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考語文學科質量分析報告范文
一、對試卷的總體評價
孝感市2007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試題遵循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基本要求,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突出了新的課程理念;正確處理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增強了綜合性,加大了開放性試題的比例,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試卷的結構簡約、合理,題量適中,難度適宜,賦分恰當;題干規范、貼近生活實際;試題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在注重基礎積累的同時加大了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強調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關注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全面、客觀、準確地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體現了考試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凸顯了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整套試題頗新穎且有創意。具體表現在:
1、試卷結構簡約合理、格式規范。
全卷共分三個板塊,即積累與運用、閱讀與欣賞、寫作實踐。題型設置以主觀題為主,分為識字與寫字、口語交際、古詩文默寫、名著導讀、綜合性學習、古詩文閱讀賞析、現代文閱讀、寫作實踐等內容。符合《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和要求,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
2、試卷題量適中、難易適度
試卷共24道題,為控制書寫量共設置了6道客觀題。試題按其難度分為低檔題、中檔題和高檔題,低檔題占70%、中檔題占20%,高檔題10%,試卷中的第2、19題稍難,第11、20、21比較難,其它題都比較平和,學生答題情況較好。
3、考點覆蓋面廣且注重能力立意
積累運用部分共設5道試題,包括識字與寫字、口語交際、古詩文默寫、名著導讀、綜合性學習等內容,注意考查的能力梯度,且側重在理解和應用的層面設題。例如第1題考查漢語拼音、識字與寫字兩方面內容,涉及了常見漢字與短語的正確書寫。第2題是口語交際題,考查了學生在具體語言情景中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體味并辨析句子的言外之意,把握外交語詞的深層含義。第3題考查了古詩文默寫,設有三種類型,即直接性默寫、理解性默寫、歸類性默寫,設題既有規定性,又有靈活性。第4題名著導讀與仿寫相結合,考題既引導學生關注古典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華,又考查學生組織運用語言的能力,視角新穎。第5題綜合性學習重在考查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與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如何確立研究專題并如何探究問題。該題有2個小題,從命題人的指導思想看,設題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展示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活動的目的,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的途徑和方法,活動的成果展示等),而在于引導學校如何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如何確立研究專題,這樣設題,照顧了農村學生,很符合我市語文教學的客觀實踐,也很有人情味,第2道題,選取了三則材料,引導學生如何去感悟和分析語言材料,得出自己的結論。應該說,這也是在引導學生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所獲取的資料。
詩歌欣賞2道試題分別從內容、煉字、寫法、作品情感四個角度設題,注重抓住詩歌的特色,真正從鑒賞的角度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選材不回避重點。所選篇目是淺易典范的文言文,適合考查學生是否具有《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文言文閱讀水平。注重基礎知識,考查學生重點實詞的掌握和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問題設置緊扣教材,主要考查常用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句子的理解、文章內容的理解、寫作方法的感知和對比闡述,并聯系現實生活向外延伸,在考點的選擇和題型的設計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尤其是第11題,考題的視覺比較寬,涉及知識點有文體知識、文體特點、歷史人物、文本內容與寫作技巧等多方面,解題必須在比較異同的基礎上作對比闡釋,思維量大,調動的知識儲存多,這樣設題,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
現代文閱讀淡化文體,選文典范、文質兼美,體現人文性,具有很強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手》這篇文章用一組細節描寫,塑造父親平凡而偉大的形象,情感真摯,催人淚下,能激發學生熱愛父母及普通勞動者的感情。設題從整體感知入手,涉及到形象把握、心理感受、語言理解、行文技巧、情感熏陶等內容。特別是17題,把考生引入到文本之中,引導考生體驗情感,述寫心理感受。
