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

時間:2023-05-31 10:59:17 讀書心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李清照詞傳》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知識世界的橋梁,更是我們“缺一不可”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正是一本書幫我打開了歷史沉甸甸的寶箱。而這本書的名字就是《李清照詞傳》。

  書中以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優美婉轉的文字將全書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個時期——“少女時期”、“別君時期”、“流離時期”和“晚年時期”,并收錄了她在各時期的經典詩詞。通過不同的作詞背景,探索她內心的世界,并生動地寫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初讀時,我的心中總藏著很多的疑問。李清照溫婉多情,才華橫溢,語出了“綠肥紅瘦”的千古佳句,道出了“生當作人杰”的豪情壯志,“尋尋覓覓”的悲哀凄涼,“席卷西風”的悠閑舒適,又寫出了“凄凄慘慘戚戚”的離別愁緒……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經歷了太多太多: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了生命中無比浪漫的春,閨中少女,如花如夢;帶著火熱的愛,來到了無比焦灼的夏,離人相別,心不離;在失去愛人的痛苦中,又來到了無比肅殺的秋,國破家亡,黍離之悲;最后,拖著疲憊的.腳步,走進了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中無比凄冷的冬,凄慘晚年,物是人非。隨著時間的流逝,火熱的心變得冰冷,烏黑的發變得雪白。沒錯,她老了。也許“一代詞宗”,是后人對她的懷念與些許補償。但歷史與人性,本就是錯位的,歷史給李清照榮耀,也許并不是她所向往的,而她苦苦追求的,命運卻偏偏給不了……

  讀到這,我想到了《紅樓夢》。曾經賈府的興盛繁榮,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時期一樣嗎?可到了后來,黛玉命歸黃泉,賈母、王熙鳳駕鶴西去,一個個悲哀的故事讓人垂憐。讀完兩本書,也許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們要珍惜大好春光。沒錯,人的青春是可貴的,時光一去不復返,而正在少年時期的我們,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長大后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來來去去皆優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間經歷風吹雨,錦瑟年華與誰度?人生恰似花一場,花開時節滿芬芳。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2

  沈謙曾感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一代詞宗李清照在那個封建時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無數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詞亦沒有被埋沒,正如這句話“她的詞,她的人,就如同一壇佳釀,愈陳愈香。”

  讀完這本書后,我認為李清照是靈動俏皮的。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清新脫俗,不拘一格,讓人感覺心情愉悅,一個貪玩的小姑娘躍然于紙上,充滿了靈氣。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時才16歲。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兒女情長,她更有男兒的血性。她目光遠大,不拘于閨中之事,她憂國憂民,一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展現了她的.錚錚鐵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約派”的開創者之一,卻不知她骨子里流露著的是大義。只可惜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無法實現她遠大的志向,卻絲毫不減弱她的滿腔熱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種愁緒,無時無刻不感染著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僅十四字訴盡了詞人無數愁怨。丈夫離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從此顛沛流離,沒有人理解她的痛,當初不諳世事的少女,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變得成熟,這究竟是好是壞?最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淚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過是一世安定,但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驕子。

  這本書讓我認識并愛上了李清照,她的詞無論風格是清麗、豪邁,還是哀愁,無一不吸引著我。

  李清照,一代女詞宗,獨一無二!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3

  學詩三十年,緘口不求知。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

  似乎是一夜名震汴京,又是那年在相國寺,一襲秀色的繡絲長裙,一支平素卻極其雅致的青色簪子挽起發絲,潔白如玉的肌膚,頭頭是道地講著相國寺的由來,人群如織卻紛紛駐足,對這位相貌清秀又博學多識的姑娘暗暗稱贊。陽光剛好,快樂剛剛滿足,不經意回眸一笑,陽光灑在她身上,她的一點點羞澀,臉上泛起的紅暈,都深深印在少年熾熱癡癡的眸中。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從秋千上下來,卻忽然撞見客人闖入,急急回避卻忘記穿鞋子,金釵偏偏滑落。這位客人,似乎在哪里見過。莫不是,那日那道久久停留的目光。以青梅作掩,倚門回首的她,青澀,充滿著對愛情的浪漫憧憬。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在傾慕與欣賞中,她與他終成眷屬。不是海誓山盟,是他每日歸家心切,期待著她的新作,總是第一個欣賞,連連夸贊,眸中掩飾不去的喜悅,所有的甜蜜都融在雙目中。共同的對藝術的熱愛和高雅的品位,他們不同于世俗,精神世界的交流,給了她一生難忘的美好記憶,卻也再尋不來一個這樣與她興致相同,隆冬時節與她賞梅煮酒,備好筆墨題詞此花不與群花比的人。

