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1
《童年》寫于1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治下的心路歷程。書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一角色,她被稱為“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等等。而現在的我們,更是不愁吃不愁穿。并且,還可以上學,接受更多的知識。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讀書心得2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桑提亞哥是個可憐的老頭——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以自己精煉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并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老人在壓力下優雅而堅韌的形象。
老漁夫在海上一無所獲地漂流了84天后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marlin),這是一條比他的漁船還長2英尺的魚,是在拖著漁船整整兩天兩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運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鯊魚,經過殊死的搏斗,馬林魚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沒有讓老人桑提亞哥成功,卻以光禿禿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這個硬漢面對挑戰如是說。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義所在,還有他趨向堅韌的力量。故事的頭尾,都出現了名叫明諾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繼承老人的事業。何止捕魚的事業要被傳承,這副錚錚鐵骨又何嘗不為我們所崇敬、所供奉、所學習呢。在老人的故事里為什么有這個孩子的出現?年輕,象征著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內心同樣是年輕的。文中多次描寫到獅子,阿非利加海灘上,獅子在笑鬧嬉戲,它們浮現在老人的夢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樣揭示了老人永遠不會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這部小說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這個骨頭里留有幾百塊彈片的硬漢作家,恰當地寫出了生命的強度,告訴我們怎么去面對生、老、病、死,告訴我們心該有多寬,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獨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他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強。
不妨將鯊魚看作打擊,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說的:“它沒有打敗你,它沒有。” ,一個真正的強者,只能被摧毀而不能被擊敗
永不言敗,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
讀書心得3
十年是可以改變許多東西的,十年前我還是一個一二歲懵懂的孩子,可十年之后卻開始思考一些關于理想關于生存的事情,這是老師給我的,而讓我收獲最多的一本書便是《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歷險小說,我只讀了幾句,就深深地迷上了這本書,愛不釋手,這本書主要講了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船不興撞上了暗礁,水手們全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鳥上,開始了他長達28個的歷險生活。他自己在島上做了許多生存的物品,救下了一名俘虜“星期五”以及“星期五”的父親和一名西班牙人,之后,魯濱遜又遇上一艘英國船在海岸拋錨,船長和另外兩個人被船上鬧事的水手拋棄在岸上,魯濱遜帶領“星期五”奪回了船只,因此也回到了家鄉。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作者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實際上確是這樣: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只要心中永存信念,勇往直前,不要堅險,百折不撓,那么他終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
從魯濱遜的事中,我想到了自己好朋友。她的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在外地工作,于是1、2歲就被丟在爺爺奶奶家生活,她告訴我,她和媽媽相隔千里,一年才能見上兩次。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媽媽懷里撒嬌的時候,她就想起了媽媽。上學了,煩心事接踵而至,缺少了母親的關愛,她的童年世界變得那么蒼白。就在五年級的一天,她結識了《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身上那遇到困難坦然面對,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是啊,逆境才能鍛煉人,小鷹不經受磨練怎能練就搏擊長空地本領。由此我想到了帶妹求學的洪戰輝,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阿姨……他們都是生活的強者。而她覺得,僅僅母親不在身邊,就頹廢,喪志,自覺汗顏。五年級的下半期,她漸漸地從狹隘地思想低谷中走了出來,沒有了悲傷,沒有了哀怨,她漸漸地變得陽光起來。優異的成績,俠膽義腸的性格,使她漸漸被老師欣賞,被同學信任。現在的她自覺請纓,擔任著她們班里的要職,以此來歷煉自己。我堅信,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她會創設機會來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魯濱遜漂流記》是我的良師,也是我的益友。漫漫長路,它將永遠攜我同行。
讀書心得4
拜讀完 張康橋老師的處女作《為什么做教師》,掩卷深思:這本書究竟給我帶來了什么?
