮地跳著,喊著,突然我一不小心踩空,整只腳踏進了溝里,一只腳臭哄哄的,還被訓斥了一頓,但葡萄的甜美安慰了我。
后院則是一片菜地,那兒是我的樂土。兒時最讓我開心的就是在那里抓蟲子,有蚯蚓,瓢蟲,特別是螢火蟲。夏夜天氣清涼,后院熒火漫天,一只只飛螢就像是星星,點亮了后院,也裝飾了我整個仲夏的夢。星輝點點,我們在“銀河”里游戲,穿梭。有時一只螢火蟲會飛到我的.手上,臉上,或衣服上。我怕驚動它們,便一動不敢動,可最后它們還是飛走了。那些個夏夜的螢火,是我見過的最美妙的場景,但自從離開故鄉便再也沒見過了。小時候,總渴望擁有一個玻璃瓶,可以裝螢火蟲,可現在我有了很多漂亮的玻璃瓶,卻再也尋不到記憶中的那群螢火蟲了。
夢醒后,想到此處,我不禁感傷起來,我已經五六年沒回故鄉了,姥姥姥爺如今也不在那里了,夢中的梨子林,葡萄藤和螢火蟲都沒有了,但它們還在我的記憶里茂盛,溫暖著我,寄托著我的鄉情。
故鄉會變,童年也不再回來,但它給我的美好記憶會永遠在我心間,鼓勵我前行,承載著我永遠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4
陽光普照大地,湛藍的天空攜著幾朵白云輕舞,我趴在窗臺上漫無目的地向下望。不經意間,一棵綠油油的小樹映入眼簾。仔細一瞧,是小梧桐樹!它那還未長大的身軀在微風中立著,枝葉在晃動。
恍惚間,我似乎聽到了葉子互相摩擦的“沙沙”聲,思緒又回到遙遠的大山間老家的小院外就有一棵梧桐樹,它長得極粗壯,需得有二人環抱才能將其圍住。老梧桐樹有十米多高,枝繁葉茂。多而健壯的枝干伸入院子,遮起一片陰涼。
從我出生到三歲,一直和奶奶在老家生活。夏天,奶奶抱著我坐在樹蔭下乘涼,風一吹,那么多的葉子一起舞動發出嘩啦啦的聲響。我抬頭觀望,看到葉子在抖動,就像是魚兒躍出水面時濺起的水花。調皮的陽光從葉子的縫隙里透出來,耀眼的光芒給梧桐葉鑲上了金邊,美好而夢幻。此時奶奶抱著我輕輕拍打著,輕聲哼唱著不知名的歌謠“1什么1,棍子1;2什么2,鴨子2;3什么3,耳朵3”不一會兒,我便睡著了,夢里似乎見著了什么美好的東西,閉著眼傻笑。不知道奶奶輕輕拂去了掉在我身上的.綠葉,也并沒有聽見蟬鳴、鳥啼、微風以及樹葉沙沙
時間如水流,不知不覺間,十年光陰已流逝。一個夜晚,老梧桐樹抵御不了強風,看似強壯的枝干被折斷,砸碎了小屋的玻璃。我們趕回老家時,看到院子里一片狼藉,再向兩位老人家看去,不禁心頭微顫:原來烏黑的華發早已白得晃眼,原本挺直的腰桿也彎得不成樣子。是啊,我在長大,而他們卻正在慢慢變老。
歲月蹉跎,似冰冷的雪,但思念卻是熱的;家在遠方,愛依然留在心房。此時,陽光灑在小樹的綠葉上,伴著微風閃動著光芒。
不變的情思作文5
春冬秋夏,四季輪回,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永遠不變的鼓聲作響,神采奕奕的獅;是哪綿長悠遠,詩韻流傳的曲;是那味蕾跳躍,香味彌漫的煎堆。
情“獅”顯氣概
一個躍起,一個轉身,在隨著鼓鑼交雜的聲下,獅在梅花樁上,轉著頭,平穩地站在樁上。一個騰起,獅子在樁上站了起來,博得觀眾喝彩,歡呼,好不精彩!陽光從樹葉間灑下,在地面上呈顯,也在獅上照耀,更顯得獅的耀武揚威!