  這樣高雅的生活,僅僅伴他們一年。他好收藏,她也一直理解他難有如此愛好之事,便一直支持他。兩人常常一起邊品茗,一邊欣賞文物。但他的父母并不支持,在父母極力反對的情況下,經濟上難以支持下去,但即使常通過當衣物來收購文物,但他們依然樂在其中。

  這樣不易得來的使他們倍加珍惜。月夜籠罩,皎潔月光里有她的期盼,帶著她的無憂爛漫的豆蔻年華的時光,消散。黎明后迎來的,卻不是陽光明媚。

  一路風雨,父親官場失意被打倒,入獄,她也被迫與他分居異地,接著他的父親步步高升,卻登高跌重,在官場斗爭中依然是犧牲品。兩人又在青州團聚,患難見真情,雖然沒了那時的太平無憂,但更加珍惜彼此,珍惜這每一天的美好。可恨無情風雨,他身患惡疾,永遠離開了他。那一刻,從她小時的憧憬,從第一次邂逅,到那刻她所有的對未來的憧憬,都化為子虛烏有。她可以改嫁,可又有哪一人可以與她促膝長談,與她談論古事談論詩詞,曾經意見相左卻也辯論不相上下,她所有渴望傾訴在詩詞里惟有他懂,即使到了臨終前他伸手想要的,也只有她懂。物質上的一切,誰都可以給予她,可精神世界的交流,又怎盼一人如他。淚水劃過她干凈的面龐,她知道,以后的苦難,沒有人風雨與共,她只能孤身一人,斗爭也罷,失敗也罷。那些年的令她難忘或是令她心碎的時光,都化成永恒的回憶了。她唯一可以做的,只剩對他無盡的追憶,或者,在她受盡歲月的折磨后,只能像碎片一樣,拾起他們曾經的那些回憶那些故事,想起他的每句稱贊,與她共度時光里的詩詞。

  她重病不起,后又受騙嫁給匪人,拼盡一切只為了保護那些僅存的文物,入獄九天,嘗盡世人冷眼相待和惡語嘲諷,她沒有倒下沒有放棄沒有失去一切信心,流離失所一路追隨天子,只想把這些未曾被戰爭之火燒毀,沒有被惡人奪取,沒有遺失的文物,交到帝王手中,不枉風雨兼程,它們一直像他一樣,陪伴她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這僅存的書畫,她用生命保護著。

  “幾多深恨斷人腸。羅衣消盡恁時香。”

  再憶汴京時光,她像是一顆耀眼的'新星,在詩壇上留下一道麗影,卻是大宋詞曲中,最亮的星。她的句句詩詞,皆皆名句。她追隨的藝術,不隨大眾之流,“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應是綠肥紅瘦。”節奏緩急有度,清麗婉約,“炙手可熱心可寒”她躲不過的劫數終來臨,可被擊倒后她不甘就此,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肯停歇。她是一代女中豪杰,即便在浩瀚的宇宙中轉瞬即逝,卻留給我們無盡的精神寶藏。

  合上《李清照詞傳》,我似乎經歷了這位女詞人,她風雨的一生,她對祖國的熱愛,對敏銳的眼光,她作為一代女輩的抗爭,她婉約清秀的詞句,她與趙明誠一生共度的高雅生活,常人所達不到的崇高境界。她就是她自己,當行本色,屹然為婉約派一大宗。

  她,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4

  一直很喜歡李清照的詞,卻從來沒有將她的詞連貫起來看。借助《李清照詞傳》,才發現她的詞,仿佛今人流行的公眾號一般,忠實地記錄著她不同年代的點點滴滴,讀來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難免傷感,因為人情終究抵不過光陰薄涼。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詞人,被后人譽為婉約詞的“一代詞宗”,與丈夫趙明誠相愛、相敬、情深意濃、志趣相投,創造了令人稱羨的愛情佳話。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條歡悅的小溪,充滿著粉嫩光陰里的不可思議。估計有一次是瘋玩到天黑才往回劃船,不知不覺劃進了荷花蕩里。看著被驚起的滿灘水鳥,她充滿了好奇、興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時候的李清照,心里清澈通透,未經世事,一塵不染。

