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回首“百年歌曲”(2)
(1901年——2000年流行歌曲簡評)
-
-
《鄧麗君的歌曲,1978——1981年間最流行》
-
鄧麗君的歌最早開放初期批為“禁歌”,為“靡靡之音”。 ( )
她的歌曲在大陸流行屢禁不止,成了“地下磁帶”,是一個特殊的古怪現象;她的歌曲主要是敘述兩性情感,要解讀此一現象,必須回顧“極左”年代我們遭遇什么?——“感情禁區”,——她的歌是隨著一陣“解凍”的風長驅直入的,填補了前此“感情真空”,內容其實與大陸經歷過“革命歲月,”、建設歲月、文革等幾代人的經歷距離甚遠,但竟奇怪地嫁接。鄧麗君是一個接近天才的華人藝術家,她的歌有特殊的魅力,主要是一個藝術的勝利,也是一個臺海中文及情感最終融會的例子。
鄧麗君的歌曲,實際幾乎可以說,相當大主宰了80年代大陸的“愛情、情感”的音符區域,使之很久半“失語”.,她的演唱才華至今無可匹敵。
(鄧麗君歌詞大意:我衷心地謝謝你,一番關懷和情意,如果沒有你,給我愛的滋潤,我的生命將會失去意義;我們在春風里自由飄逸,仲夏夜里綿綿細語,聆聽秋蟲輕輕呢喃,雪花飄滿地,在我的平凡歲月里,有了一個你,顯得充滿活力……“)
-
-
《80年代初歌曲<那就是我>,作于1982年,曉光詞,谷建芬曲》
-
“現代”社會即將到來,人們開始懷念舊的優美自然環境與鄉村,但彼時尚朦朧,尚淡淡的,……并未深?U庵Ц杞裉旒塹玫娜瞬歡嗔恕5?匾淥?褂釁潯曄究?艘庖濉?
80年代初,我國雖經工業化開發,已有部分大城市輕度污染,但城鄉壞境尚基本完好,農村土地未完全污染與毀占,城市尚未過度擁擠化和擴大化,人口分布尚基本合理,人們還未聽說“霧霾”“擁堵”“食品污染”一類詞,更不相信他們以土地為皈依的最后的精神家園將在“現代”過程中演變為他人“欲望”……
(歌詞大意:我思戀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唱歌的水磨,……)
-
-
《香港歌曲<萬水千山總是情>,1982年,鄧偉雄詞》
-
此歌將旅途、愛、人生聚起來,有抒情的現代味風雨在淋,是當年剛從半凝固狀態恢復——情緒、情感——過來的大陸寫手所寫不了的,有粵語飄逸韻味,故令當年人耳目一新。
80年代10年里,大陸實際多使用的“代用”歌曲,主要來自臺港,是“移來歌曲”。自50、60、70年代疾風暴雨式的“革”字年代、建設年代后,似乎再已經找不準自己的音律,和脈搏走向……
但此時,已經開始有青春打工者離開家鄉,走向漫漫南方旅途,它的幽幽訴說似乎與這些人心境有某“契合”。
(歌詞大意: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云過山山峰也可傳情,……莫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
-
-
《香港歌曲<我的中國心>,1982年作,黃霑作詞》
-
此歌應為作者的代表作,表達整體海外華人那個時代積蓄已久愛國心聲。遞過大陸,故打動人心。大陸社會轉型,首先啟發了海外華裔的振奮,找準了“愛國之心”、懷念故國的主題。此歌由于香港歌手張明敏的出色演繹而增色。
(歌詞大意:“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以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坪映そ?諼頤沃瀉艉扒敖????