《老鐘表匠的啟示》是一篇寓意深遠的文章,老鐘表匠用發人深思的故事,告訴年輕人生活道理,同時也給考生以人生的啟迪。
11道試題難易安排有序,點面結合,難易適中,有利于考查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篩選信息能力和拓展遷移能力。符合學生閱讀認知心理和規律,從信息篩選、要點概括、問題探究、語義理解、文意把握、情感體驗等方面,全面考查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價值判斷。
寫作實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短文評價與修改所選文段有較明顯的優缺點,有一定鑒賞能力的學生能準確地作出自己的評價與判斷,并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此題有一定的難度,能很好地區分學生鑒賞水平的層次。這種短文評價與修改的考查方式,即使從全國的角度看,都具有極強的前瞻性。
作文命題,不設審題障礙,作文提示語能激發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傾訴心中情感,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內容可寫,寫作的空間廣泛。生活化的命題,能展示學生的個性和才情。
總之,今年的學業考試語文試題,較之以往的中考試題,有較大的突破,首先是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試題從語文學科的五大任務入手,重點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其次是體現了學習方式的變革,關注了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再次是體現了與社會生活的有機聯系,如2、5、17、22、23題;最后是體現了語文學科綜合性、人文性和多元化的特點。
二、考試情況統計與分析
為真實地了解考生答題情況,在閱卷過程中,我們從不同單位隨機抽樣了10袋共300份試卷進行了統計,對答題情況也做了整理、歸并與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一)數據統計
小題得分抽樣統計表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總分
得分 3.01 0.75 4.86 2.42 3.24 1.27 1.32 2.51 2.75 2.12 1.03 2.14 1.71 1.43 1.60 1.51 1.53 1.41 1.51 1.21 0.63 2.51 4.36 41.16 90.99
得分率 75 25 81 81 81 63.5 66 83.7 91.7 77 34 53.5 85 71.5 80 75.5 51 70.5 75 40.3 31.5 83.7 72.7 82.3 75.5
分數段統計及最高分、最低分
分數段 <72 72—83 84—95 96—107 ≥108 最高分 最低分
人數 44 25 128 101 6 113 0
百分比 14.7 8.0 40.3 37 2
(二)抽樣分析
從整體上看:本次學業考試語文抽樣合格率為87.3%,優秀率為39%,均分為90.99分,最高分為113分,最低分為零分(缺考),這些數據客觀地反映了我市語文課程改革的實際情況,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我市語文教學和改革、招生實際;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漢語言學習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規律,有利于推進課程改革。
[3]
從各小題的抽樣來看,默寫、名著閱讀(仿寫)、綜合性學習、閱讀中詞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形象概括等得分率高,解答比較到位,感悟體驗比較真切,寫作實踐亮點紛呈。
相比較而言,口語交際及閱讀中的比較拓展、信息篩選、妙點揣摩、寫法感悟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即便是得分率較高的題目中也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歸結起來,有如下原因:
1、漠視基礎,導致基本功薄弱
從試卷中我們痛心地發現,我們的學生連一些基本的東西都沒有掌握好,基礎之薄弱令人驚訝。
如第1小題不少學生會根據拼音寫漢字,不會改正短語中常見的錯別字,以致把“受益fěi淺”寫成“受益非淺”,“一代天jiāo”寫成“一代天嬌”;甚至不會識別“一視同人”“正襟圍坐”中的兩個錯別字。這些字,沒有一個生僻字,都是常用字,有的字(詞)直接來源于模擬試題,有的字(詞)來源于課文中要求學生讀讀寫寫的字(詞),像如此簡單的常用字的識讀辨寫,在沒有嚴格關注書寫情況下失分率達25%,實在叫人揪心。再如,名著閱讀中有不少學生將“鎮關西”誤寫成“鄭關西”或“鄭關溪”。至于書寫潦草、間架不合理、筆劃不到位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寫作中就更不必說了(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漢字字形如同英文字母,實在叫人看不清,揣摩不出文意)。
2、實踐缺失,導致語文學習與生活脫節
口語交際是本套試題中的亮點之一,但同時也是失分最多的題目。60%以上的學生,不看交際的對象和場合,不注意幽默詼諧﹑寓褒于貶的說話風格,不會根據語境來揣摩言外之意,誤將D項選為B項。該題25%的得分率告訴我們:平時教學訓練中缺乏口語交際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不會傾聽,不會表達與交流,客觀題選擇判斷如此,如果用主觀題呈現,那不知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了。