  貪玩之余,少女的身體和心智在慢慢發生變化。陽春三月,臨水照花,花亂了,心也亂了。再看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侍女不懂李清照的心思,只說“海棠依舊”,沒什么變化。李清照發了點小脾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終于等到了她的夢中人趙明誠,有《點絳唇》作證: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獨自一人在院子里蕩秋千,恍惚之間聽見有人來,匆忙回避,又忍不住回頭偷看那少年的風采。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現的那一個,但一定是恰好出現的那一個。結婚之后,趙明誠尚在太學,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離多,繾綣感傷,于是便有了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思念是一種病,兩地分居,根本治不好。這首詞里最經典的就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獨守空房,顧影自憐,再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反復嘆賞,閉門謝客,用盡心力作詞回贈。經過幾日努力,他將李清照的《醉花陰》一詞混入他創作的50首詞里,邀請友人陸德夫品賞。豈料陸德夫賞玩再三,認為“眾詞作里,唯有三句驚人,就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生活顛沛流離,夫妻又長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沒有生育,趙明誠無奈之下只能蓄養歌姬,再納侍妾。李清照對愛情始終是苛刻的,對這份感情有了不滿,并且猛烈洶涌,因為她不愿看到這一幕。且看她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優柔與決然之間,脆弱與堅硬之間,她只能真誠地重新憧憬。這估計是她唯一能做的。

  北宋亡國,南渡之初,李清照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歷史的車輪,還是無情地碾碎了她的豪情。這再次說明:光有雄心是不行的,更何況一個女流之輩?

  南宋疲軟,丈夫趙明誠也去世了,獨處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所有經歷過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著她一一數落,然后再次銷聲匿跡。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無需多言,她心中那無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詞中噴薄而出……

  被譽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一生都是用瀕臨爆裂的力量在綻放。縱然人情抵不過光陰薄涼,縱然生命難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綻放得毫不遲疑。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5

  一直以來就對唐詩宋詞情有獨鐘,尤其對宋詞更是偏愛。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名句,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描寫的細膩柔美很有意境,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

  宋代詞人中,我尤其喜歡李清照,究其原因我想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清新脫俗婉約柔美我非常的喜歡,再者她和趙明誠的千古戀情也是我對其人和作品喜歡的重要原因。記得從初中時候起,語文課本里就開始有李清照的.作品,一直到高中結束,李清照的詞學了大概有十幾首。比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詞句現在想起依然能脫口而出,,這都是中學時代太喜歡死記硬背的功勞,其實對于這些精華的詞句有好多地方當時的我都不太理解。隨著文化知識的積淀,人生閱歷的豐富,逐漸的對于李清照的詞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更喜歡她的詞了。

  初冬涼風吹來,夾雜著微微細雨,索性打開窗,任憑南來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黃昏似有風雨要來,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讀李清照的詞似乎看到這位女詞人帶著憂傷的微笑慢慢走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綽約輕倩的詞句里,女詞人正在簾內低吟。“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女詞人天生聰慧,妙解音律,這些用慣了、用舊了的淺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詞人的手里極輕巧地便綴成了清新鮮麗的詞句,以極尋常語創造出了不尋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嘆女詞人從早年的幸福生活經歷戰亂、家亡,歷盡生活滄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尋尋覓覓吟唱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傷絕唱。以獨到的功力創作出了南宋詞史上別具一格的“易安體”,更令人慨嘆的是如此嫵媚柔婉的女詞人尚有“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詩句蘊含著的豪邁之氣。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6

  一向都喜歡婉約派的詩詞,李清照的屬最愛了,但是也僅僅是喜歡而已,并沒有把每首都背下來,雖然每次都豪心壯志說要背完,每次都會被耽誤。還是怪自己沒有恒心吧。這次跟著師父學寫詩,師父說一開始要背詩,其實光光背詩還是一件挺愜意的事,唐詩的類型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還是偏愛于宋詞多點。背了好幾首離愁的詞,不是故意挑選的,按照順序背下來,確實離愁的詩很多,怎么說,現在對于寫詩還是沒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還可以。分不清詩詞的結構,每個詞牌名的特點,這讓我有點糾結。關于離愁的詩,印象比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蝶戀花了,“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升級版,也是我的最愛。