這是嶺南文化的一種氣魄,舞的是獅,更多的是一種民族氣節。
情“曲”詠流傳
雨,一直在下,敲打在老房的瓦上,隨后又隨著其它的水流緩緩流下。我撐著傘,推開門,只聽見“落花滿天蔽月光……”這一曲《帝花女》,在一位頭飾,衣著方面都展現出粵劇韻味的東方女子,只聽見她那婉轉的聲音,只看見她那手指往上翹,雖臺下無一人,只有雨在聽,可她那對粵劇的詮釋是最好的見證。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一種韻味,唱的是情,演繹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敬。
情“煎堆”寄鄉味
先將面揉和,再將餡放入,再將其壓平,放入油鍋,翻轉,翻轉,金燦燦的煎堆在鍋中騰轉,隨后用鏟迅速撈起,放在碟子里,將它晾好,將油滴干。這九江煎堆在盆上平放著,金黃的,像光,是家的味道啊!
一道道工序,最辛苦的是在油鍋前煎炸,小時候,常常去做煎堆的師傅家,看著他是如何展示他的技藝的,我問做煎堆的師傅,不熱嗎?師傅說,熱是很熱,但這手藝不能到我這就沒了啊!
煎堆是嶺南文化的一種風味,煎的是味,飄出來的味是嶺南文化的傳承!
花開花落,又是四季輪回,但依舊不變的是這種文化的傳承,還有對嶺南文化永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6
墨香繾綣,裊裊撩撥起心弦,情思縈繞。
自小便愛上了中國畫。那隨意點染的輕描淡寫與肆意渲染的濃墨重彩,總能使我沉醉。于是我在初次觸摸宣紙細膩紋理,握住狼毫修長筆桿時,撥下了這一抹情思。
國畫的老師一身素色的長布衫,眉宇間盡是沉靜與柔和,每每握住狼毫,便又多了一份神情。他曾告訴過我,中國畫自古流傳至今,是一種傳統,一種文化。
我年歲尚幼,還不懂百年傳統的文化情結,只是簡單地在水墨丹青中,覓得悠悠的古韻古情古思,莊嚴肅穆,又不失柔美,總能使我產生一種敬意。
一晃多年過去,當目光不經意間又與被放置在書房一角的.宣紙與狼毫相遇時,心中柔然的一角被觸動。
我仿佛聽到一聲呼喚,親切,又有些遙遠。它驅使著我,再次釆擷心底的那一抹情思。
我輕輕起身,在被陽光溫柔籠罩著的書桌上鋪開宣紙。凈手,潤毫,研墨。裊裊幽香在空氣中緩緩擴散,充盈了每個角落。雖因學業繁重多年未與之觸碰,在握住狼毫纖長圓潤的筆桿時,卻有一陣暖意汩汩流入心間,竟全然沒有一絲的生疏。
我輕輕起身,在被陽光溫柔籠罩著的書桌上鋪開宣紙。凈手,潤毫,研墨。裊裊幽香在空氣中緩緩擴散,充盈了每個角落。雖因學業繁重多年未與之觸碰,在握住狼毫纖長圓潤的筆桿時,卻有一陣暖意汩汩流入心間,竟全然沒有一絲的生疏。
一幅潑墨山水圖一氣呵成。
提離筆尖,忽有一種情感如此清晰地涌起,那是什么?是一種莊嚴肅穆卻不失柔和,是一種令我肅然起敬的無比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一種在心中永恒不變的情思!