此外,由于語文教學與生活脫節,導致學生缺乏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試卷中的第17小題,要求學生認真“品讀”自己的長輩,搜尋他們身上那些最讓人心酸難忍的事例,并談談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有近一半的學生由于沒有做有心人,缺乏生活積累,更缺乏情感體驗、對家庭、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心酸的事視而不見,冷眼旁觀,以致不能舉出一個符合(心酸難耐)要求的恰當事例,答題時亂扯一通,寫出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較典型的答案有:爺爺用草熏蚊子;爸爸和媽媽吵嘴,媽媽哭了;媽媽生病了還為我操勞;堅強的爸爸進了醫院;那一次我病了等等。
3、思維靈敏度不夠,導致拓展遷移能力不強
第11小題是一道比較拓展題,要求學生把《鄒忌諷齊王納諫》與《狐假虎威》等幾個與它說理形式基本一致的寓言故事進行比較,歸結出前者是古典散文的理由。由于學生對文體知識的了解是零散、單一的,不會找比較點進行比較,他們只單純從課文內容的角度而不會從內容和形式相結合的角度來提煉答案,以致答案大而不當、不著邊際。下面的答案便是明證。如:文章描寫的是一個歷史事件;《鄒忌諷齊王納諫》借此喻比,運用了排比等手法;這是一個歷史事件組裝起來的,每個寓言故事所表達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但其中的道理都有相似之處;前一個是間接說理,后一個直接說理;《鄒》形散神不散,集中表現的內容依然是鄒忌勸齊王廣開言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單獨設題考查文體知識的特點,學生也許會做出滿意的答案,但將類似且具有明顯特點的文體來進行比較拓展,學生思維靈活性的不足就顯露無遺了。
4.對作品感受不深,導致閱讀鑒賞能力低下
對作品的感受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它包括對文章內容、寫法、語言等方面的感悟能力。有鑒如此,試卷設計了第16、20、21三道對作品的寫作妙點進行鑒賞的試題。除第16題解答稍好外,后面兩題的得分率均在41%以下。許多學生不理解《老鐘表匠的啟示》中作者著力描寫“金殼懷表”的真正用意(突出表的外觀精美,功能多而吸引詩人換表;與詩人退表一事相對照,引人深思,與詩人的詩相類比從中獲得啟示),答案說不到點子上。他們不能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用欣賞的眼光來探究其在行文和表情達意方面的妙用,只會就事論事回答出“手表是詩人的象征,是行文的線索”“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之類的套話。至于本文所運用的寓理于事的寫法,不是答成對比就是答成以小見大。究其原因,我們的閱讀教學對文本不是一種美感探究,而是一種肢解,所進行的閱讀訓練是一種純應試的機械訓練,使得學生思維僵化,鑒賞探究潛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掘,直接導致學生語文素養的低下。
三、啟示和建議
一份好的試題是一面旗幟,引領鮮明的理念;是一聲警鐘,提醒腳下的誤區;是一塊路標,指引前進的方向。對今后的語文教學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它啟示我們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到——
①處理好課改與復習應試的關系,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提高
考試作為評價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考試本來是為教學服務的,但目前我們實際上是片面地強調了考試的選拔和導向功能,“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成為一部分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準則,于是,轟轟烈烈的課改到了初三,往往偃旗息鼓,一切的教學活動轉入應試軌道。比如,文言文閱讀考課內,現代文閱讀材料選自課外,于是,不少學校的教師到了初三,對教材中的現代文教學和綜合性學習往往很隨意地匆匆走過場,而把主要時間花在文言文上,或置教科書定下的正常教學秩序而不顧,提前進入所謂的“復習”。“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此時往往只剩下“知識與能力”,甚至只剩下了“知識”,而一張試卷其實也只能考查出局部的知識與能力,即使信度、效度很高,也只能反映學生的某些方面。
“語文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現在的學業考試語文命題的思路也明顯地從過去的“知識技能立意”轉向“語文素養立意”。課改與復習應試并不矛盾,因此,初三階段仍應繼續扎實地穩步推進課改,“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一如既往地重視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切實按照語文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要用課改精神指導復習應試,說到底,只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才能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②注重知識的積累,強調語言的運用
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字詞積累、詩文積累(包括名著)及文化常識積累等,這是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近年的中考中,這方面試題的占分比例也有所增大,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持續抓緊抓實。
