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四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通過對《新義務教育法》的學習,我的體會到要時刻用《新義務教育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新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師應當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業務水平,愛護學生,忠于職守。《教師法》告訴我們: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和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通過對《新義務教育法》的學習,明白了自己的職責所在,也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雖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卻肩負著為祖國的未來夯實基礎的重任。身為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正所謂:師愛是師魂。可是在實際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著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這樣一個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我深深懂得:“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因而,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我們要嚴格用《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而實施教育的人是教師,所以發展教師教育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級的重視。因此,對薄弱學校建設的加強也提到了日程上來。我認為在同一學校中,教師可通過循環教學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因為知識是有體系的,只有對整個中學階段某個學科有個系統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學科特點,更利于教學。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最早接受蒙氏教育法,是源于她對兒童敏感期的論述,今天再次仔細閱讀了《文匯報》的有關報道,有些新的體會:
一、重復練習原則。
蒙氏認為專注于某種活動是孩子自我發展的主要方式,孩子的自發活動看起來是單調乏味的重復,而實際上,孩子的工作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正是兒童發展的秘密所在。
其實不僅是兒童,成人也是通過重復練習,建立起自己對外界的穩定性聯系,從而確認自己所處的位置,獲得穩定的自我認同。譬如科學家反復做試驗(如愛迪生、諾貝爾的試驗),藝術家反復學習和創作自己感興趣的對象(如徐悲鴻畫馬,李可染畫牛),都是這個道理。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對于兒童專注于某種活動,不僅要給予熱情的鼓勵,而且可能發現他智慧的萌芽。由此盡可能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保證他的興趣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二、自由選擇原則。
蒙氏特別強調,兒童的生命力表現為自發沖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沖動是壓制還是引發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對舊學校壓抑學生自發沖動的做法予以猛烈抨擊。她說:“在這樣的學校里,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每人被束縛在一個地方——桌子邊”,“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這對兒童的發展是不利的。”
因此,在蒙氏教育體系中,兒童的自我教育是重要方式,她要求給兒童以極大的自由活動權。將蒙氏自由選擇和自我教育的原則貫徹到教育生活中,我們就要盡可能避免對兒童自由選擇的干預,盡可能對兒童的自我教育提供便利。在當前比較常見的是兒童的學校生活和校外生活多被老師和家長以“密植”的方式占領,留給兒童自由選擇、自我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十分可憐。即使是在參觀、旅游、游戲甚至一件衣服、一篇作文,一道數學題都有可能被嚴密控制。成人世界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們的“自由”,完成了對現代教育悲劇性的闡釋。
三、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
兒童不僅有著與成年人同樣強烈的個人尊嚴感,而且心智尚未成熟,自我保護的生理和心理機制遠未健全,因此很容易成為成人世界有意無意傷害的對象。學校、家庭和社會,謝謝對兒童的人格尊嚴采取一種輕慢無知而又簡單粗暴的態度,給兒童帶來或隱或顯的傷害,這種傷害的影響可能是終生難以泯滅,并且可能會影響到將來的家庭、事業乃至于下一代。
