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集錦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我知道許多民族風俗,其中我知道壯族的民族風俗。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云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萬。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圍不廣,多使用漢字。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的政務院第63次全體會議批準了《壯文方案》,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從這些資料,我知道了壯族的'許多風俗,我也可以知道許多民族風俗,認識許多民族的一些民族風俗。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
在鞏義,節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設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在駐馬店地區,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 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稱“仲秋”。河南民間多直呼為“八月十五”、“八月節”。
是從古人的祭月、迎寒發展而來,作為節日,在西漢時已具雛形,晉已有立秋賞月之舉,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間始定為中秋節,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間,中秋節活動歷來圍繞著“圓月”(祭月)、賞月和慶豐收、樂團圓進行。
摸瓜送子。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婦女在圓月之后,多相互結伴,悄悄到瓜地里摘冬瓜,然后送回家中床上,意為娘娘送子,祈祝來年添生貴子,俗稱“摸瓜送子”。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過年了,這是一年當中辭舊迎新的時刻,而且過年是我們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從很早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慶祝新年了,而且還流傳下來了許多習俗,至今人們都保留著,比如貼對聯,吃年夜飯,拜新年。
每一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和我就開始貼對聯,我們先準備好漿糊,然后我拿著對聯來到大門下,爸爸把漿糊涂在門墻上,我們急忙把對聯貼了上去,看著那大紅吉祥的對聯,把我家的大門裝飾的'很漂亮,我們的心里就非常美。
貼完對聯后,到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一家子團聚在桌子邊,一起吃團圓飯,喝團圓湯,歡迎新的一年到來,媽媽一邊吃一邊吩咐我說:“不能打破東西,也不能說”壞話,呀!
過了除夕后,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就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了,一聲聲“新年好!”道出了人們心中最大的祝福。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戰斗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涌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饑”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布《對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后,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糍”之分。實在“青餅”和“麻糍”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糍”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糍”只是把原料攤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糍”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糍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團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糍樣子罷了,是后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糍”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于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于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游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么。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欲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于“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糍”,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后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民俗民風的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01-14
民風的民俗作文02-27
民俗民風的作文01-14
民風民俗作文03-28
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02-24
有關民風民俗作文02-27
滿族民風民俗作文03-04
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03-04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09-27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三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