我終于明了。
百年紙筆,百年文化,百年傳承。
流淌在血液中,沉淀在靈魂深處,這份情絲裊裊纏繞在心間,亙古不變。
不變的情思作文7
曲曲折折的小徑,彌漫著泥土的芳香,享受著清晨的微涼,小院里的棗花開得正旺,一個徘徊在樹蔭里的身影,牽起我永遠不變的情思。
小時候,假期我住在外祖父家。每當東方含白時,外祖父便荷著鋤頭出門了,我就跟在后面。那路曲曲折折,若逢下雨,只能腳踩一路泥。那是一座破敗不堪的老房子,門早已被鐵銹侵蝕得面目全非,里面不住人,這周圍夜沒有人家。外祖父擼起袖子,揮起鋤頭,目光炯炯地盯著新生的雜草或是屋墻上新生的`蛛網,手起鋤落,百鋤百中。若是在雜叢中發現一小片淡黃的棗花瓣,他會將鋤頭斜靠在墻角,蹲下身子來,用黝黑的粗手小心將棗花瓣拾起,再慢慢捧起,眉頭緊蹙,十分嚴肅。我每每忍俊不禁,他也嘿嘿地笑,露出一排銀白色地假牙。我不明白外祖父為什么對這顆棗樹如此珍惜。
我問了外祖母,外祖母告訴我,那老屋之前是外祖父的母親住的。她歲數大了身體不好,躺在床上養病。外祖父每天跑去送飯,也去給天井里的棗樹松土、除草、施肥。后來,老奶奶去世了,但外祖父依舊每日去那里照顧那棵棗樹。
外祖母還告訴我,外祖父牽念著你老奶奶,珍惜著這棗樹,是珍惜那土里的根呀。農民失了這根就像莊稼失了根,一樣活不成。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們的根,他們得守著、護著。這話不由得讓我肅然起敬,敬畏那保經風霜的皮膚下對土地的赤誠的熱愛。
去年初冬,外祖父身體不好,母親苦勸著他才肯到城里看病,從醫院出來,母親勸他到這邊住上幾天再回去。他眉頭一橫,堅決不肯。末了他說不過母親,像個小孩一樣淚眼汪汪,口里念叨著“我要回家,棗樹不管可就完了。”母親只好讓他回去了。
外祖父寄來了棗子,棗子紅潤潤的,有些還透著青。我慢慢咀嚼著,果汁清爽,夾著鄉土的氣息,純粹而質樸的香。香里融著情與思,情之深,莫不過棗樹根與泥土的緊密結合;思之切,莫不過一朵淡黃色小花的平靜綻放。而一顆小小的棗子就足以表達這份情與思。
棗香飄來,飄進我的心扉,勾起永遠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8
在陽光的曝曬下,門口月季的花苞耷拉下來,街邊老柳樹的窄葉也向里蜷縮著,鄰家的那只黃狗也只得將舌頭伸出來,舔著那灘前天下雨時積存下的水。在烈日下,有幾粒星星點點的人影卻在眼前不停地閃動著
記憶中總有一個畫面揮之不去:奶奶頭戴一頂草帽,手上戴著對粗糙的手套,在濃密成林的玉米地里辛勤地勞作著;父親也頂著烈日,在高大的玉米稈間輕快地穿梭著;姑姑也并不閑著,她懷里抱著一捆捆系好了的秸稈朝外走來;我坐在母親的身邊,年輕的母親用手細細地撫摸著自己剛掰好的玉米,之后將它小心翼翼地放入一個用竹子編成的籃子里。突然間,我卻疼的哇哇大哭,我的指頭被玉米葉劃出了一個大口子,這時身旁的母親總是會將我抱起,哄得我不哭為止。
這便是我兒時最真切的回憶。每每這時,家人們都會一起奔向廚房,將那幾個個頭小的挑出,只留下個頭大的`放入鍋內,不一會兒,一股清香便隨風飄來,沁入我的心脾。這時的我呢,早已在飯桌旁,急切地等待著尚未出鍋的玉米。
后來,因為學業,我已經遠離了我的家鄉,親人們的兩鬢之間,都無一例外地新添了幾絲白發。而與鄉下奶奶的見面時間,與以前相比也是越來越少。又是一年天高氣爽的秋季,每每這個季節,總有一個電話打來,電話中的那個人也未曾改變過,那就是鄉下的奶奶。她讓我們去拿已收獲的玉米,雖然每年都會聽見這幾句話,但我每次還是都高興的要跳起來。我急忙穿好衣服,與父母一同前往鄉下的奶奶家。一到家,我們便發現,一顆顆肥胖臃腫的玉米已經一齊躺進了塑料袋中我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將那些已剝好的玉米放入高壓鍋內,不一會兒,一股香甜的氣味便已經充斥了我們的整個屋子。我如小時候一般同樣坐在桌角等著,玉米一出鍋,我便抱起一顆,用力咬上一口,頓時間,嘴里充滿的,是玉米的香甜、大地的氣息與家鄉的味道。
