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德醫風建設的的文章論醫德于醫技
目前,醫患矛盾日趨加深,醫療糾紛逐步升級,醫患信賴逐漸削弱,醫師被打、醫院被砸案例不斷增加,這些問題的出現于我們醫師的醫學職業道德即醫德有著莫大的關系。醫德于醫學技能一起是醫生們實踐其職業諾言的支柱。一個合格的醫務人員除具備精湛的醫技技術,更應有高尚的醫德修養,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品質。
1、我國衛生領域醫療技術于職業道德的現狀
目前絕大多數醫療衛生人員的道德風貌是好的和比較好的,他們現身醫學事業,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健康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應看到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一些人缺乏心理準備,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品質和“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疑問,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階級思想近年來在我們醫療衛生系統有所抬頭。金錢的魔力腐蝕了少數人的靈魂,重報酬、輕奉獻;重實惠、輕責任;利用手中的權利,以醫謀私;索取或收受患者的錢財;一些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擅自提高收費標準,分解收費項目;有的不按病情需要,開大處方,做不必要的檢查,謀取小團體的私利。行業不正之風不僅腐蝕了醫務人員的思想,損壞了國家和患者的利益,也玷污了白衣天使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這一系列的現象,表明醫德的建設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醫院和醫務人員把醫德和醫技結合起來,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2、醫技的概念
所謂醫技,就是醫務人員在對患者的醫治方法、行醫技能,即所掌握的醫療技術。這是作為醫生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所必須要有的,因為我們所服務的對象是人類。過硬的技術是為患者服好務的必備武器,也是醫務工作者的立足之本。練就過硬的醫療技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醫務工作者自己不懈的能力。如果沒有精湛的醫學技能和不斷學習、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不能很好的為患者服務,除病人之病痛、救死扶傷。《內經》提出醫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唐代名醫孫思邈認為要想成為醫理高明、技藝精良的名醫,必須要勤奮學習、刻苦磨練,才能博學多才。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醫家五戒十要》提出:“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理,或內或外,勤讀先古明醫確論之書,須旦夕不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化機變,印之于心慈之于目,凡臨證時自無差謬矣[1]。”《醫學集成》要求“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中高超的醫學技能是進入醫生這個行業的基礎。醫者對于患者而言,優勢權威的醫療技術才是病人擇醫的首選。
3、醫德的概念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不同職業,由于擔負的任務、職務的對象、工作的手段、活動的條件和應盡的責任等的不同,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識、習慣傳統和行為準則。醫德就是從醫療衛生這一職業特點中引申出來的道德規范要求,它主要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三方面的關系。[2]在我國,醫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與傳統醫學的歷史一樣悠久。《內經》中“疏五過”、“征四失”等篇章就論述了醫德對已醫者的重要性。唐代的孫思邈不但繼承了我國古代醫德思想且獨具匠心的搜集整理并精心加工構思,編著成了集古代醫德之大成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進一步發展了我國古代的醫德思想并使之逐漸系統化,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特別在其著作中的“大醫精誠”和“大醫習業”兩篇中,較為全面的論述了學醫的目的、獻身精神、服務態度、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等醫德問題。在國外,以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為主。古希臘是西方醫學的發源地。隨著醫學的產生,醫德也伴隨者出現。希波克拉底是西方醫學的創始人,也是西方傳統醫德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希波克拉底全集》,這部典籍收入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原則”、“操行論”等醫學倫理文獻。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一部經典的醫德文獻。[3]
4醫德與醫技的關系
醫德醫風與醫療技術是一個醫生的兩大法寶。可以說,醫德醫風與醫療技術相輔相成,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兩者都是最終實現醫療結果、體現醫療質量的重要“主角”。我們也能常在媒體上見到對“醫德”、“醫技”的側重報道。那么,醫德與醫技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有的人認為醫德比醫技更重要。1、良好的醫德醫風是鼓勵醫務人員刻苦鉆研的動力,是提高醫療技術的前提。2、良好的醫德醫風能將溫暖和安全感傳遞到家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構建醫患和諧。3、為醫倘若無德,就會有辱“白衣天使”四字的光輝稱號,就會滋生各種社會丑惡現象,釀造無數人間悲劇。但有些人認為醫技比醫德更重要。1、“醫術才是醫學之本”。如,從過去的木乃伊研究人體到現在的腹腔鏡無痛手術,正是醫療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類的抵抗疾病的進程。2、擁有高超的醫療技術、治愈患者的病痛才是硬道理。3、過硬的醫技是醫德的基礎,否則,一個醫生若醫術不好,即使醫德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名優秀的醫生。中醫學很重視醫家醫德修養和醫技水平的提高。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即嚴辭指責了一些醫技淺薄,不求上進,作風馬虎、草率,缺乏醫德的醫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專立《大醫精誠》一章,系統闡述了醫家必須具備和遵循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診治態度及治學精神等。此后,繆仲淳有“祝醫五則”,陳實功有“醫家五戒”、“醫家十要”,李士材則系統批判了醫家缺乏醫德、無益于病患的數十種不良舉措及表現。所有這些,體現了中醫家對醫德修養之重視,如醫家臨癥能恪守這些,那么他們的行為舉止首先就是安慰患者病痛心理,減緩病癥感覺,堅定卻病意志,從而調整機能狀態的有力治療手段,同時也就容易獲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建立和保持醫患相得關系,故名醫陳修園有“醫家首先立品”之說。把醫德修養置于業醫首務,當然,縱有高尚醫德,臨癥卻缺乏精湛醫技,不能正確診斷和有效祛除病苦,同樣是無濟于事的。故孫氏在《大醫精誠》中又強調:“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在醫技上精益求精。所以,醫德和醫技都是建立和保持醫患相得關系,從而進行卓有成效的診治活動之基礎。
醫德與醫技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息息相關的。醫德是醫技的靈魂,醫技是實現醫德的手段。在現實生活中,有高尚醫德的人往往有精湛的醫術。沒有治病救人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執著的追求技術上的精益求精。著名醫學家吳階平先生說過:“做好醫生有三條要素:一、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二、精湛醫術。三、服務的藝術,即床旁藝術。”這三要素中,第一個要素講的就是醫德,第二、三個要素指的是醫技。高尚的醫德和高明的醫技,是做一個好醫生的標準。
5加強醫德醫風建設
醫德醫風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急需加強與病患者的溝通,樹立行業的新形象,增強遵守醫德規范自覺性,建立監督激勵機制,呼吁政府加大對醫療事業的投入。樹立良好的醫德風尚,對于促進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優質服務,提高醫療質量,技術上精益求精,起著重要的作用。高尚的醫德情操是醫務人員開發智力,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追求真理,發展科學的積極促進力量。它能激勵醫務人員為解除患者病病而積極思考,刻苦鉆研和忘我勞動,使醫療衛生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關于醫德醫風建設的的文章論醫德于醫技】相關文章:
3.醫德醫風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