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寧鄉的哈佛大學生的演講
寧鄉的哈佛大學生的演講
“寧鄉人會喂豬,寧鄉人會讀書。”在“耕讀傳家”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年代,“會養豬,會讀書”無疑是對湖南寧鄉這一地域人文的極大褒獎。這幾天,這片“安寧鄉土”為一個“會讀書”的寧鄉小伙沸騰起來。
這位新晉學霸紅人叫何江,出生于寧鄉縣壩塘鎮停鐘新村。波士頓時間5月26日上午10時,何江作為2016年優秀學生代表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成為首個走上哈佛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大陸學生。
在“寒門再難出貴子”之說盛行的當下,何江從寧鄉農村走到了哈佛畢業典禮演講臺,用他的努力證明一個中國農村孩子到底能走多遠。
1 會養豬的父母,會讀書的兒郎
5月26日,寧鄉縣壩塘鎮停鐘新村,相比較鄰居的高墻大院,何江家沒有圍墻的粉色小樓很不起眼。早上9時,何江的媽媽曾獻華打開微信跟兒子視頻聊天:“江啊,不緊張吧?”
“還好咯,今天要早點休息,明天四五點鐘就要起來準備噠。”哈佛博士的寧鄉話依舊很標準。此時的波士頓已是深夜了,何江在做最后的演講練習。
“去美國后人還胖了。”曾獻華滿意地掛斷視頻。在父母眼里,何江沒有太多的變化,離開寧鄉求學11年,口音依舊。
何江是村里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人,也是第一個念書念到美國去了的人,他的弟弟今年也碩士畢業了。
“村里就我屋里兩個研究生。我們鄉里土話講,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何江父親何畢成說。
何畢成高中文化,算是農村知識分子,比一般農民要有見識。何畢成懷念上世紀90年代,那時大家都夸寧鄉人會讀書,人們并不那么羨慕當官發財的,卻特別羨慕會讀書能考上名校的。在鄉里,會讀書的孩子往往是一個村子的榜樣,有著莫大的榮耀。
到了新世紀,讀書漸漸不像過去那么“高貴”了,但何畢成依舊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執念。
何江小時候,何家每年都要種20畝水稻,喂三四頭母豬、十幾頭肉豬,兩兄弟從小跟著扯豬草、搞“雙搶”。何畢成喂豬很用心,那些年硬是靠著喂豬種田把孩子的學費都掙齊了。
“他們兄弟都曉得,爸爸媽媽尋錢(賺錢)不容易,他們不講究吃穿,有書讀就滿足了。”曾獻華說。再怎么辛苦,何家也沒讓兄弟兩個成為“留守兒童”,一家人的生活清貧卻完整。
村里也有人說話不好聽的,說讀了研究生又怎樣,還不一定找個好工作呢,不一定賺到買房錢呢。其實,從何江大二開始,就不再需要家里給錢,他每年都可以拿到獎學金,并且在外勤工儉學,每個月還有錢寄回家里補貼家用。
“我崽懂事、孝順。”曾獻華笑容舒暢。
2 他是有溫度的學霸,不是冰冷的書呆子
小滿時節,雨霧繚繞,寧鄉縣一中,午休中的校園很安靜,離高考還有最后10天時間,“備戰”的氣氛已濃到極致。
高三633班,每個學生課桌邊都是大箱書籍資料。沒有午休的喻遙從復習資料中抬起頭,他說:“我們春暉班的學生都是農村出來的,讀書是我們的出路。”師兄何江,讓這些農村孩子看到了可以到達的高度。
高二學生的神情要輕松許多。“他太牛了!” 648班的陳羽峰在走廊里說起何江。陳羽峰的高考目標是浙江大學,現在他有了更多想法:“也許我還可以像何江一樣走得更遠一點呢。”
2005年,何江從寧鄉一中345班畢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200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入讀哈佛大學,碩博連讀,主攻生物技術領域。“我們太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了,讓孩子們的偶像不僅僅是娛樂明星、體育明星。”寧鄉縣委宣傳部干部張進良說。
何江的英語老師謝芳,與何江關系很好,上大學的時候,何江每個假期都會回來看她,去美國以后,每年正月初一也都要打電話給她拜年。在謝芳看來,何江視野開闊、目標明確,他從進大學起就準備出國,進行托福考試,一個寒假9天背了9000個單詞。此外,何江很大膽,英語口語不好,卻敢上臺發言,善于表現自己。
“何江是那種頭腦清晰、有目標、有決斷的學生,從高二就立志學生物科學,”何江的生物老師周海英說,何江的學習非常高效,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在學校負責團委工作的黃燕老師,還記得何江是一次辯論賽上的最佳辯手,何江的口才一直讓她印象深刻,“他是學霸,但不是書呆子,綜合素質很突出,人很活躍。”
何江在學校還有一個外號叫“佛祖”,同窗盧絲雨解釋說:“因為他總是笑笑的,從來不會抱怨和生氣,有雙手合十的虔誠感恩。”有年初冬,天氣很冷了,何江還穿著一雙舊涼鞋,