時光已流逝了多年,而玉米、故鄉、故鄉人和故鄉情,在我的心中卻從未改變過
不變的情思作文9
纖手輕拂過琴弦,一縷青絲倚肩滑下,指尖滑動間,一曲清脆的聲音縈繞在耳畔,與輕靈的夜色交相呼應;纖纖玉指在弦上來回舞動,像精靈一般,獨自在夜色中撥弄琴弦。
細細數來,古箏已伴我九年有余。進入初中,學業忙碌,自是沒有時間再常常彈起;寒假在家,偶有時間,便再次拾起這久違的情思。
將古箏從床下移出,她似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箏架已然松散,面龐布滿了滄桑,看到這樣的她,我不禁潸然淚下。九年前,她也曾是一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呀:朗月之下,清風微拂,一古裝女子,娉娉婷婷,踏月而出,裙裾飄飄,香風陣陣
剛接觸古箏時,我只是個六歲小兒,聽不懂《孟姜女哭長城》的凄慘,也自然不明白《瀏陽河》的信念,可女孩子總是愛美的,無論是古箏琴盒上的梅蘭竹菊“四君子”,還是那古箏演奏時仙袂飄飄的唐裝漢服,都令我心向往之。那時候,手里的'古箏像是羞澀的少女,不太善于把握技巧,又捎帶俏皮和懵懂,但她卻帶我走進了民樂的殿堂。
稍大些后,開始慢慢懂得了古箏曲的含義,能夠感同身受《豐收鑼鼓》中的歡喜,使我仿佛置身秋季田間,開了一場田野上的演唱會;也能夠感受到《戰臺風》中工人階級戰天斗地的氣勢,以及那些挑戰自然的人們壓倒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那時,古箏仿佛也長大了、成熟了,變成了穩重的中年人,她開始學著在曲子中加入情感,嘗試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就這樣,我也在這條坎坷的練琴路上抵達了一個個又特殊意義的里程碑。
思緒回到現在,眼前的這架已有些破舊的古箏,陪我走過了人生中精彩的九年,而她的一生也似到了暮年,但我知道,我的古箏之路還很長很長,那情思,一點也沒變
清掃,調音,挑撥琴弦,一首首箏曲又在指尖響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個個挑燈練琴的夜里,寂靜,歡樂是你,保存了久遠的回憶,牽引我永遠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10
清晨的風吹進古樸小屋,悄悄地,翻過書頁從中,流年忘返;輕輕地,吹涼了桌上的茶,帶走濃厚茶香。恍惚間,一條條絲線隨風而起,帶著人們不變的情思,飄向遠方。泱泱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千年,永不停息。生為佛山,最牽掛則為舞獅文化。
煙云朦朧的街上,熙熙攘攘。歡聲笑語的人群里,不知充滿多少過往。諾大的舞臺,精致的燈光,照耀在獅子的身上的則為圣神的神光。忽然間,獅子縱身跳躍踏上木樁,他那底下的腳一提,一轉,身體如龍型,恍惚間早已完成一系列動作表演。霎時鋪天蓋地的'掌聲如雷貫耳,擴大的街上早已不知涌入多少人群。
