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優秀文章的技巧
讓我們從一篇學生習作談起:“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我真的好累啊,希望你們可以放飛我這只疲憊的小鳥……’每天,我清晨六點就起床,晚上十點才上床;我不是學這個就是學那個;不是寫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完成你們補充的習題,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十分緊張。你們總是說要想上好中學就要如何如何,沒有一技之長就無法和別人PK……我真的好累啊!”
寫這篇作文的是一位沉默內向的學生,平時寫的文章也不是特別優秀,但這篇《XXX,我想對你說……》卻是一氣呵成的。無論是這篇習作本身,還是孩子創作時那種急于宣泄卻又無可奈何的情緒,都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究竟是我們的習作教學出現了問題,還是孩子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靈動的思考?家長在急于孩子習作水平徘徊不前的同時,不妨也問問自己,是否為他們提供了成長體驗的空間?
一、既要埋頭趕路,又要抬頭看天
很多學生拿到作文題才“對天冥想”,這時為時已晚。作文創作需要素材積累。如果一個孩子成天就是背單詞、做習題,不到大自然中看看,不感受身邊的.人與事,如何積累習作素材,又如何寫出感情真實、筆法細膩的文章呢?
所以,春天踏青,夏日旅行,秋爽出游,冬寒雪戰……這才是孩子的童年。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熱愛生活,從而產生表達生活的欲望和沖動。
二、既要博覽群書,又要靜心思考
有些家長困惑,我的孩子博覽群書,為什么作文卻干巴巴的?是的,博覽群書如果僅僅是看,而不思考,不產生情感共鳴,看再多也是空談。當一個人真的有一種感情需要宣泄的時候,文章怎會沒有感情?就好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孩子的作文。
前段時間,我組織六年級的文學社成員寫文章,題目為《當我想到這件事情就……》。一位學生結合時事提到“小悅悅事件”。文章用“五千年文明古國的道德文明”來質問那18位見死不救的路人,并用略帶質疑的眼光審視佛山市政府對救人老婆婆進行重獎的行為,讓人在酣暢淋漓的同時,也產生了一樣的困惑和擔憂。這樣就實現了讀者和作者的共鳴,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優秀。
三、既要行萬里路,又要會天下友
想寫出精彩文章,除了讀書、體驗之外,還需要接觸。接觸身邊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物活靈活現地雕刻在孩子腦海中,創作時現場素材自然就來了。
據說黃蓓佳老師在創作《我要做個好孩子》時,就以自己的女兒為原型,寫她每天的生活,她身邊的老師、同學、朋友。這些身邊的人物讓這本書水到渠成。試想如果李白沒有遇到汪倫,估計也寫不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賈島沒有月夜訪友空手而回,也寫不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可見,接觸社會、交際朋友,也是對學生創作很有幫助的事情。相比而言,不少家長每天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習題,周末穿梭于各個補課點,未必真能讓孩子習作水平提高,相反讓孩子厭惡了學習,這真是得不償失啊!
【寫出優秀文章的技巧】相關文章:
7.文章開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