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就在生活中,要在教學中創設生動的運用語言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的發展置于比課堂、比學校生活更廣闊的生活背景中,把學生的學習場所,從學校拓展到整個社會,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到主動的探究與發現,把課堂知識學習與社會體驗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渠道多樣化,學習方式生活化,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的舞臺,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語言,只有讓語文走向生活,才能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去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③文言文教學強調“言”、“文”并重
“課標”指出,初中生要“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要強調“言”、“文”并重,所謂“言”指文言基礎知識,所謂“文”指的是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言”是理解“文”的基礎,而離開“文”,實際上也很難學懂“言”。因此,文言文教學一定要強調反復誦讀,要讀出情感,讀出語氣,讀出語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基礎上,指導學生借助課文注解和工具書,自己去歸納總結,去解決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問題,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掌握了必要的文言知識,閱讀淺易文言文也就不難了。
④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標”提出,閱讀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會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瀏覽”的閱讀方法,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實踐。從中接受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閱讀的基礎是語感,閱讀的本質是理解,閱讀的核心是領悟,閱讀的價值是創造。現在的中考閱讀題更注重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關注學生在閱讀表達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創新意識。這啟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閱讀吸收與閱讀表達緊密結合,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寫讀書筆記,如佳句點評、讀后感、內容簡介、故事縮寫、人物簡評之類的短文,進行不同表達方式的訓練,練就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在自由閱讀中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在讀寫互促中提高能力。
⑤加強寫作基本功訓練,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語文課標”提出,寫作訓練“既要摒棄那些偏于程式化的訓練方式,也要幫助學生打好必要的寫作基礎。”近年,教學中寫作基本功訓練有所削弱,要引起重視。要從最基本的規范語言寫起,通過練筆或單項訓練,訓練學生能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準確、生動、得體的語言記敘所見所聞,表達所思所感。要從最基本的文體訓練做起,特別要重視記敘文的寫作訓練,學會選材、安排詳略,學會場面描寫、細節描寫;重視不同文體的基本構架、謀篇布局的訓練等,不抓寫作基本功訓練,寫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在抓好寫作基本功的基礎上,“力求有創意的表達。”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施以不同的教學要求。必須強調真情實感,唯真情實感最可貴。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引導學生時時關注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指導學生挖掘、提煉生活中的“動情點”,化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鮮活感受和真切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筆下的假、套、空。
“字要規規規矩矩的寫,話要清清楚楚的說,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的完成。”這本來是過去寫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話,但在新課程在全國穩步推進的今天,仍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它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與考試的一條實活相生之路也正是課改的成功之路。
從各小題的抽樣來看,默寫、名著閱讀(仿寫)、綜合性學習、閱讀中詞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形象概括等得分率高,解答比較到位,感悟體驗比較真切,寫作實踐亮點紛呈。