獅頭工藝傳統小屋建筑在那清翠小巷盡頭。穿過被綠色藤蔓圍繞著的民屋,踏過雨滴淋濕的街道,我們來到了鄭師傅店鋪。春雨淅瀝,輕打房檐,可這并不能影響師傅手頭上的工作。鄭師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獅頭手工藝者,從小他與他妹妹在父母熏陶下開始與獅頭打交道。兄妹之間心有靈犀,做起手工來也是里應外合。若他負責扎胚,那他妹妹就負責撲紙;若他負責寫色,那他妹妹就負責裝飾。周而復始,做出來的獅頭自然是精品。
店內的框架上布滿各色各樣的獅頭,有的是等著客戶來取貨的,有的則是給客人的觀賞獅。雖琳瑯滿目但卻各有不同。最喜愛的則是紅臉關公獅,一針一線中便將關公的大將之度展現的淋漓盡致。每個細致的花紋中展現的是他高貴的身份,隨風飄起的胡須似乎又連接看不見的遠方。
針線落在鄭師傅腳下,扎胚的木條散落在另一個桌子的盡頭,未完成的雛形卻早已看得出來形態。曾記否?那年桃花盛開許下的諾言。迎風吹起的,是那落地的桃花還是在桃花中不為人知的情思。作為醒獅手藝傳承人,鄭師傅曾說過他那不改的初心。輪回幾轉,他們所連接的則是幾百年前舞獅文化,他們不忘的,則是永遠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11
每一場電影都有放映結束的那一刻,每一支花朵嬌艷過后,總有枯萎的那一天,可老家那邊家家戶戶的小平房卻一直都立在碧綠的野草邊。
記憶中爺爺的家門口有一棵葡萄樹,那灰黑色粗糙的老藤和褐色的枝條占滿了房架的木架,每當陽光照過來,它們就把陽光剪得支離破碎、斑斑駁駁,這就是剛剛從冬季醒來的葡萄樹,也是提醒我去挖野菜的樹。
每次我都和奶奶一人拿個袋子上山上挖野菜。野菜品種很多,主要是苦菜和白蒿,苦菜有一種白色的汁液,我挖斷它時,那汁液總能沾到我手上,十分有粘性,非要將我的.手上沾滿泥土才罷休。那時我還小,為了避免這種臟兮兮的下場,花不少時間將苦菜連根一起挖出來,直到在一旁拿著鋤頭的奶奶說,只用將苦菜葉挖出來,我才停止了那愚蠢的行為,而此時奶奶早已將袋子快盛滿了。每次我下定決心快點挖時,總會被蒲公英誘惑,看著一簇一簇白色的蒲公英,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的捧起把,將他們吹到空中,旁邊綠油油的野草襯著這些起飛的飛行員,像極了油畫里的景象。
夏秋交融之際,架上的葡萄藤就不一樣了,一片片翠綠在徐徐的風中搖曳,陽光幾乎漏不到地上,偶爾從葉的縫隙透過,卻被一串一串垂下來的葡萄奪去了光彩。這些張張揚揚的葉子下面的每一顆葡萄都不一樣,有的泛著紫紅色的光晶瑩透明,有的個頭還比較小,水靈靈的。在這些葡萄紅過兩岔后,爺爺會把葡萄壓出汁釀成酒,這期間,我擔起不讓鳥來偷吃的責任,日在葡萄樹下巡邏,
當夕陽染紅了半邊天,沉醉人們的心時,又嗅到炊煙里熟悉的味道,我知道開飯了
不變的情思作文12
故鄉是個非典型的江南水鄉。它沒有西湖的“淡妝濃抹總相宜”,也沒有蘇州以水代路,以舟代車的詩畫之景。它有的只是人們的淳樸之情與裊裊梵音。
粉墻黛瓦,綠葉搖曳,古鎮上存有的青石板街泛著一種古老的氣息,遠處的梵煙打著圈,一點一點地升空,街道上來往的行人實屬稀少,整個世界都變得安靜了,只剩下不時響起的鐘聲飄蕩著傳來。
我常跟隨鐘聲在心里默念:“一撞得平安,二撞合家歡,三撞事業高。”我還能想象得出那口鐘,那口巨大的刻著不知名的圖案,讓人望而生畏的銅鐘。為生活辛苦奔忙又在人生中遇到迷茫,抓住那根外表有不少破損的橫木,用力向鐘撞去,仿佛好運就可以從天而降。這樣的畫面,占據了我童年的大半部分。
到了夜晚,我會站在橋上,迎著撲面而來的風,眺望點點星光以及兩岸無限伸延至天邊的燈火,心中有的是道不清的舒暢與安心。