時代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和布寺變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活力的。根據時代的特點不斷調整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發展我們的觀點,我們才能真正成為教育變革的主動著。
現在,新型教師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市場經濟對教育的制約與沖擊。只要看看本書各章節的標題——“為學生做教師”、“為家長做教師”、“為學校做教師”、“為國家做教師”、“為生命做教師”,我們就能看到一種態度:教師無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場經濟,但又時刻不忘生命與國家的需要。雖然作者也沒有解決市場經濟背景下教育本身或者說書中“各種需要”之間的悖論所帶來的困惑,但給身處各種困境中的教師指出了一種思考方向。更為重要的是,放眼社會、不忘責任、積極思考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人生姿態。因為“任何好思的教育者,都能夠成為一位大眾的.教育哲學家。這樣的教育者,也許不能名垂青史,但他一定是他自己教育實踐的真正主人,一定是他自己時代中深刻的教育者”。
結合這一學期的教學情況,第一章“為學生做教師”給我的感觸是最深刻的。本書讓我認識到,教師的本質是為學生發展服務。教育本來就是謀求幸福之學、引領高尚之學。因此,學校本來就應該是“首善之區”,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在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教會孩子為別人服務。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許多細節進行反思,需要轉換我們慣有的思維方式。比如說,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們不能理解為學生偷懶,不用心,而應該理解為教室布置的作業不合適或者工作沒有到位。實際上也確實有學生是偷懶或者不用心,但是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把問題歸因于教師,教師就要不斷地了解學生、鼓勵學生、喚醒學生、幫助學生,這樣的愛,學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樣的教育過程才更具有德育性,更有品位。與此同時,教師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教師才能獲得真正的專業幸福。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發現,由于學生生氣勃勃、充滿朝氣,一有機會就會興奮得手舞足蹈、大聲嚷嚷,并且相互“傳染”,這時,有的老師縣表揚一些較好的,然后批評甚至訓斥一兩個“鬧”的最兇的,像我就會說“請大家安靜下來”;
或板著臉不說話。然而,過不了多久時間他們就會忘記教師的“教育”,逮到機會又“故態復萌”,教師只好又以類似的手段恢復秩序。但是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換一種思考方式,認為這是學生精力十分充沛,并且把學生的這種“生命活力”引導到學習中來而不是要求、批評、威脅等。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不是選擇滿足教師的需要而是選擇滿足學生需要的教學。這時,教師就會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從而進行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篇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輕松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覺得上課就好像在做游戲一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本領。從而,通過這一過程,使教師獲得更好的發展,獲得真正的專業幸福。
學生是活的精靈,他們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同,他人的尊重,作為與學生的生活最接近的教師,我們要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感受、需要,并且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這有助于師生之間的和諧相處。這同樣需要教師轉換自己的觀念,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轉換思維,努力做一位讓人滿意的教師。
讀書心得5
今年寒假,在休息之余,按照學校領導的安排讀一本有關教育方面的書籍,作為一名教師,多讀這類書籍,肯定會受益匪淺的,也是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的第一線發揮自己更大的潛能。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了《賞識教育》這本書,我細細讀完全書,感受頗豐。
