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誰讓我們浮躁的
關于“浮躁”話題的文章我還沒有做幾篇,就引來少數人的熱議,有的人說我說不清這個事情,還有的說“到底是別人浮躁還是你浮躁?”別人“浮躁”也好,我“浮躁”也好,這都沒有什么,“浮躁”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的現象,只要是人都可能有過“浮躁”的,我們都有過“浮躁”的經歷。這就如同昆德拉反對“媚俗”一樣,他反對“媚俗”又感嘆無法根除“媚俗”。我們反對“浮躁”但也無法根除“浮躁”。我如果沒有過“浮躁”的經歷,怎么能會圍繞“浮躁”做文章呢?“浮躁”讓我們淺薄,目空一切,“浮躁”讓我們急功近利,妄想其成。可問題是我們有的人怕別人指出缺點,諱疾忌醫,怕別人說自己“浮躁”。就如狂躁病者怕別人說誰是精神病一樣,就是不讓你說“浮躁”兩個字。
社會發展到了今天,話語霸權地位正在某些自稱社會精英消失的手中消失,網絡給了許多平民說話的權,給了許多平民發表意見的領域。人大會上,人民可以利用網絡“我給總理提問題”來反映自己的心聲。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政府也越來越走向開明和清明。某些自以為是,自以為高人一等,企圖利用媒體來蠱惑人的人正在被人唾棄。我認為探討一下一段時期內一個民族的心理現象這也沒有什么,值得一些人大驚小怪的嗎?
網絡上艷照門的風波還沒有結束,秋褲門的風波卻越炒越大。據說是一位中國著名時尚雜志的主編在一次對外訪談節目中透露她在冬天堅持不穿秋褲(南方叫棉毛褲)的生活習慣,并且與女主持人透露也不允許她的同事在上班的時候穿秋褲。熱情的'女主持人同樣告訴雜志的主編,自己在冬天也只穿絲襪穿裙子。這位主編霸道的說不僅自己不穿秋褲還不允許我周圍的人穿秋褲。還會查人家的箱子,誰帶秋褲會給它沒收。主編并把穿不穿秋褲上升到了囯格與人格的高度來看。她說由于她常在國外,懂得外國人的一些禮儀,她覺得入鄉隨俗很重要。她們要出國培訓,她就對某些領導提出了善意的忠告,她說:“你千萬不能穿毛褲。我們是冬天去紐約,很冷。我為了讓他害怕,說外國人很歧視穿毛褲的,這樣有失我們中國人的形象。”據說這位時尚主編是國內可以呼風喚雨的,極致的奢華使她被喻為時尚女王,她看似不經意的言行舉止常常使整個時尚界刮起強烈風暴,作為國內頂尖時尚雜志《時尚芭莎》的主編,她得以接觸到很多世界頂級品牌,參加各種極品時裝秀,了解最前沿的時尚潮流。
網上說接著有好事者將這位女主編在出國訪問的時候堅決制止她的同事在寒冷的紐約不穿秋褲的故事透露出來。眾人嘩然,認為如此追求時尚,而置身體的體溫于不顧,顯然和辦公室的取暖設備大有關系。冷了添衣,熱了脫衣。這是人的生活習俗,無可非議。我想作為“上層人物”階層的人你穿什么那是你們小圈子里的事情。干嗎在大眾媒體上談論這種事情呢?十三億中國人可才是剛剛從溫飽中走出來,那能象你們這一批少數的“上層人物”們正日處在27。5度的恒溫環境中。談論不穿秋褲問題,時尚主編考慮沒有考慮因為不穿秋褲大量使空調而導致全球溫度變暖的這個環保問題,而且這是國策。考慮沒有考慮節約能源問題?時尚主編可以為了時尚可以極致的奢華,可以參加各種極品時裝秀,也可以在任何,任何季節穿你認為極致的時裝,因為你們是有錢是,你們是強勢群體,時尚主編也可以不穿秋褲到北極參加科考,凍出關節炎、風濕痛甚至婦科病那你自己享受,干嗎曝光在大庭廣眾的媒體上呢?這不是顯擺又是什么?企圖宣揚不穿秋褲掀起時尚潮流,宣揚不穿秋褲掀起時尚風暴,這讓近十億在田耕作的農民們怎么去想,讓經歷了冰天雪地里滯留在廣州火車站里的打工妹們又怎么去理解?可惜這個地球不是你們“上層人物”們的地球,她上面不光生長著時尚主編們,還生長著數以億計的為生計而奔波著,富人要活在地球上窮人也要活,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罷了,但是你們要明白富人的人格和窮人的人格是同等的價值。富人們不要太世俗、太浮躁了。據網上說時尚主編有著數以百計的價值不菲的時裝,這些時裝是一個打工妹用一輩子的血汗都掙不來的,有了這么的東西也不必成為你顯擺的資本,人不就是這一輩子的事嗎?
網上有人對男女人群作了穿不穿秋褲的調查,贊成穿,一冷就穿的女人是81。0%,男人是82。0%;說不穿,再冷都不穿的男女只占2%。看到調查的結果,我們還能去說些什么?穿不穿秋褲這是你們上層圈子里的事,沒有必要曝在大眾的面前,退一步說即使是為了國格和人格,廣大普通的勞動者是沒有這個條件出國的,在國內穿尋是中國人的時尚。再說為了時尚而不要身體健康這也是一種病態的時尚,時尚的基礎應該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之上的。媒體面對大眾渲染這種時尚必要嗎?
宣傳不穿秋褲的時尚其實也是我們媒體的“浮躁”,媒體與其是在渲染時尚更不如說是渲染著“浮躁”。你看現在占領我們的媒體的是一夜成名的歌星、舞星、網絡紅人,瞬間暴富的大款,功成名就的政壇新星。我們八卦式的新聞把偶爾有個人拾到了一塊金了的地方說成了黃金寶地。用新奇的標題,離奇的情節,夸張的形式,眩目的色彩宣傳的是成功者的光環,成就后的輝煌。媒體在引導人們通過追求速度,效率和捷徑而獲得成功的背后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媒體渲染著成功的喜悅,卻忽視了奮斗的痛苦。《士兵突擊》的電視劇的主題是好的,“不拋棄、不放棄”六個字告訴了我們做人要象許三多那樣沉穩、含蓄、心平氣和,那樣遠離“浮躁”。許三多的拌演者王寶強少年在小林寺學拳,后來成了京漂,演了好多電影、電視劇,可是我們的媒體在宣傳王寶強這個人時刻意說成是一個農民工一夜成名,又給大眾心靈上提供了一個“浮躁”典型,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媒體極力宣傳捏造那些成功人氏的創業經歷,把成功創業看作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好像我們的國家遍地是黃金,人人都能夠成為富豪,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媒體宣傳的一個缺憾,不能不說是造成我們大眾“浮躁”的一個誘惑。就憑這一點我們的媒體是否要來一通反思?
【文章:誰讓我們浮躁的】相關文章:
1.浮躁與靜心的文章
5.感嘆我們的文章
6.致年輕的我們文章
7.寫我們的老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