遠處閃著金光的寺廟和暗紫色的夜幕中的.星光,那種光亮總能驅散我那孤單恐慌的情緒。而之后失意的日子里,我眼前展開的永遠是故鄉的夜晚。
我也曾偷偷拿起筆,將那兩幅景畫下,濃墨重彩,卻有道不明的溫馨。我也曾從寺廟前階梯上跳下,感受一腳踏空的失重感,我還曾趴在橋邊,透著碧綠的河水看河中優游自在的魚兒,一切仿佛都有禪意。只可惜后來我離開了,很長時間都不曾回去過。而那兩幅畫也不知何時丟失了,我試過憑著記憶再去畫兩幅,但總有一種奇怪的陌生感。
后來,我得空回去了,再見到故鄉讓我驚訝不已。那長著薄薄青苔的石板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和到處亂扔的垃圾,游人四處可見。喧囂、骯臟、雜亂。
晚上,燈火通明,將整個小鎮照得通透,游人不曾散去,我透過窗望見的只是人頭攢動。
我盯著天花板,心中的情緒翻滾交疊,我落下一滴淚,像是被人偷了寶藏一樣的難受,故鄉不在依舊,所留下的只有我對過去的懷念與思舊不變。
不變的情思作文13
流年似水,風華幾許,不變的是那情思。
——題記
夕陽釀紅了半邊天,沉醉了人們的心,嗅到那炊煙中熟悉的味道,不覺往事涌動,不變的是對奶奶的情思。
兒時,我常常坐在田埂上,看著奶奶在金黃麥田中不斷揮舞著鐮刀,那一排排倒下的小麥,和我手中的煎餅遙相呼應。那種帶著奶奶愛的香脆味道陪伴了我整個童年。
我常常趴在灶邊,看奶奶做煎餅。
奶奶圍著藍衣花布小圍裙,挽著發髻,一身清爽。她先將醒好的面粉放在面盆里,反復揉搓,而后打入雞蛋,雙手翻飛,如蝴蝶嬉戲在花叢間,然后將面團拉伸,上下舞動,增加它的韌性,舞動的面團如出水的蛟龍。我呆呆地看著奶奶,充滿崇拜,仿佛奶奶是大魔法師。
起油,下鍋了。奶奶將一團薄薄的面團鋪開,放在鍋的'邊緣上,那混著麥香的面餅綻放出讓人沉醉的笑臉,這時,奶奶便會寵溺地望向我:“別急,一會兒就好。”
待香氣溢滿屋間,面餅四周已微微翹起,煎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過,薄如蟬翼的煎餅入口即化,混著濃濃的麥香和奶奶對我的愛的暖流流遍全身。
兒時,那股味道陪伴著我。后來,我因上學去了城市。沉重的學業如大山般壓著我,使我喘不過氣來。傍晚放學,我習慣性在街角處買一個煎餅,握著溫熱的煎餅,仿佛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心中多了一份堅定的力量。我知道,我一定是想念奶奶和她的煎餅了。
“孫子,瞧,我給你帶了什么。”一句歡欣的話伴著熟悉的味道從廚房傳來。奶奶正拿著一張煎餅遞給我,“快吃,還熱乎呢。”奶奶的皺紋里蓄滿寵愛,她坐了兩小時車趕來城里,就為了看看我最近好嗎。
熟悉的味道從齒間傳來,我仿佛立于金黃色的麥田里。
那一如既往的愛,一如既往的暖,是不變的情思。
流年似水,唇齒留香,不變的是那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14
繁華街處,是對文化的情思。青瓷白宣,描繪出一幅美麗的佛山畫卷。佛山文化或震撼人心,或沁人心脾。一筆一畫,都是文化的韻味。
追溯于清明年間,正是獅舞盛世時。每逢過節,必定鑼鼓喧天,以舞獅來助興。繁華街處,張燈結彩,獅舞出沒,熱鬧喧囂。這是對傳統文化不變的,深入靈魂的情思,獅頭的制作也是一門藝術,要經過四道工序,定好獅頭的雛形,慢慢鋪上宣紙,給獅頭換張臉,最后裝飾讓獅頭更有神韻。這不僅僅是一個制作獅頭的過程,更是傳承者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塊無法被占據的地方,這是個充滿美好的地方,是對文化的情思,不變的情思。毋庸置疑,不變的情思!