  兩首詞基本都是先寫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落葉和西風肯定是少不了的,獨上高樓亦是相同之處,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樓,聽著耳邊的風聲以及樹葉掉落的沙沙聲,寂寥的'看著只知道照亮朱戶的月亮,加深了內心的離愁相思。“諳”意為熟悉,兩首詞都有用到。說說在這兩首詞里學到的詞吧。欹:傾斜的樣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臺階。練:素色的綢。

  其實蝶戀花的景物描寫更加生動,從景物描寫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檻菊愁煙蘭泣露,蘭和菊都是象征著品格的高貴純潔,愁的是菊,哭的是蘭,實際上真正傷心的是主人公。其實背完這兩首詞心里感觸還是挺多的,就是感覺用文字描述就有點困難了,正如寫詩的時候,明明知道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卻找不到正確的詞。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7

  一桿紅傘,幾支梅花,我一眼就被這簡潔而又詩意的封面所吸引,但讀完本書后我卻被著名女詞人的晚年愁思給勾住了心神。

  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神仙眷侶常常為世人所稱道,但世人卻不知他們恩愛背后的一筆筆劃痕。不過這些事情都可以暫且不提。因為在裂痕越來越大之前,趙明誠已死在進都述職的路上。而我認為,在此之后,李清照徹底地步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首先是那些好不容易從戰亂中挽回的,自己早年與丈夫辛辛苦苦尋來的金石惹的禍。那些珍藏的.佳品被鄰里鄉親們從墻壁中砸出,被低價售賣給別人,唯留幾本破書,幾張殘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和睦場景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戰火連綿、一昧忍讓的戰亂環境。

  再者便是那難消的國仇家恨了。作為提倡報仇雪恨的“主戰派”,李清照一向是瞧不起那些懦弱無能的“主和派”的。“圣君大信明知日,長亂何須在屢盟”,這便是在直白地怨刺朝廷了。但縱使李清照有千般才思、萬般壯志,卻也抵不過一具女兒身。

  其實她也有想過去放棄那些深沉的愁怨,去嫁給一個愛她的人,繼續去過那種安寧的生活。于是她便這么做了,但她這次卻看走了眼,嫁給了一個貪圖她錢財、名利的人。待那人發現她收藏的金石早已隨著之前的東奔西跑而流落殆盡后,便越發對她不好起來,甚至動輒打罵。而我們的大才女李清照是決不會像那些大字不識的婦女一樣忍下這一頓又一頓的毒打的,于是她選擇了告官。

  據史料記載,宋朝女子告發她的丈夫的同時是要坐兩年牢的。李清照帶著枷鎖上庭,真的被下了大獄,后來經人周旋求情九天之后出獄,此間李清照受的磨難便可想而知了。李清照在寫給綦崇禮的答謝信中說到“我用盡一生去追求完美與智慧,卻落得難逃萬世譏笑的結局”,字字肺腑,可見其內心的傷感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最后,我想用李清照詩中的兩句話作為結尾: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李清照就如那梅花,傲然挺立在雪中。但卻因為那宋朝的動亂,始終不能窺得其全貌。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8

  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如夏夜空中的滿天繁星,神秘豐富,讓人移不開眼。而宋詞就是這滿天繁星之一,也是這星辰大海中一抹不一樣的光彩,它是如此與眾不同,奪人眼球。

  在我小的時候,只知道唐詩,并且從小就開始接觸唐詩,背誦唐詩,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押韻。后來知道了宋詞后,發現它的句式雜亂,長短不一,和唐詩大相徑庭,可能因為從小接觸唐詩的原因,自然對唐詩更喜歡一點。但在不久前,我讀了《李清照詞傳》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宋詞的看法。我細細品味它們兩者的不同和各自的優點,發現宋詞不像唐詩那樣整齊,但正是那長短不一的句式才使宋詞更加別具一格。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即是當行本色也。”中華文壇幾千年,但能找出來的女詞人卻寥寥無幾,至于原因,我想可能是因為古代對女子的偏見吧,古代總是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而她們一生的工作,似乎就是相夫教子,順從丈夫的本意。而李清照卻與他人截然不同,她不僅有才有貌,更有著別人所沒有的人格魅力。這正是我喜歡她的原因之一。

