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印象(三十四)
水溝兩邊的高提上有兩條人行路。向右是通向“竹園口”、“橡子樹包”、“大石板”山上農田去得路,向左便是我們兒時經常要走的一條道。
從這條道上,我們可以比較快捷的迅速到學校去上學念書。沿著水溝七彎八拐,大約一里多路程,便來到一個叫“山根下”小地名的地方,然后從高坎一個缺口的地方,面向高坎,順著高坎凸出在外的幾個大青石,小心翼翼地來到高坎下,在走一段橫路,就來到了我念小學、初中的學校。
學校面積很大,雖說都是土木結構的房屋,這在當時全公社,算是規模最大的全日制完全公立學校。
從東頭往西,下面一排是教學樓,上面一排是學生宿舍,上下兩排中間隔著一道一人多高的高坎。教學樓前面是一個很大的長方形活動操場,緊靠操場的全是狗橘子樹,并排兩行,排的很整齊。狗橘子樹下種有冬青草,蜜蜂、蝴蝶穿行其間,遠遠望去一片綠意盎然。
緊靠教學樓、學生宿舍樓旁依次排列著一棟高大的辦公樓,沿辦公樓階沿走過靠東頭的山墻,拐向西走至辦公樓的二分之一,再折向北是廊架似的走廊過道,走廊過道的盡頭又是一棟坐北朝南的土木結構的房子,這就是當時學校的廁所,東頭為男廁所,西頭是女廁所,廁所門均開在東西兩側山墻上,與男廁所對面的是一塊農田,與學生宿舍后沿陰溝相接壤。西頭與女廁所對面是一把,一壩水田,水田靠北沿水溝邊是一塊旱田。
西頭與學校辦公樓比鄰的是學校廚房,辦公樓與廚房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隙,這是上辦公樓二樓的木板梯,爬完木板梯的頂端有一個木板鋪就的平面,從上面往東有一道木門,走進木門,辦公室二樓又分南北兩面,中間一個一米多寬的通道,二面又用杉木板破為一間一間的房子。從平面往西則是廚房的庫房,廚房炊事員的臥室。
辦公樓、廚房面墻正對著的是一個方方正正的籃球場,那時球場的布置并不是很標準,反正東西籃球架相距很遠。球場東西兩端均與一望無際的稻田相接。球場北端緊靠著的是學校教職工的菜園子,從菜園子縫中有一條較寬的人行道,車輛也可以通行。人行道背面的出口與老街那條土公路相接,菜園子與公路相接靠北面的東西兩邊,則又是兩小塊稻田,緊靠公路兩邊都是洋槐樹,長得非常茂盛,樹冠幾乎陰蓋住了整個公路的路面。
我的童年、少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這里渡過的。雖然那時是大集體,家里比較貧窮,但是窮并快樂著。
春夏之間,我們一下課,就會沿著東頭緊靠狗橘子樹園的稻田邊的田埂,轉來轉去,有時在學校東頭的水溝坎下的一株芭蕉樹下,各自抱著芭蕉碩大的身體,在那里轉圈,時不時地還從芭蕉樹上采摘幾片寬大的芭蕉葉,高高地舉過頭頂當著遮陽傘,在稻田田埂上來回的追逐、嬉戲。有時還只走到稻田田埂的中央,學校上課鈴聲就敲響了,大家一時性急,竟一個個摔倒了稻田里,有的像在河里跳水似得“撲通”一聲巨響,有的摔了個“嘴啃泥”,弄得渾身上下滿是泥漿,等我們走進教室,老師和教室里的所有同學見了,都一陣撲哧大笑。老師見狀,真是哭不是,笑不是,急忙放下手頭的教案,把我們帶到廚房里,用熱水給我們一個個清洗干凈。
春天和夏天季節,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大自然美麗的風景帶給了我們無限的'欣喜,一個個都陶醉其間。
但是,我最怕的是過冬天,凜冽的寒風嗖嗖的刮在身上、臉上,像刀割一般的生疼。再加上我由于在學校把腳凍壞了,即使穿著棉鞋,凍穿的腳后跟,開裂得布滿殷紅的血絲,又疼又癢,使我鉆心的難受。等一天玩到晚,放學回家,晚上洗腳的時候,棉鞋、棉襪與我的腳粘連在了一起,鞋襪怎么也脫不下來,爸爸、媽媽只得用溫開水,用毛巾淋濕了,把水擠到我的鞋襪、腳后跟上,無論怎么用水浸泡,就是脫不下鞋襪,最后大人只得狠下心來,用剪布的剪子,從我棉鞋腳后跟處把它剪開,再用水浸泡,最后鞋襪是脫掉了,可我那腳后跟上是連皮帶肉給生拉硬扯下來,頓時,血肉模糊,疼得我“嗷嗷”直叫喚。
至此以后,每年的冬天腳后跟,總是凍穿,又總是見我上學拖著一個被剪開的半頭拖棉鞋,露出血肉模糊的,帶有褐紅色的皮肉,一瘸一拐,步履艱難的往學校走去。
【老街印象(三十四)】相關文章:
1.老街印象(五十)
2.老街印象(二十)
3.老街印象(三十)
4.老街印象(二)
5.老街印象(四)
6.老街印象(五)
7.老街印象(六)
8.老街印象(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