-
-
《一首百姓歌<小草>,作于1982年,向彤、何兆華詞》
-
英雄主義消隱淡去,轟烈的時代過去,人口越來越多,每個人越來越平凡,每一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以小草喻人,已經恰當,(以前是人人想當英雄或杰出人物)作者二人均為共和國出生的第一代人。
(歌詞大意: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
-
《<敢問路在何方>,閻肅詞,徐鏡清曲,1982年)
-
本歌并未將《西游記》的現代作用和意義全面托出,但由于回答了歷經疲憊,及歲月的心靈,使人感悟人生,引發回顧,聯想及《西游》故事,“敢問路在何方”控訴了極左壓抑多年的一些心聲。(當年電視劇很少,雖然有刻板,簡陋,概念化等,但還有方向,尚不“渾”與“亂“。)
70年代末思想解放初期,清理傷痕,涌現出若干新作,但一閃即逝,電影《蹉跎歲月》插曲,等(“青春的歲月像條河,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憂郁和頹喪是那么多”),為改革初年藝術標示了方向,但并未形成堅強的改革文化之藝術潮流,并其后很快散潰茫亂……
(歌詞:你擔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
-
-
《崔健的音樂—— ’60后的另類叛逆“搖滾”》
-
崔健的音樂產生于1986年代左右,如《一塊紅布》《紅旗下的蛋》《一無所有》等,以銷解態度演繹“非政治”,及“非主流”,訴諸某種抗衡,但他的音樂主要還應是藝術叛逆,當時在激進青年及現代派那里有一定市場,比較像1984年的四川現代詩,或1985年“新美術思潮”,應是一種獨立的現代派音樂態度最初萌芽,雖然幼稚。它的主要貢獻是再次突破“政治禁錮”。但并未對大眾為主體音樂潮流產生太大影響,并很快一陣風刮過。既說明過于先鋒的東西不太適合本土,作品有過于直白嫁接“舶來”味道,他的音樂內容還有對于歷史里“政化”、及復雜生活生硬“圖解”、簡單化概念化定義部分。更有對剛結束僵硬生活后,新的不合理涌現再次詰問——“懷疑的一代”60后開始進入世界。在80末那次被遮蔽的著名事件中,許多青春滾滾淚水唱著他的搖滾“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總是在笑我一無所有”“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再次漂流海角天涯、異國他邦。
(崔健歌詞大意:“那天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的眼睛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什么,我說看見了幸福”“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蘇醒過來的中國人,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越看越奇怪”“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分不清好壞,過去的光陰我記不住年代”……)
-
-
-
《80年代首度公開“囚歌”,此類長期被“音樂史”及研究排除》
-
鐵窗歌曲,古已有之。由于我國長期為封建專制,建國后又有極左集權高壓時期,人們視此領域為“忌諱”,歷來留下的歌曲罕少。改革前,囹圄中基本三類人:一,歷史上有罪行的,如曾任日偽及國民黨干部及軍官等;二,犯有現行“反革命罪”的,但人數很少;三,各種刑事的,此一部分占多數,如流氓斗毆偷盜搶劫強奸殺人等,但經濟犯很少,另有小部分屬于過失罪。第一類年紀太大,第二類被嚴加看管,自由很少。只有第三類人數最多也年紀較輕,也有相對自由空間,創出歌曲可能性最大。
80年代中旬,隨著觀念的解放,多年“獄不透風”被打破,戲劇性的是最初系列磁帶,是東北一個因刑事放出來的演員唱的,磁帶制作顯得不嚴肅不倫類,記錄生活不足,而概念化很多,有臨時編改痕跡,主要是商業“炒作”,磁帶名《囚歌》《悔恨的淚》等,但此前,這類歌曲一直不能公開,不被列歌曲行列,此后歌史里亦虛無——但民間從來并未禁絕傳唱,此次出現有“破冰”特點。
這類歌不完善,殘缺,有的內容蕪雜,甚而低俗,鐵窗歌曲目前能找到的為表達思親、悔恨,及對重返自由、對愛情渴望等內容,來源有自創,引用舊歌改詞,改編鄉俗俚曲或直接套用等,整體看思想及藝術多格調不高,也有不少流氣粗野,色情描述,但也有少數有徹悟、介入人生洞察世事。它有現場性,語言特征粗放直白。