  她出身書香門第,靈秀聰慧,少有才名,并工書畫,尤擅詩詞,手持神筆,寫盡世間情感。她愛花,愛酒,敢飲敢醉,敢愛敢恨,既有巾幗之淑賢,更有男兒之豪氣,說起“女中豪杰”,人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她。她有過如詩的愛情、賭書潑茶的情趣,也經歷了親人離世,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發常人之感慨,心懷國家天下。北宋末年,金兵大肆入侵北宋。在戰爭年代,她凜然執筆,諷喻今古。

  李清照是婉約派詞人,年僅16歲的她就寫下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少女的純真、靈動、俏皮,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鮮活于人前。在《一剪梅》中,她初次與丈夫別離,孤獨時時侵心,在萬般思緒中,她寫下了這首詞。她望著大雁歸來,多希望其中有趙明誠給她的.書信,“花自飄零水自流”,原來一切只是她的幻想罷了,眼前分明是花兒凋落,水自東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相思之苦,剛從緊皺的眉頭上下去,轉眼又漫上了心頭。這首詞生動地寫出了她對丈夫的濃濃思念。“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認為敗就失敗了,男子漢大丈夫要敢于面對失敗,勇于承擔責任,項羽之所以可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雖有退路,卻甘愿自刎烏江,寧死不屈。如今國家正是用兵之際,但一些官員卻貪生怕死。無奈自己只是一個弱女子,只會寫文章,無法上陣殺敵,只能以筆為戎,表達自己的憤慨。

  清照,這如名字一樣,它品質清潔,照亮了中國文化的詞壇,為后人留下了文化瑰寶。她的人格和她的作品一樣受人崇敬,她不僅有才華,有學識,還有遠大的理想,豪情壯志,愛國情懷。李清照,一位剛毅堅強的女詞人。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9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代表。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一代才女李清照,從容一生李清照是一位才華出眾,成績卓越的女作家,就“詞”這一文學體式來說,她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寥寥數筆,一幅美麗的少女夜游圖已躍然而出:一位活潑多情、熱愛生活的少女出外游玩,被大自然秀麗的風光所吸引,為了看落日而忘了回家的時間。

  興盡而歸,泛舟河上,路過一片蓮池,想要快點回家而奮力劃船的聲響,驚擾了池塘邊的一灘鷗鷺,撲啦啦展翅而飛;除了詞,李清照在詩文上同樣有很高的造詣。比如“詩情如夜鵲,三繞未能安”:除反映出她的創作心態外,比喻的新鮮貼切,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奇巧妙思,不能不令人擊節稱道。像《烏江》里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更是千古傳頌的名句:詩中項羽那雖死猶榮、傲然孑立的身影,黃鐘大呂般慷慨激昂的音響,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無疑對國難當頭的人們具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同時對于茍且偷安、昏庸無能的南宋統治者也是一種諷刺。

  還有《感懷》、《春殘》、《分得知字》、《偶成》等詩,或感懷言志、或睹物抒情,也非同一般手筆;李清照流傳下來的文章,當首推《金石錄后序》,這是清照散文中的代表作。文章介紹了《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后至夫死亂離34年間的憂患得失,有敘有議,文情并茂。全文敘述線索清晰、敘述順序井然、細節描述生動形象,尤其是貫穿全文的今昔迥異、聚散無常的'情感,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金石錄后序》之外,她的《詞論》一文,更是彪炳千古,開創文學評論之先河,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論詞的理論文章。對于詞的品評標準與創作原則,建樹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為詞學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李清照以一女性而躋身于男性的世襲領地,并以其創作的總體成就及多方面的才華傲視群雄,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封建社會史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10

  讀完《李清照詞傳》,我才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那么的艱苦,困難。再回想我們現在的安逸生活,我們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李清照,青州人,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少女時期的她,寫出來的作品都帶有靈性,就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般。這些詞被一個叫趙明誠的男人看見了,很是驚訝。從此,他的心中就住下了她。

  很快,趙明誠便娶了她,但安逸的日子保持不了多久。皇帝駕崩,新帝繼位,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在朝廷做官,屬于新黨派的,而李清照的父親確是舊黨的。新帝更寵愛新黨,打壓舊黨。還禁止聯姻,于是李清照被迫無奈,離開京城,回到了京城,也回到了無邊的相思。

  但不久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因為宰相的迫害,罷官回家,不日去世。趙明誠便也回到青州,兩人相見,一起賭書潑茶,其樂融融。不久,朝廷又用起趙明誠,去萊州當太守。便再也沒回來,李清照又去萊州找他,得到的卻是無盡的寂寞。

