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開展課本劇編演活動總結范文
科學開展課本劇編演活動
" 課本劇,顧名思義,就是學校師生以語文教材中的有關課文內容為基礎,將其改變成能夠通過講臺、教室、操場或舞臺表演的相聲、小品或小型話劇。英國教育家洛克曾經說過:“最好是把兒童的學習變成一種游戲似的,使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這是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可以在課內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演課本劇等活動。”課本劇的編演就符合這一教育原則和大綱要求。
課本劇來源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朗讀和角色扮演活動。從問世以來,就深受學校師生的歡迎和喜愛。尤其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本劇為語文素質教育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引來了一道清澈的活水,使長期沉悶的語文課堂顯出了勃勃生機,使學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學的無窮魅力,其良好個性得到了很好的張揚。為了使語文教師能全面的認識課本劇,科學地開展課本劇的編演活動,使課本劇能很好地為語文素質教育服務,特對課本劇作以下分析:
一、課本劇的功效。
組織編演課本劇能夠發揮以下功效:
在教師方面,編寫課本劇能發揮以下功效:①通過編寫課本劇的劇本,能夠提高教師的文學素質和創新能力;②通過編寫課本劇,能夠加深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③通過指導學生表演課本劇,能夠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④通過表演課本劇,能夠創設熱烈的課堂教學情境,渲染濃烈的課堂教學氣氛;⑤通過在課堂上提供時間給學生表演課本劇,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方法;⑥通過表演課本劇,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能夠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在學生方面,課本劇實現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個解放”,即“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課本劇通過形象直觀的表演,能發揮以下功效:⑴能夠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⑵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優美的言語表達能力;⑶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對課文內容的記憶;⑷能夠促使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⑸能夠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形態語言能力;⑹能夠使學生在觀看課本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⑺能夠滿足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培養和張揚學生良好的個性;⑻能夠使學生的多元智能得到良好的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⑼能夠訓練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⑽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⑾能夠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很好的落實;⑿能夠使各類學業水平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愉悅;⒀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課本劇的特點。
由于課本劇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所以,課本劇具有以下特點:
1、不擇表演場地。課本劇表演的場面規模不大,無論是城鎮學校還是農村村校,無論有無劇場舞臺,只要有教室或操場,都能組織學生進行表演。
2、不擇學生水平。課本劇是一種比較簡單的表演活動,因此,無論是城市兒童還是農村學生,無論有無表演素質,只要稍加指導,都能登臺表演。
3、不擇教師素質。一般情況下,課本劇只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作一些比較簡單的加工,使它能夠通過學生進行表演就可。因此,無論語文教師文學素質高低,都能指導學生將學過的教材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4、不擇表演設施。表演課本劇是為了化抽象為形象,化平面為立體,化枯燥為生動,沒有過多過高的要求。因此,無論是城鎮學校還是農村學校,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造一些表演的道具,達到表演的基本效果。
5、不擇表演時間。表演課本劇是為了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課本劇的表演既可以是一篇課文的某個片斷,也可以是一篇課文的全貌;可以是一組課文的展示,也可以是一學期所學課文的全面反映。因此,課本劇的表演不擇時間,可以是一堂課的開始、中間或最后的表演,加深學生對這篇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結束后的綜合表演,鞏固學生對這個單元知識的掌握;也可以是一個學期結束時的匯報表演,復習這學期學過的有關教材內容。
6、不擇表演規模。表演課本劇主要是為語文教學服務。因此,課本劇的表演不求表演的人數規模,既可以是班級內幾個學生、一個小組、幾個小組的理解性表演,也可以是年級內各個班級的交流性表演,還可以是全校性的競賽性表演。
三、課本劇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現代教育強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過程中,從選擇教材到選擇扮演的角色,從服裝的選擇到道具的設計,從人物的語言到人物的動作,都應在不違背該課本劇基本內容的前提下,充分滿足不同程度及不同個性學生的需要,誘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的發展。
2、開放性原則: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是現代教育的顯著標志。在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過程中,給學生營造的是一個群體交流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相互討論、各抒己見。在對劇中人物的性格、語言、動作、神態以及故事的前因后果的處理上,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積極探索,開放自己的思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使信息交流的渠道呈多向性,使課本劇的表演呈開放性。