本書的作者是周弘,書中敘述了他是如何利用傳統教育中賞識的巨大能量,把女兒周婷婷由一個令人同情的聾啞孩子培養成為我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并首次提出了賞識教育的概念。賞識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欣賞、鼓勵的態度去看待、評價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走向失敗。早在1968年,著名的皮克馬利翁效應證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賞識會促其成功。實驗表明:具有“培養前途者”的學生名單,被專家有意識的泄露后,他們個性逐漸變得開朗、活潑,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我國的聾啞女孩周婷婷也是在賞識教育的氛圍中走向成功的典型。她自幼又聾又啞,但在父親周弘“賞識-成功”法的教育下,在老師的幫助下,周婷婷走出了無聲的世界。她不僅能言善辯,而且還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目前,正留學于美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從最初對孩子的賞識而漸漸地走入失敗的誤區。周弘老師說:“小孩子學說話,隨便說得多模糊,父母都給予贊揚,結果呢,絕大多數孩子都學會世界上最難的口語,而現在我們為什么不能用賞識的目光去凝視自己的孩子,卻要抱怨呢?”誠然當孩子呱呱落地,我們便對他的'第一聲充滿了驚喜與幸福。當孩子剛學會叫“爸爸媽媽”,無論其發音多么含糊,我們都欣喜萬分。而當孩子稍稍長大,我們的老師、家長卻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吝嗇于贊美與微笑。對許多優點視而不見,對錯誤或缺點卻狠狠地予以批評,甚至諷刺、挖苦,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這顯然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賞識教育的本源是愛,如果我們的老師、家長都能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確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點,那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你能行”,“你真棒”, 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許許多多的孩子在快樂中改變,在快樂中成長。賞識性語言與動作帶給孩子們的是一種快樂的動力、一種向上的自信,其奧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壓在他們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潛能就象火山一樣爆發了。這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會不會使用“賞識教育”這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不少孩子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在某次考試中考出了好成績,從此就愛上了該門課程;反之屢遭失敗,就可能引起孩子對該門課程的憎惡。可見,成功意識對青少年的成長多么重要。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賞識是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老師、家長,應該學會賞識孩子。賞識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更容許犯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你不承認孩子間的差異性,不允許孩子失敗犯錯誤,結果使孩子害怕失敗,害怕犯錯誤,擴大差異。現實生活中抱怨多于賞識的事實比比皆是。從某種角度說,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以及過去的舉制度,都具有淘汰性,每年僅有50%的同齡人考上大學,卻有92.8%家長希望孩子讀大學,19.3%的家長還希望孩子讀碩士,教育幾乎成了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黑色的六月”、“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埋沒了多少具有特長的英才;期望值過高的父母們面對著孩子不可避免的失敗,導致了無數悲劇的產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得不接受失敗,面對差異,而充分運用賞識教育、成功教育來激勵孩子。