相比較而言,口語交際及閱讀中的比較拓展、信息篩選、妙點揣摩、寫法感悟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即便是得分率較高的題目中也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歸結起來,有如下原因:
1、漠視基礎,導致基本功薄弱
從試卷中我們痛心地發現,我們的學生連一些基本的東西都沒有掌握好,基礎之薄弱令人驚訝。
如第1小題不少學生會根據拼音寫漢字,不會改正短語中常見的錯別字,以致把“受益fěi淺”寫成“受益非淺”,“一代天jiāo”寫成“一代天嬌”;甚至不會識別“一視同人”“正襟圍坐”中的兩個錯別字。這些字,沒有一個生僻字,都是常用字,有的字(詞)直接來源于模擬試題,有的字(詞)來源于課文中要求學生讀讀寫寫的字(詞),像如此簡單的常用字的識讀辨寫,在沒有嚴格關注書寫情況下失分率達25%,實在叫人揪心。再如,名著閱讀中有不少學生將“鎮關西”誤寫成“鄭關西”或“鄭關溪”。至于書寫潦草、間架不合理、筆劃不到位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寫作中就更不必說了(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漢字字形如同英文字母,實在叫人看不清,揣摩不出文意)。
2、實踐缺失,導致語文學習與生活脫節
口語交際是本套試題中的亮點之一,但同時也是失分最多的題目。60%以上的學生,不看交際的對象和場合,不注意幽默詼諧﹑寓褒于貶的說話風格,不會根據語境來揣摩言外之意,誤將D項選為B項。該題25%的得分率告訴我們:平時教學訓練中缺乏口語交際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不會傾聽,不會表達與交流,客觀題選擇判斷如此,如果用主觀題呈現,那不知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了。
此外,由于語文教學與生活脫節,導致學生缺乏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悟。試卷中的第17小題,要求學生認真“品讀”自己的長輩,搜尋他們身上那些最讓人心酸難忍的事例,并談談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有近一半的學生由于沒有做有心人,缺乏生活積累,更缺乏情感體驗、對家庭、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心酸的事視而不見,冷眼旁觀,以致不能舉出一個符合(心酸難耐)要求的恰當事例,答題時亂扯一通,寫出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較典型的答案有:爺爺用草熏蚊子;爸爸和媽媽吵嘴,媽媽哭了;媽媽生病了還為我操勞;堅強的爸爸進了醫院;那一次我病了等等。
3、思維靈敏度不夠,導致拓展遷移能力不強
第11小題是一道比較拓展題,要求學生把《鄒忌諷齊王納諫》與《狐假虎威》等幾個與它說理形式基本一致的寓言故事進行比較,歸結出前者是古典散文的理由。由于學生對文體知識的了解是零散、單一的,不會找比較點進行比較,他們只單純從課文內容的角度而不會從內容和形式相結合的角度來提煉答案,以致答案大而不當、不著邊際。下面的答案便是明證。如:文章描寫的是一個歷史事件;《鄒忌諷齊王納諫》借此喻比,運用了排比等手法;這是一個歷史事件組裝起來的,每個寓言故事所表達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但其中的道理都有相似之處;前一個是間接說理,后一個直接說理;《鄒》形散神不散,集中表現的內容依然是鄒忌勸齊王廣開言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單獨設題考查文體知識的特點,學生也許會做出滿意的答案,但將類似且具有明顯特點的文體來進行比較拓展,學生思維靈活性的不足就顯露無遺了。
4.對作品感受不深,導致閱讀鑒賞能力低下
對作品的感受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它包括對文章內容、寫法、語言等方面的感悟能力。有鑒如此,試卷設計了第16、20、21三道對作品的寫作妙點進行鑒賞的試題。除第16題解答稍好外,后面兩題的得分率均在41%以下。許多學生不理解《老鐘表匠的啟示》中作者著力描寫“金殼懷表”的真正用意(突出表的外觀精美,功能多而吸引詩人換表;與詩人退表一事相對照,引人深思,與詩人的詩相類比從中獲得啟示),答案說不到點子上。他們不能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用欣賞的眼光來探究其在行文和表情達意方面的妙用,只會就事論事回答出“手表是詩人的象征,是行文的線索”“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之類的套話。至于本文所運用的寓理于事的寫法,不是答成對比就是答成以小見大。究其原因,我們的閱讀教學對文本不是一種美感探究,而是一種肢解,所進行的閱讀訓練是一種純應試的機械訓練,使得學生思維僵化,鑒賞探究潛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掘,直接導致學生語文素養的低下。
【中考語文學科質量分析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報告11-22
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06-13
小學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報告(精選9篇)11-23
小學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報告9篇11-22
小學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報告(9篇)11-23
初二語文秋季期中考試質量分析報告12-09
初三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報告范文12-09
教師教學-中考語文試卷質量分析12-09
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總結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