3、實踐性原則: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本劇是學生的表演活動,因此,在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過程中,應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講、動情去演,使學生在活動中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情感性原則: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課本劇的編演過程中,學生根據所扮演的劇中角色反復誦讀人物的語言,這些誦讀使課本的平面“符號語言”成為學生扮演角色的“感于內而發于外”的立體現實語言,通過學生的表演和對白,使課文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因學生為其賦予了情感和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中隱含的思想也會因與學生的經歷和感悟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說服力。這種以演促讀、以讀促演的方法,把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融入自由、輕松、愉快的表演中,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
5、創新性原則:課本劇來自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它必須在教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起到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作用,才能誘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一位教師計劃將《小貓釣魚》改編成課本劇《學弈》時,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討論,最后形成這樣的構思:大寶專心學弈,排除任何外界干擾,二寶一會兒看春姑娘和小燕子翩翩起舞,一會兒又裝肚子疼……三心二意,結果什么也沒學成。這些想象既符合劇情,又不拘泥于課本,并有創新,增加了劇情的曲折性和趣味性,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課本劇的內容。
課本劇的內容豐富多彩。但是,課本劇作為一種能通過表演來使觀眾知道一件什么事情,明白一個什么道理,受到一種什么教育的表演性活動,它的內容要求是:有一定對話或動作構成的情節,有一個以上的活動場面,有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思想。基于此,在選擇編演課本劇的內容時一般可選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一般是童話、寓言、記敘文或敘事性較強的詩歌。知識性的課文通過改造后也能用相聲等形式進行表演。
五、課本劇的編寫步驟。
課本劇的編寫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研究課文,明確主題——分解場面,設計背景——安排人物,構思情節——提煉臺詞,設計動作——配置音樂,設計道具。
1、研究課文,明確主題。課本劇的編寫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忠實于原文的主題,還是推陳出新,將原文進行改編,從而提出一個新的主題,如《新編武松打虎》,把武松這個打虎英雄改編成了因一個破壞環境殘殺國家保護動物而受到法律懲罰的罪人。都需要教師在深入研究課文的基礎上作出選擇。同時,主題是戲劇的靈魂。任何一個課本劇都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愛什么,恨什么;贊揚什么,批判什么;學習什么,反對什么……
2、分解場面,設計背景。課本劇可以是獨幕劇,也可以是多幕劇;可以是一個場面,也可以是多個場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所選擇的課文來安排或分解。確定了場面后,還須根據主題和內容的要求,設計必要的舞臺背景,增加表演的效果。如編演《群鳥學藝》就須設計一幅符合劇情的山水畫作為背景,編演《東郭先生和狼》就須設計一幅荒涼的山野圖。
3、安排人物,構思情節。編演課本劇,既可以忠實于課文中的人物和情節,也可以根據主題的需要和表演的需要增添人物,增刪情節,如續編故事等。這一環節的編寫工作,需要師生展開想象,具有創新意識;大膽構思,不要拘泥于教材。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只白鶴》后,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哪只白鶴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魚?找到大魚的白鶴會對其他兩只白鶴說些什么?那兩只白鶴又會怎么想?這些情節都是教材里沒有的,添上后,使教材發揮了更大的教育教學作用。
4、提煉臺詞,設計動作。課本劇的表演主要靠演員的語言和動作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因此,在編寫劇本時,教師就必須根據劇中人物的個性特點,認真提煉每個演員的個性化臺詞,設計每個演員的個性化動作。如《東郭先生和狼》劇本的編寫,東郭先生的語言就應當顯得迂腐而愚笨、動作就應當顯得古怪而可笑。狼的語言就要顯得狡猾而無恥,動作就要顯得可憐而兇殘。同時,在設計臺詞時還要考慮動作形態詞,如一位教師編寫的《晏子使楚》中的一段臺詞:
王:(對左、右護衛)我怎么只見以閣下孩子一樣高矮的人呢?莫非我……看花了眼?
左、右:(同笑)大王,你的眼睛一點也沒有花!
王:(故作不解狀)眼睛沒花嗎?奇怪!那么,為什么我卻瞧見一個“小孩子”在說大人話!
晏:(嚴肅狀)我乃齊國使臣晏子,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
王:(藐視狀)既然派一個小小的晏子來訪……
這一段臺詞極具動作性,形象地揭示了楚王欲仗國勢欺人,藐視晏子,給晏子先來一個下馬威的內心世界。
另外,有的課本劇在編寫時還要考慮:時代背景很重要的課文內容,可用“前臺詞”進行表述;在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無法推動情節發展的時候,可用“旁白”來承上啟下。
5、配置音樂,設計道具。恰當的音樂和道具能渲染氣氛,增加表演的效果。因此,教師在編寫劇本時,還要考慮根據情節的需要配置什么樣的音樂,設計演員所需要的頭飾、服裝和道具。如編演《群鳥學藝》這課的課本劇時,配置符合劇情的輕快優美的音樂和雷聲、雨聲,制作各種鳥兒的頭飾和服裝,這樣能使課本劇有聲有色,吸引觀眾。
六、課本劇的編寫要求。
課本劇在表演時轉瞬即逝。因此,教師在編寫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一般要注意以下要求:內容必須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范圍;幕前詞、臺詞和旁白必須要簡短明了,通俗易懂,富有兒童情調;結構盡量單純,頭緒和懸念不要太多;情節要層次清楚,自然流暢。另外,還可讓中高年級的學生參與劇本的編寫。
七、課本劇表演前的準備工作。
課本劇表演前應以學生為主體來完成以下準備工作:
確定演員。夸美紐斯說:“強迫孩子們去學習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們。”確定演員應尊重學生的意愿,一般不用指定方式確定演員。最好是采用學生自愿報名,同學投票表決的方式來確定。這種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組織排練。組織學生排練課本劇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整體閱讀劇本,了解劇情全貌——閱讀角色部分,把握自己言行——學生創編動作,教師適當指導——進行彩排表演,全面點撥糾正。
制作道具。制作道具最好是交給學生來完成,教師只作一些指導。這樣能使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運用學過的多種知識和已經形成的多種技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科學開展課本劇編演活動總結】相關文章:
夢演課本劇社團學期的活動總結04-04
推動科學示范家庭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的總結03-30
開展冬至活動總結04-10
開展閱讀活動的總結10-19
中學課本劇比賽活動方案03-27
開展文體活動活動總結11-12
開展讀書活動的總結04-30
開展冬季活動的總結范文04-19
開展校園讀書活動的總結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