作為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賞識教育孩子,抓住了孩子渴望被關注、被重視的心理,讓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這辦法真妙!” “我真為你驕傲!”的感覺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種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賞的心理。美國心理學家威譜 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斷的激勵。但也要防止走入誤區,不能把賞識的目標定位于狹隘的成功,如非要拿學校的金銀獎等,而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愛心,充滿自信,全面發展的新人。
讀書心得6
紳士與淑女的浪漫愛情,小小鄉紳家庭中的柴米油鹽,英國鄉村間的人情野趣。這一本語言淺顯易懂,背景簡單,人物關系也并不復雜的愛情小說,卻在兩百年間一次又一次掀起不同時代讀者閱讀的風潮。一切謎底都在我翻開這冊書后豁然得解,她的確是一本令人深深喜愛的作品。
18世紀的英國鄉村小鎮德比郡,貝內特夫婦五個女兒待字閨中,沒有子嗣,依照當時的法律,他們死后家產須由遠房內侄柯林斯繼承,因此把五個女兒嫁到有錢人家,成了貝內特太太最大的心愿。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整個故事的架構。書中一共寫了四對青年男女的結合,富有傲慢的達西和睿智反叛的伊麗莎白,溫柔體貼的簡和有權有勢的賓格利,小妹莉迪亞和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當富有單身的賓格利來到內瑟菲爾德莊園,便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和談論的話題,在隨后的舞會上,優雅美麗的簡令彬格萊傾心不已。而隨他一同前來的好友達西也因此在舞會上深深被伊麗莎白所吸引。而伊麗莎白卻因達西在舞會上的冷淡表現,偏頗的認定達西是位傲慢的貴公子,對其并無好感。
之后伊麗莎白結識了道貌岸然的年輕軍官威科姆,并聽信了他的讒言而對達西產生了更深的誤會,致使這樁姻緣進行的十分緩慢。經過一連串有趣的周折后,達西勇敢的表明了心跡,伊麗莎白通過自己的了解也消除了偏見,發現了自己內心對達西的愛意。簡與彬格萊經過小小風波分開一年,最終結合。而伊的好友,27歲的夏洛特出于尋找歸宿,找個可以依靠的有錢人的想法,遂于柯林斯結婚。小妹莉迪亞一貫輕浮,與軍官威科姆私奔后,經達西出資搭救而勉強成婚。四段姻緣波折起伏,相互穿插,相映成趣。
書中的人物性格刻畫的非常鮮明,寥寥數語便活靈活現,幾位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征更是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其中作者簡奧斯汀最偏愛有加,并為之著力渲染的便是伊麗莎白。她亦是我在書中最喜愛的角色。
伊麗莎白,無論在書中還是電影里,她都都深深地攝取住我的視線,生活在一個小小的鄉間地主家庭里,她不僅未沾染上那股世俗氣息,反而有著一種在田園麥歌間自由的真實性情,加上自身的敏學好知,她的內心是豐沛的,獨立的,她的感情也是真誠的,自由的。她擁有著同時代女性身上所不具備的那種鮮活的生命力與鮮明的自我性格。
可以在初次見面的舞會上拒絕與達西先生的共舞,只因不喜歡初見時他那種不可一世的傲慢,頂著母親的壓力拒絕了表兄柯林斯為了一己私愿的求婚,因為她明白那樣的結合所帶來的,將是多么乏味而無聊的一生。她不愿自己的一生就這樣被淹沒。她想要的是心靈上真正可以相互溝通的伴侶。她是這樣的特別而聰慧,也終于幸運的等到了達西先生,這位真正懂她的愛人。
有人說伊麗莎白最后還是因為達西對她妹妹以及家庭的慷慨幫助而傾心相許,最后打動她的仍是金錢。但我并不能認同,同為女性,我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打動她的是金錢背后所體現的一份足夠有力的愛的證明。愛情有時渺若云煙,只能借助一些淺薄的外部表現得以具象,而達西慷慨的相助正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反映,也正是這其間所包含的達西炙熱的感情打動了伊麗莎白。而實際上伊麗莎白在明確自己的心意后,為愛情所作出的堅持與付出也并不微小,在達西姨母的侮辱,斥責與威脅下,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跡,這些也深深打動了達西,是彼此勇敢亦慷慨的付出,讓他們的心彼此深深觸動。
并且,提到這里,又不得不再一次提到當時的環境,在那樣一個女性意識還很淡薄,很多時候只是男權的附屬品與追隨者的時代,女性是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與意識的。簡,就是很好的例子。她是書中少有的可與伊麗莎白比肩卻又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女性的代表。她們有著出眾的外貌,溫柔內斂的脾性,對愛情基本是被動的接受者。當然,因為她們的美貌與無失大雅的性格,身邊也從來不會缺乏追求者。書中的簡與賓格萊先生雖也經波折,但終成美眷,收獲了一份意料之中的幸福婚姻,現實中這樣的女性結局自然也不會差強人意。但這樣的愛情也未免多了一絲被動的無味。