因此,我們時刻不要忘記,兒童的心靈是“自然界中最嬌嫩、最精細和最敏感的東西”,要把它當作“一朵掛著露珠的嬌嫩的玫瑰”一樣來愛護,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蘇霍姆林斯基語)。我們還需要記住,如果說心理的壓抑會影響新陳代謝,降低一個人的活力的話,那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給人激勵的心理體驗會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并促進身體的健康。
四、教育奠定一生的基礎。
蒙氏說:“學前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基礎,應該是為生活做準備,而不僅僅是為上小學做準備。一個人必須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獨立性,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其實,我們從當今世界美國大學教育仍在推行通識教育可知,從學前教育直到大學教育,其實都在為人的一生奠定基礎,為步入社會成為公民做準備。正如學前教育不是為小學做準備,小學也不是為中學做準備,中學也不是為上大學做準備。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獨立的能力和性格,從而每個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因此,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的確來不得半點短視和功利。尤其是基礎教育上的短視和功利,將使整個民族的前途未來幾乎連根拔掉。對于家庭和個人而言,也未必是長遠的真正的幸福。
五、教師的作用。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去觀察研究“自然的兒童”,從而揭開兒童生命發展的“秘密面紗”。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認識兒童的前提下,教師應成為兒童自我發展的“援助者”、優異環境的“創造者”。也就是說,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兒童,但這種引導并不是直接教給兒童方法和觀念的傳統做法,而是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和作業的教具,使兒童通過自己的作業達到自我發現和發展。同時,教師應阻止兒童的不良行為,免得危及兒童本人和其他兒童的發展。再次,教師應無限熱愛兒童,獻身教育事業,不斷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為兒童自我教育的榜樣。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對教育的思考與憂慮已有些年月,但作為一個小人物,思考與憂慮也許就一直停留在很浮淺的程度,遇事遇人,往往是當時心頭一顫,過后又拋于腦后,由于這樣的主觀主導,所以就沒有在行動中去作深入的調查研究,故,一直沒有比較全面地了解和成熟的想法,這是一直不敢妄言的原因.但時間久了,看到聽到和想到的也日趨增多,便產生了或寫或說的欲望,古語云:位卑未敢忘憂國,就算是對自己的一種粉飾與標榜吧.我想,比起育人之大計,這并不重要。
先說一說現實:
**縣里今年參加中考的考生有近9000名,而本縣有兩所公立中學和兩所私立中學設高中班.共可容納高中生20xx多名.除去部分進入職業類學校就讀的和復讀的,升學缺口達5000左右;今年全國高考升學率達50%還多,而本縣連續好多年不達20%;今年高考升學比前有所提高(但主要以復讀生為主),縣里及教育系統即忙著慶功會表彰,中考一完,兩所公立中學的校長與教育局長即定下"嚴格"的招生制度去出國旅游,嚴令:分數不能降,收費不能降.按這樣的規定,全縣除了三四百少數的學生外,其余的要想升讀高中,都要出少則四五千,多則一萬多元的費用.這樣多的生源,這樣大的升學缺口,結果是兩所公立學校招不起生.在這樣的現實狀況與教育背景下,好多年來,本縣一直就是處于:師資流失,生源流失,資金流失,教育萎靡頹廢的惡性循環.好多年輕的媽媽,三十多歲就離家拋業,遠走他鄉,陪子女外出求學……
女兒下半年升高二讀文科,但本縣的教育實在不能恭維,除了復習班和幾個理科重點班以撐門面外,其它普通班和文科班幾乎是陪襯,我這個人最不喜歡隨流套俗,但我不敢用女兒的學業使性,只好乖乖地選擇送出去擇校而讀;外甥去年讀小學一年級,我每次去她家,她都象見了救星一樣的讓我輔導她做作業:每天中午有作業,每天晚上的作業往往要做到23點;朋友家的孩子從小學一直以來是班里的好學生,每次考試得不到第一名都要掉眼淚,升入初中后寄讀住校,由于擔心落后,每次考試前都睡不著覺,一但名次后退,好長時間都振作不起來,最后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孩子考上大學了,問他(她)會怎么樣,回答一定是再考研,完了再考博……學習的任務似乎就是考試,孩子的一生似乎也要在考試中渡過.有孩子的家長走到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學業,名次……為了孩子,家長們"有病亂求醫",不惜財力精力,辦法用盡。 中國的孩子怎么了?如此負重?中國的教育怎么了?唯試圍試?
說了半天我要說什么呢?教育這個話題太大,我只說兩點:基礎教育(義務教育)的危機和應試教育的流弊。這兩個問題亦很難分隔開來說的,因為危機并存,流弊同在。
討論這兩個問題,以我的淺見,一眼看到的就是兩對矛盾,即:義務教育(公益教育)的口號性與現實教育的商業性的矛盾;素質教育的理論性與應試教育的實用性(眼前的實用性)的矛盾.