(鐵窗歌曲大意:渴望自由的——“鐵窗啊鐵鏈啊鐵鎖鏈,鎖住我雙手和雙腳,外面的世界多美好,我在牢中受熬煎” ;對負心人的——“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這個壞東西,監獄的生活這樣痛苦,叫我怎能不恨你?” ;引自民國期的《囚歌》的——“桂花飄落,轉眼來到小小院子里,苦的命運死的靈魂,有誰曾在意?自己的青春自己來憐惜,苦難有誰能來代替?”;《鐵窗淚》——“月兒彎彎照我心,我在牢中想母親,悔恨未聽娘的話,而今成了獄中人”“資產階級生活它腐蝕了我,使我走上犯罪的路……美好的年華我失去了自由,心中充滿悔恨和憂傷” ;《鈔票》——“是誰制造了鈔票,你在世上成霸道,有人為你去賣命,有人為你去坐牢”)
-
-
《1986年的<黃土高坡>》
-
1, 此歌詞,表達后感覺似乎粗糙,及亂紊,迎合了當年乏文化的60年代出生的一代,躁動中成長的需求(,60代出生的在幼年及少年正值文革期,文革破壞了文化,文化根基有問題——他們的上一代既50年代出生的,是文化中途有問題)
2、 因使用部分搖滾曲調入歌,回答了當年一陣“西北熱”、搖滾熱等。
3,是“喧囂的一代“開始年頭的產物。
(歌詞大意: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
-
-
《80年代的重要自發歌曲“打工歌謠”》
-
最早的當代“打工歌曲”,應產生于80年代中期左右的深圳、海南兩“特區”,深圳的多描述外資或私家工廠一線車間生活,勞累心酸,為青年農民工所做;海口的多描述理想追求與失落過程,為國內各地來謀職的大學畢業生所做。
以后內容漸漸增多。其創作均有即興所做、口頭傳播特點。最先的闖特區“下海“的一批大學生心懷很高理想,有創建廣東的高漲熱情,(與后邊冷靜的僅為“謀生”“個人發展”“找財”相去甚遠)。自發的廣東打工歌,比后來很有影響的“廣東打工詩歌”要早十多年。90年代后期,北京產生了“北京打工歌曲”,是反映農民工的——但北京的白領“北漂族”群體更大,卻一直沒有自己的歌曲,新千年后汪峰作的《春天里》雖由兩位民工歌手唱紅,但它本質類似“北漂歌曲”,但卻是反映知識心態的。
打工歌曲最初80年代里的比較浪漫,其后90年代后愈益沉重,呈現強烈現實性,與階級意識。它是建國以來第二次民眾自發的規模性的歌曲,(雖藝術及思想成就遠沒有第一次知青歌曲大,影響力普及性亦遠不可比,甚至很多打工者根本不會唱打工歌曲)——歌曲受眾已經“多元”“分散”但仍不能根據以上設置它的非重要性。
打工歌謠與知青歌曲最大分野是訴諸理想少,而白描生活或生存多,除了懷鄉、愛情渴望部分,它揭示了新的剝削、非人道、汗血工廠等等,補充了“正史”以外本階段廣東的“真實民間記錄”。打工歌謠的命運與知青歌曲竟奇怪地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多數的散佚和多無問津為結局。但它本質是自由的,無捧也無壓,自生自滅,此與歷史新語境新環境有關。
(引本人搜集記錄1987年的海南《海口打工謠》,大意:“一邊走,一邊瞧,要不要“海南開發報”?一張報紙六角錢,好多人都不要。離別故鄉兩月多,來到海南闖天下,至今工作無著落,大學生來賣報。 一邊走,一邊瞧,有家公司開張了,壯壯膽子往里走,好多人瞪眼把我瞧;經理年紀不算大,個頭和我一邊高,我把自己來比較,經理你要不要?為什么經理把頭搖?……海南海南我愛你,生生死死為著你,愿將青春火熱血,永遠獻海角??。
90年代中后期的北京打工歌曲有:《討工錢》 《想起那一年》《彪哥》《收容》《打工號子》《想起那一年》等,孫恒、許多等為主要作者,歌詞大意:“北京好大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熱好熱,北京沒有我的家”“可是只能拼命地干,才能維持一家老小,你最痛恨不勞而獲的家伙” “我們的世界沒有硝煙的戰場,瘋狂的機器轟隆隆地響,工傷事故職業病痛苦絕望,平安健康有保障是我們夢想”)
-
-
《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主題歌,1988年,》
-
(時代)精神生活整個找不到方向,就找到不倫不類的“代用品”。不倫不類的電視劇由此大興其市,對應不倫不類的生活。此過去式意義的電影劇,即最初“一本正”,“半本正”結束,伊始走向“肥皂劇”,開始汪洋恣肆的開端——
(歌詞大意: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只有那籬笆墻影子咋就這么長,還有那看家的狗叫的咋就這么狂)
-
-
《<愛的奉獻>,1988年,黃奇石詞,劉詩召曲》
-
此時已感修復人際和美與“共同”的東西之“理想”渺茫,退而求其次最低標準,人人僅僅獻出一點點一滴滴愛意。70末、80年代初,曾流行戴厚英小說《人啊人》,劉賓雁小說《人妖之間》,電視劇《人與人》,研究人,是以前“革”字歲月所忽略的,也是不需要的,和甚而忌諱的……文革結束后不久曾開始一?叭誦月邸貝蟊緶郟??乜床⑽藿峁?!??