臺上人唱著《帝女花》,臺下人聽著《帝女花》,臺上那婀娜多姿的舞者,戴頭冠,披戲袍,每一步都透露著屬于她們的氣質,那旁人不可及的氣質。粵曲,悠揚婉轉,舞者,富有姿色。每個舞者都陶醉于自身角色中,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即可表露出舞者對文化的熱愛。他們沉浸在粵曲中,聽者沉浸在表演中。聽者雖不像舞者那般,但對于文化的`欣賞及熱愛并不少于舞者,他們沉浸與表演陶醉于粵曲。是何等的情感會讓他們都沉浸于中?是那對文化的不變的情思!
無論是舞獅的舞者,制作獅頭的師傅演藝粵曲的舞者,陶醉樂曲的聽者,還是現在的老人,年輕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文的執念,對文化的傳承,對文化的情思。這是不變的沉淀在靈魂深處的,流淌在歲月之中的。
通過雜草叢生的森林,有一條小路直達充滿文化的地方,你可以盡情汲取文化的韻味。無論之后的傳統文化的展現方式有什么創新,但不變的還是對文化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15
靜以成美,是我不變的情思。
獨住南湖,想尋覓美好的靜影。
瀲滟山水,如詩如畫,夏夜湖邊,有一番別樣的勝景。習習微風,悠悠輕拂。那明月,似皎白的明玉,在翡翠般的湖水中投下一個清晰的影,時而浮光躍金,時而靜影沉壁。岸邊是一片竹林,遍野的翠色,都溶進了那幽幽的蟬鳴。偶爾,一只飛燕裹挾著云彩,向湖面俯沖,翻轉,起伏,靜賞一場華麗的表演。呼吸,林間清爽的空氣,傾聽,叢中隱隱的蛙鳴,遠眺,山間依稀的螢火,近攬,湖中金黃的月影,愿披山為笠,裁水為衣。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不覺,已沉醉在朦朧的靜謐中。
忽然,一束燈光由遠及近,隨后而來的,是令人措手不及的馬達聲與喧鬧,我驚醒了。
只見一艘燈火通明的客輪徐徐駛來,就像看見一堆紅色的陰影生生地從湖里鉆出來,船上的游人們大聲地贊嘆著這里的景致,十分嘈雜,令人心煩。最讓人受不了的`是用手機拍照的閃光燈,一亮一亮地閃,刺得眼睛生疼,恍惚之間,我又看見這艘莽撞的游艇將月影重重地撞碎了,還將似翡翠的湖面沖得四分五裂,我徹底失望了。
為什么要打碎這美好的一切?為什么要破壞這般美好的寧靜?同樣是喜愛山水,為什么不好好駐足欣賞?為什么不能讓自己與寧靜融為一體?為什么?
靜,是自然的面紗,更是自然賜予我們的饋贈,靜以成美,靜中蘊含了寶貴的一切,將那些平時無法顧及的美,都完美地呈現在你眼前,因為靜,是夢的剪影。
靜,更是一種別致的情思,它純粹,樸實,完整而靈動。它歷經千古的磨礪,為無數文人墨客所贊頌,應亙古不變,流芳百世。但愿那船上滿載的世俗與紅塵,也能領悟這一點。
美,需要好好感受,而靜,是一種虛幻的美。
正因為靜,而成就了美。
希望靜以成美,能常駐我心。
希望靜以成美,能成為每個人不變的情思。
【不變的情思作文】相關文章:
夏夜情思作文05-04
電話情思作文04-09
不變的是同心作文05-12
雪地情思07-02
情思蠱05-11
寒冬里的情思作文05-12
窗外的情思高中作文05-10
唯愛不變的作文04-10
不變的是那份癡迷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