而另一位伊麗莎白視為知心之交的女友夏綠蒂,一個同樣有見識,有思想的女性,卻在最后以純粹出于現實的考慮嫁給了乏味無趣,妄自尊大的伊的表兄,牧師柯林斯。過上了安穩富足卻失之乏味的生活。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最后妥協于現實,不再堅持,無奈的放棄了愛情。與她們對比起來,伊麗莎白身上的流露的那種自我的,獨立的精神 ,以及對愛情的堅持與自我選擇,實在是珍貴又罕見。如果一定要用一個比喻形容她的話,我想她應該是一只靈動的云雀。智慧,美麗,歡樂,光明。自由自在,不會拘于任一片既定的天空。
當然,伊麗莎白也并不是完美的,有如書名所說,她的確是偏見的代名。有些時候,她過于偏激與自我,喜好諷刺,待人接物方面未免帶了幾分偏見。而正是她起初對達西先生的偏見,使她不自覺地疏遠了達西。中途也是因為她對威廉外表的喜愛,讓她一度輕信于他,對達西的誤解更深一層。這些未對對方做出深入了解時就妄下的偏見,讓她與達西先生的愛情之路先前走的并不順利,令讀者也心急無奈一番。好在最終收獲了美麗的結局。
而書中的班納特太太,以及另外幾位妹妹們,則是當時社會另一種普遍女性的代言。她們頭腦簡單,淺薄世俗,對愛情只有外貌上的傾慕,對婚姻只考慮金錢上的利益,對比起來實在是輕浮膚淺了些。連班納特先生都無法認可。
在這部風格詼諧清麗又引人入勝的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又深刻的展現了 19世紀英國女性的愛情觀與婚姻觀。誠如世人評論所言,簡奧斯汀的作品就如“兩寸牙雕”,精致細膩,風味濃厚,淋漓盡致的描繪出當時背景下英國社會平常百態。生動有趣。而其中體現出的超前的女性意識更是令人驚嘆她的天才。
反而思之,即使在今天的'東方社會。這種可貴的意識也并不是每位女性都能擁有的。尤其近幾年間風行而起的拜金主義思想,社會上普遍的剩女現象,以及對優秀女性頗帶揶揄之意的“女強人”之稱,好像優秀的女性反而很難找到相配的伴侶,優秀的女性反而得不到大眾的認可,甚至誤導一些女性不自覺間將自己也放在了弱勢的位置。在我看來,這些不僅是對女性權力的誤讀,更是女性價值觀的倒退。誠然,男女之間確實有各自更為擅長的領域,但女性真正的價值與光彩,一定不是依托于身邊男性來實現的,而是來自于自身的修養與能力。不承認女性可以通過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女人,和不愿認可女性能力的男人一樣,是可笑且可悲的。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從中思考的。
再回到作者的描寫的重心——愛情與婚姻上來。它構建了整部小說的基調,也是最吸引讀者的看點之一。幾段不同的愛情交叉其間又相互輝印,雖然都以美滿的婚姻結尾,但結局卻截然不同。作者簡奧斯汀的婚戀觀也在其中得以體現。很明顯,她向往的是彼此之間真正傾心相許,擁有愛情的基礎,又未脫離金錢與世俗的基礎的婚姻。在作者所處的環境下,這確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而在我看來,每個人對愛情的定義都不同。愉快的相處與彼此的吸引才是愛情與婚姻最基本的基礎,好的伴侶,是可以讓你做自己的那個人,因為做你自己很重要。真實的東西才是堅固的。不要因為別人輕易改變自己,你改變的可能是你最珍貴的部分。
傲慢與偏見。達西與伊麗莎白。兩個擁有獨立人格的靈魂,雖然未能免流于世俗,卻也收獲了一份彼此印證,真正堅定的愛情。這世間本沒有絕對的純粹,一些看似俗不可耐的雜質卻更能襯托它的真實可愛,讓它更加的穩定和堅固。
美好的愛情,總是讓人神往。合上書本,這份輕松愉悅的回味仍在心頭。
讀書心得7
《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是介紹美國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用一年的時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對生活的認識的故事。
“我這個老師沒有特別的突出的創造力,于是,我決定給他們我能力范圍內最寶貴的東西——時間。”這是雷夫,艾斯奎斯的經驗之談。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卻足以改變學生的一生。
于是在這一年中,雷夫始終充滿著激情。他在教學中,培養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注重寫作的培養,在游戲中學習數學,他讓學生熱愛地理和歷史,和學生做實驗,培養學生音樂和美術的修養,熱愛運動,學會管理自己的財務。在每項教育活動中,都充滿了雷夫的智慧和激情,學生和他在一起快樂無憂,每項學習學生都投入極大的熱情,尤其是演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旅行兩項活動,更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和無限的'熱愛。
在書中,雷夫老師有很多有益的做法,在他眼里,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著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雷夫老師為什么能做得這么好,就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愛是教育的根本”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心不能有高低。我們只有心里時刻裝著學生,學生心里才有你這個教師。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對于那些發展慢的學生,我們只有愛,才有可能喚起他們奮發向上的勇氣、信心與激情,使他們奔向健康發展的人生之路。