  趙明誠51歲時因去朝廷上任而感染風寒,不日病死。聽到消息的李清照,悲憤交加,又正值戰亂時期,李清照一路逃亡,后又再嫁張汝舟。卻遭家暴。李清照又是休夫又是上告朝廷,將張汝舟告進監獄。

  后來,戰亂平定,舉朝歡慶。唯有李清照悶悶不樂,因為趙明誠死了,誰與她歡慶。

  李清照,一個女子都有膽識,我們男人又豈能輸給女生。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11

  年少的你,無憂無慮,正值豆蔻年華,天真又有閨閣少女的矜持。你曾流連于藕荷連天的湖邊,沉醉不知歸路,一不小心,船載你到了藕花深處,你急忙搖起雙槳,卻見一群受驚的鷗鷺四處竄飛,唰唰的聲音打破荷塘的寧靜。你還曾于一個雨疏風驟的夜晚后醒來,試問卷簾人,聽到“海棠依舊”的回答,又搖了搖頭,“應該是綠肥紅瘦。”心思細膩的你,對一絲一毫的變化都十分在意。

  然而一朝風云變,亂世的潮流夾卷著你逍遙自在的生活轟轟而去,留你一人在兵荒馬亂中束手無策。親人故去,文物散失,你不得不告別垂楊深處的故居,背井離鄉,輾轉奔波。

  又是一年冬天,紅梅依舊映雪,卻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你,曾是人面梅花相映紅,可這個冬天卻徹骨的.寒,將你的面色變如雪一樣的蒼白。這種生活一點一點侵蝕著你高雅的心靈,你的境遇,像清秋里枯黃的葉子,從枝頭陣陣墜落。

  風吹云散,所有的痕跡都了無蹤影。唯獨你,與你那沉淀歷史的詞作一起,占據世人的記憶。天空一碧如洗,坦然地呈現它的空曠與遼遠。我仰望,卻見你那清瘦的容顏,若隱若現。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1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知識世界的橋梁,更是我們“缺一不可”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正是一本書幫我打開了沉甸甸的寶箱。而這本書的名字就是《詞傳》。

  書中以作者細膩的筆觸和優美婉轉的文字將全書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個時期——“少女時期”、“別君時期”、“流離時期”和“晚年時期”,并收錄了她在各時期的經典詩詞。通過不同的作詞背景,探索她內心的世界,并生動地寫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初讀時,我的心中總藏著很多的疑問。李清照溫婉多情,才華橫溢,語出了“綠肥紅瘦”的千古佳句,道出了“生當作人杰”的豪情壯志,“尋尋覓覓”的悲哀凄涼,“席卷西風”的悠閑舒適,又寫出了“凄凄慘慘戚戚”的離別愁緒……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經歷了太多太多:踏著輕快的腳步走進了生命中無比浪漫的春,閨中少女,如花如夢;帶著火熱的'愛,來到了無比焦灼的夏,離人相別,心不離;在失去愛人的痛苦中,又來到了無比肅殺的秋,國破家亡,黍離之悲;最后,拖著疲憊的腳步,走進了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中無比凄冷的冬,凄慘晚年,物是人非。隨著時間的流逝,火熱的心變得冰冷,烏黑的發變得雪白。沒錯,她老了。也許“一代詞宗”,是后人對她的懷念與些許補償。但歷史與人性,本就是錯位的,歷史給李清照榮耀,也許并不是她所的,而她苦苦追求的,卻偏偏給不了……

  讀到這,我想到了《紅樓夢》。曾經賈府的興盛繁榮,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時期一樣嗎?可到了后來,黛玉命歸黃泉,賈母、王熙鳳駕鶴西去,一個個悲哀的讓人垂憐。讀完兩本書,也許給人最直接的就是我們要珍惜大好春光。沒錯,人的青春是可貴的,一去不復返,而正在時期的我們,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長大后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來來去去皆優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間經歷風吹雨,錦瑟年華與誰度?人生恰似花一場,花開時節滿芬芳。

【讀《李清照詞傳》有感】相關文章:

李清照經典詩詞推薦06-10

李清照詩詞賞析07-21

感受李清照作文05-02

走近李清照作文12-03

李清照的經典詩詞鑒賞05-11

關于李清照的經典名句05-11

關于李清照的作文04-05

呼蘭河傳讀后感-讀呼蘭河傳有感03-31

讀《呼蘭河傳》有感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