這支歌人們一直在唱,他們希望找到所失落最寶貴東西。
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良好的人文與環境狀態,如均衡合理人口分布,共同思想文化觀念和人類生活方向,縮小階層差別,訴諸真正的平等,如和風細雨的多年環境滋養,戒除各種(包括自然與城鄉環境)的“瞎折騰”,調整好生產力、生產關系、財富分配——離開了這些空洞追求真誠互愛人際關系形同“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歌詞大意: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
-
-
《臺灣侯德健的歌曲<龍的傳人>》
-
臺灣歌手侯德健作詞曲的這支歌,流傳于80年代中后期,它語晦撲朔迷離講述的也許是:要試圖解開國共兩黨歷史之爭,臺灣一代青年對歷史謎團的新的探求,引進了類似海外歷史學者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即把歷史之爭看成是廣角意義的下棋,黑子白子博弈,或古典傳說的白龍黑龍之爭,互相犄角砥礪促進歷史演進,但并無結論,或作者另有觀念,總之迎合了臺海解凍,及那一時期的青年們重新解讀歷史的熱情。歌詞有神秘及寓意味道——
(歌詞大意:“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叫長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叫黃河……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巨變前夕的深夜里,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
-
-
《<東方之珠>,臺灣羅大佑作詞,80年代至于90年代初流行大陸》
-
1, 感受和預言了香港的命運。此時香港開始引起關注,(快要回歸)。
2, 是70、80年代時臺灣一代人的看法。
3, 還有歷史文化,即20世紀影響的半“浪漫主義“,故美。但主要是曲譜做的好。并由羅大佑出色演繹而流傳。
(歌詞大意:小河彎彎向東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月兒彎彎的海港,夜色深深燈火閃亮。東方之珠,整夜未眠,守著滄海桑田的諾言,……)
-
-
-
《出塵情懷抬頭的<青藏高原>,1994年,電視劇《天路》插曲,張千一詞曲,李娜演唱)
-
-
此歌由優秀歌手李娜的演繹,而升華,而流傳。
出世。此情懷初次探頭。精神展望,試圖找到所寄托,新的。逃避日常,城市,人群,尋找安靜一方水土。深有90年代精神再次深度疲憊印痕。探索心靈、精神前路的渺茫。80年代后期、90年代開門,經濟騰拔,理想迷離,信仰沙化,大批北京游客去西藏旅行,最初主要是希望找到一種“信仰”破滅后的精神歸宿。
80年代結束時,東歐社會主義易幟與前蘇聯解體,前巨大國際陣營崩潰,而舊的私有制回歸后如何,前途未卜,在人們心里引發信念危機及惶惑焦慮,“生存”一詞此時由共同財富瓦解進入日常(20世紀所進行的人類史前所未有實驗——既建設共產主義,本質意義是國家內部“經濟共同體”——又折轉向“私人經濟財富體”)
(歌詞大意:“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難道說還有無言的歌,還有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連,那可是青藏高原?……“)
-
-
-
《<祝你平安>,1994,電視劇<都市平安夜>插曲,劉青詞曲》
-
較深的反映日常。激烈的競爭時代來臨。每個人都變了一變。周遭的環境、一切都變了一變。世態無常。“平安”二字成為很多人終極目的之一。心靈日常的一種新的慰藉。應為90年代里較成熟歌曲之一,回答了吻合了多數都市的民眾心態:最低的心理需求。
(歌詞大意:“你的心情,現在好嗎,你的臉上,還有微笑嗎,人生自古就有許多愁與苦,請你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祝你平安,祝你平安”)
-
-
-
《《電視劇<水滸傳>插曲<好漢歌>,1997年》
-
1,《水滸傳》原為描述“亂世”故事。
2、此歌,表達后整體感覺粗嘈雜混轟鳴(思想上,對應現實上),但竟被許多青年——包括大批農業青年易接受。與90年代國有與集體產權更迭,引發的混戰,1954年第一部《憲法》的公財共有的共和國法律精神被踐踏拆污,大批財富“易手”,驚人數量的國有與集體資產落入各類經濟犯罪分子手里,許多人兩手空空,再無一塊錢股份,引起的城鄉大震蕩有關,渙亂的人心有關,一切標準已經失衡,好壞忠奸再無所分,因此狠狠“該出手時就出手”(!)“財富二次大分配”后引發的生存危機,游蕩盲動人群式“風風火火闖五洲”(!)思潮開始掀天狂瀾,攫取財富與投機心理如烈焰蔓延……
90年代還有許多“雨后春筍”般“情歌”,質量好的罕見,多屬“濫情”,粗制濫造,畸形,狂暴開始。“濫情”歌曲盛產最初于90年代——再無共同理想的人只有一個最后追索:錢、或私己情愛“與欲望。此時一般歌曲的普遍特征“找不到北”,莫知所云。其后進入新千年后——隨著更多反映個人和日常生活作品深化而出——“濫情”也如黃泛恣肆。
(歌詞大意: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生死之交一杯酒,說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啊,咳咳全都有啊,……平地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啊,風風火火闖五洲????
-
-
寫于2014年5——6月
-
-
(注:此評點為粗略及“散點”回顧大陸主流流行歌曲,為主——并插入知青歌曲、打工歌曲2部分自發歌曲——基本未涉及:1新千年左右出現的民間為主的現代音樂思潮萌芽;2、1949年前“國統區”的歌曲(乏資料、);3、1949年后臺灣歌曲、香港與海外華人歌曲涉及亦很少)
【漫回首“百年歌曲”(2)】相關文章:
5.回首
6.漫隨想象
8.漫路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