在愛的環境中去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
讀書心得8
《預習,輕叩高效課堂的大門》這篇文章,我反復地讀了好幾遍,從中學到了很多預習方面的知識。這篇文章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預習可以使課堂達到高效,即:課前預習,指導預習的方向;課前檢查,強化預習習慣的養成;課中交流,習得學習的方法;課后修改,提升預習的效果。這四個方面,把預習的全過程以及達到的效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 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是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如果我們能從預習入手,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師生配合,持之以恒,相信必能叩開高效課堂的大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以前在課堂上,我也會和學生交流他們課前預習的情況,但是交流的內容有點零碎,活像一盤散沙似的,沒有明確交流的重點、交流的線索,從而導致學生不著邊際的泛泛而談。當讀到文章中“課中交流,習得學習的方法”這一內容時,我才恍然大悟。在課堂交流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當學生出現爭議、困惑時,教師應能適時、適當的起到指點迷津、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學生學習交流中,我們教師還應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預習才能真正有實效,從而才能達到高效課堂,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在預習的反復訓練中得到提升。
比如:在理解詞語意思這個環節中,作者結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歸納出幾種理解詞語的方法: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苦澀、光滑、齜牙咧嘴);換詞法(感觸——感受、著名——有名);分解組合法(整治——整頓治理);想象畫面法(熱火朝天——勞動場面達到熱烈、高漲的地步。)這幾種方法非常實用,我想如果掌握了這些方法,學生就能靈活自如地理解及運用詞語了。
理解了詞語,還要求理解句子,這是文章閱讀的重點。一般情況下,一篇文章里總會有幾個句子起著點明主旨的作用,是學生理解積累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由此我想到,在去年教學《孔子游春》公開課上,我引導學生體會“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盛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他甜蜜的絮語……”這個包含三種修辭手法的效果時,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朗讀中體會哪兒寫得最美,還要說明美的理由。學生剛開始就讀出了兩種修辭,而對于隱藏的比喻沒有看出來,于是我適時地出示了一句話:“溫暖的太陽(像)母親明亮的眸子”。學生恍然大悟。于是順理成章,學生用這樣的句式表述:這句話采用了(比喻)、(排比)、(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大自然的美麗),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我想,只有給學生思考的方向,給他們鋪路搭橋,就是那些學習能力相對差的學生,也能在之后的學習中,慢慢地摸索,也會不斷的充實,內化為比較獨特、豐富見解的。想想剛開始讓學生找重點句分析,談體會,談感受的時候,很多學生理解了卻不懂得如何表達,詞不達意;還有的顯得很羅嗦,抓不住要點。現在看來,學生的確是進步了,慢慢地向高效課堂邁進了。
“預習中體會不夠深入,理解不夠全面,交流中得到了補充;預習中沒有弄清的問題,經過一番思考,聽課時豁然貫通;預習中理解錯誤之處,聽課中得到了糾正……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了更多、更新的收獲,讓學生在課后再補充,訂正在預習卡的反面,教師再進行二次評價。”這豈不是高效課堂最好的體現?
【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讀書日讀書的心得04-06
讀書的心得11-23
讀書的心得04-21
《論語心得》讀書心得04-22
關于名著讀書心得 名著的讀書心得11-12
讀書養氣的讀書心得03-31
讀書日的讀書心得04-08
讀書心得09-19
讀書心得范文《談讀書》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