基礎教育的危機在于,大多數的孩子能不能如期接受教育?可以享受到何種質量的教育?《義務教育法》雖然出臺并將實施,但我對法律的落實持有很大懷疑.我國現實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決定了義務教育在真正質量的落實上舉步維艱,現實的狀況是:教育質量和其經濟效益同時存在;高質量的教育只有學習拔尖的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才有機會享受.大多數孩子,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處于不能受教育或接受應付式教育的境地.好多學校的招生竟出現這樣的歧型現象:招一部分高分的免費生以保證一定的.升學率,把它作為招牌,而招大部分的低分收費生以保證經濟的來源。我的一個同事的孩子小考的成績很突出,超出學校錄取線很多,但因其報名有些遲,負責招生的領導說,雖然報名總數還未滿,但優生的招收數額已經夠了。我在一所中學還碰到一位家長,因其孩子分數"不達線",交了一萬多元的分差費,然后就說他的孩子:你以為我是為你花錢嗎?我是在幫那些免費的學生讀書的啊.呵呵,聽了真讓人欲笑而不能.然而,花不起錢的人又有多少呢?全民素質的提高才是基礎教育的根本,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從背上書包的那天起,就背上了負擔,背上了壓力,似乎在似懂非懂中亦背上了責任,而且是從此乘載上一生都再也卸不掉的重負.背起書包,就沒有了童趣,沒有了課外,沒有了假日,沒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甚至沒有了自我.隨之而來的是作業、成績、名次、對比、說教……黑壓壓的一片.現在的孩子象機械化籠養的雞,只有吃食和下蛋.完全成為了考試的機器。老師、家長、社會都一如既往地奔著考試去做一切該做的.如同一條滾滾奔流的大河,人人置身其中,即使明知方向不對,但也只能隨流而動。人要存在,就要適應存在的條件.大環境使然,個體甚至局部的力量是枉然和徒勞的。
這里有一個教育到底是為育人還是學為考試的問題。中國封建式的傳統教育雖有很多弊端,但從童稚開始接受的教育,大體上都是以人格的養成為教育徹始徹終的精神,背頌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當時不求甚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溶化并受益終生,我們決不能否認舊式教育的基礎性功能.舊式教育下學生的古文化底韻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現在的中小學課本,很多是為應付考試而編做的大可比必的知識.舊式教育背"經""史",背了以后一輩子受用不盡,可現在我們花費了無價可比的下一代童年的時間和精力來背幾乎無用的課本,弄得頭腦呆板,眼睛近視,背熟了,除了應付一級一級的考試以外,便毫無用處.一考上中學,小學的書就等于白費.考上高中,初中的書等于白讀.考上大學,中小學的書等于白讀.大學畢業后,踏進社會來做事,幾乎所學于所用毫不相干.除非還要為一輩子考不完的試去再接再厲.所以,似乎大學畢業后,才需要正式開始重新讀書求學。
近些年來,有些從大學和研究所畢業的學生,進入社會工作以后,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以及中文修養方面太過貧乏。按說,從中學到大學,歷史和中文是學過的,但為應付考試所學的是何等的浮淺?等到用時,哪有捷徑?舊式教育對經史傳統文化從童稚開始,嚴格執教"記誦"的作用,除了為"考功名"的必要以外,在理論上,也有一種"反芻"的妙用.因為從童年腦力健全,思想純潔時開始注入這些經書詩文,雖然當時理解力不夠,可記憶力好,一但到了中年,從人生行為的日用和人事物理的經歷體驗上,便可發生如牛吃草的"反芻"作用.重新細爵,自然便有營養補益的用處了。中國的人才大都在學習階段,而不是在創造階段.人才的精力和活力幾乎在學習中耗盡.這是一個教育制度也是人才選拔的問題。
教育是興國之基礎,但不能只喊教育,更應該把握如何教育的問題.要為強國而教育,不是為教育而教育.考試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體制的改革是急中之急。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 篇4
義務教育法實施20年后重修,增加內容很多。做老師就應該是懂法、守法的老師。因此,利用空余時間,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應嚴格遵守義務教育法,依法執教,愛崗敬業,作到既教書又育人,為培養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在對我國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導和保障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與準則。法律將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并重點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問題作出了規定。新法律著力建立和完善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創新、有突破,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程,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
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義務教育法》中,四處提到特殊教育,充分體現了這屆政府人文化的關懷和親民的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升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障,讓這些有殘障的孩子、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黨對他們的這種關懷。從這一點上看,新《義務教育法》凸顯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奮和欣慰。學習義務教育法心得體會
新《教育法》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通讀新《義務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新的《義務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還有統一性和強制性。這三個基本支點,雖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為,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卻非常關鍵。”
新法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這些內容必然影響到教師的教書育人行為。在實施新《義務教育法》過程中,我有這樣的`思考。
目前,整個社會對考學越來越重視。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學, 很多家長不惜重金買學區房,北京的一個媽媽甚至花十萬元買了個門洞,為的是孩子有個好學校上。再有就是家長為了孩子能擇校,周六、周日給孩子報很多班,為的是拿這證書和那證書,使他們成為進中學的敲門磚。心得體會
針對近年來義務教育發展中出現的“擇校熱”等新問題,新義務教育法明確“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我相信在新法的保護下,每個孩子都會受到同等的教育的。
教育中的熱點問題,在《義務教育法》中都有了明確的說明,我相信教育將走上規范的法制化的道路。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教育法的心得體會12-03
學習教育法的心得體會12-03
學習《教育法規》心得體會01-20
學習教育法心得體會12-08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11-15
學習教育法心得體會15篇11-22
學習教育法心得體會(15篇)11-23
學習教育法心得體會 15篇11-23
義務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11-25
教育法學習心得體會(15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