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同成長
2009年11月14日,我人生的轉折點。
那天,我成為了一名準媽媽。肩上開始有了責任與使命感后,突然醒悟,不能再守著“鐵飯碗”過著故步自封的生活。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都在同一條起跑線,因為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的不同才有了個體差異。我希望我的孩子站得比我高,看的比我遠,過得比我好,那我就應該成為她的左膀右臂,助她一臂之力,可又苦于不知如何提升自己而感到彷徨,同時也納悶,開車要考駕駛證,當老師要考教師證,當會計要考會計證,為什么當父母卻不需要任何的學習就可以上崗。無奈之下,我只好開始查閱各類育兒書籍,確定了陪伴、閱讀、旅行三大方針的教育路線。因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陪伴是閱讀和旅行。親子陪伴是給孩子的人生上好底色,而閱讀和旅行則是在堅守底色基礎上添加的那一抹絢麗色彩。
在孕期,我注重胎教,經常和胎兒互動,睡前彈首鋼琴曲,讀一本故事書,胎動時還和她聊天。女兒出生后,開始了兩點一線的生活,同事間的聚會我都一概推辭,只想早些下班回家陪孩子玩耍。我甚至一度幻想著能做全職媽媽就好了,婆婆調侃道,別人都是寧愿上班也不肯帶孩子,怎么你反而樂在其中。我微微一笑,雖然體力上有些勞累,但心理卻非常充實,我很滿足于和孩子相處的樂趣。
白天和女兒做親子游戲,晚上朗讀繪本,周末時光則帶著孩子體驗生活。春天去爬山看映山紅,邂逅昆蟲,找尋松果;夏天去池塘釣魚,在鄉間聽知了叫;秋天去撿落葉做手工作品,去看日出感受自然界的壯觀;冬天在菜地里,細致地觀察蚯蚓和螞蟻的一天;節假日時與孩子到處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小小年紀還辦理了護照,坐著飛機到東南亞國家領略異域風情…
就這樣按部就班地過了四五年,孩子成為了一個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小姑娘。在家能連續安靜地閱讀一整天,在外與陌生人交談自信、膽大。當我正因孩子乖巧可人、舒心省事而自鳴得意時,發生的一件事讓我開始陷入了思考。
那是一個心情不太美麗的下午,臨出門時,孩子要我幫忙穿鞋子,被拒絕后依然央求道,媽媽,我穿一只,另一只鞋你幫我穿,好不好?我呵斥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委屈的說:“為什么有時候你會幫我穿,有時候又不肯幫我呢?”我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趕緊抱住孩子,連聲道歉。孩子肯定是觀察到我情緒不對,然后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關注,可我卻沒有領悟到她的用心。平日里總覺得自己是最愛孩子的,其實孩子更是無條件的愛著我。她可以承受我的壞脾氣,事過之后依然天真無邪的對我微笑。面對這么可愛又對我“不計前嫌”的孩子,我很愧疚,我開始反省自己,我需要學習如何克制不良情緒,我要改變。
比起孕期的迷茫,現在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互聯網讓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各種資源。我流連忘返于各種育兒app,情緒管理、正面管教等課程讓我如饑似渴,邊聽邊做筆記。社會在進步,家長也要與時俱進,否則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里。我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不放棄成長,豐盈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才是最具有力量。我利用錯峰時間,學習專業知識,考取了全國二級建造師資格證;利用碎片時間寫了一本28萬字的《愛的小屋》,記錄了孩子從孕期到學齡前的.成長,文筆得到積累后,陸續發表了70余篇稿件;利用社交群的語音課,學習新概念英語教程;利用周末抽空練琴,為日后參加鋼琴業余十級考試而準備…這一切,只為將來能在孩子的作文、英語和樂器學習上指點一二,成為女兒的良師益友。
我和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另一位家庭成員的付出。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內。不可否認,教育孩子的主力是在母親,但父親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我周圍普遍的存在著“喪偶式育兒”,我非常感謝他對我育兒理念的支持。連續兩年風雨無阻,每周六上午都送我和孩子去吉安上早教課,做我們的司機;每次的旅行,總是拎著大包小包,做我們的保鏢;在我加班、出差、下鄉之際,從不把孩子丟給老人,而是獨自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做我們的保姆;平日里帶領著孩子打籃球、跳繩、騎自行車,做我們的健身教練。最讓我動容的是他在女兒幼兒園畢業典禮時的表現。
那時,保育院要求每個班級都得辦一場畢業典禮,班主任安排我和女兒合唱一首關于母親的歌,然后其他孩子與她們的母親則為我們伴舞,可后來因為節目的需要改成獨唱,女兒落單后很是著急,哭著說她也要上臺表演。這時,孩子父親自告奮勇,聲稱要獻出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舞蹈。整個節目就他一個男人,真可謂是萬花叢中一點綠。雖然舞姿不是那么優美,還略有些不協調,但他的參加意味著我們是唯一一家三口都上臺的家庭,為此孩子很是自豪。
都說男孩要窮養, 女孩要富養,但這世上并沒有一成不變的養育模式,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用愛灌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雖然是我給了女兒生命,但她卻賦予了我靈魂,讓我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孩子,讓我們繼續一同成長吧。我陪你長大,你陪我慢慢變老!
(永豐公路分局萬芳)
【陪孩子一同成長】相關文章:
1.陪孩子讀書心得
2.陪孩子讀書的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