幾個同學就合計送了他一雙新球鞋。“何江當時很感動,有些不知所措,只想一下教會大家100道數學題來回饋就好。”
3 哈佛畢業典禮上的“湘音”
“哈佛的教育教會我們學生敢于擁有自己的夢想,勇于立志改變世界。在畢業典禮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在座的畢業生都會暢想我們未來的偉大征程和冒險。我在此刻不可避免地還會想到我的家鄉。”
波士頓時間5月26日上午10時,何江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臺上,發出了一個中國學子的聲音,臺下掌聲雷動。
在畢業典禮上進行演講,這是哈佛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當天與何江同臺演講的特邀嘉賓是著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這次申請畢業典禮演講,歷經3輪選拔才正式入選。“哈佛往屆畢業生代表大多是文科學生,我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理科生視角,這可能是打動評委的關鍵原因。”何江謙虛地說。
他的演講內容從個人故事講起,談到他在中國農村的成長經歷,談及他在哈佛大學做的生物醫學研究,以及如何將他的研究成果向世界更多的地方傳播。而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讓更多中國農村的學子看到:“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能夠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在美國華人世界,何江也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競爭這個演講的機會很不容易,每年有幾千名研究生畢業,去申請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很棒的故事,” 哈佛大學2011級基礎醫學博士生劉浩說,在美國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留學生,何江是其中的一員,他積極申請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也展現了中國學生的自信。
新澤西州醫藥代表梁山說,何江能在語言不通的陌生環境里站穩腳跟,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演講臺上發表演講,受到美國華人的很大關注。
定居德克薩斯州的楊揚,帶著家里兩個中學生觀看了何江的演講視頻:“這對孩子們很有教育意義。”
從哈佛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系博士畢業,何江將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方向是3D打印人體肝臟。他還寫了一本介紹家鄉風土人情的新書,即將在美國出版。
未來,何江還將走得更遠。
“把知識分配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傷了我的右手。我問我媽媽該怎么處理——媽媽并沒有帶我去看醫生,而是決定用火療的方法治療我的傷口。
我在中國的農村長大,在那個時候,我的村莊還是一個類似前工業時代的傳統村落,我們自然不能輕易地獲得先進的現代醫療資源,那個時候也沒有一個合適的醫生可以來幫我處理蜘蛛咬傷的傷口。
蜘蛛咬傷的事件已經過去大概15年了,我非常高興地向在座的各位報告一下,我的手還是完好的。但是,我時不時會因為先進科技知識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不平等分布而困擾。在怎樣把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帶到世界最需要該技術的地區這件事情上,我們做得并不好。
在哈佛讀書期間,我切身體會到先進的科技知識能夠既簡單又深遠地幫助到很多人。我們的社會強調科學和創新,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分配知識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地方。科技知識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我們也能夠一起奮斗將此目標變成現實。
【寧鄉的哈佛大學生的演講】相關文章:
哈佛校長演講心得02-21
關于哈佛的勵志文章-哈佛大學的勵志文章03-31
哈佛成功經典語句05-11
哈佛的成功秘訣05-07
哈佛勵志故事精選04-08
哈佛大學經典名句精選05-08
哈佛的憾事勵志故事05-07
哈佛憾事勵志故事05-11
哈佛大學經典語錄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