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柳梢青》詩詞鑒賞
《柳梢青》詩詞鑒賞1
【內容】:
岸草平沙。 吳王故苑,柳裊煙斜。 雨後寒輕,風前香軟,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 酒醒處,殘陽亂鴉。 門外秋千,墻頭紅粉,深院誰家。
【作者】:
仲殊(?—?)僧人。俗姓張,名揮,法名仲殊,字師利。安州(在今河北省)人。舉進士,游蕩不羈,幾為其妻毒斃。乃棄家為僧,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吳山寶月寺。與蘇軾交好。崇寧中自縊卒。能文,善樂府。其詞有一種出家人的清逸,語言奇麗、和婉。有《寶月集》,不傳;今存《寶月詞》。
【注釋】:
柳裊:柳枝柔弱細長貌。 棹:搖船工具,這里指船。
【賞析】
作者著意寫景,以景抒情。上片寫春景,梨花帶雨,柳裊煙斜,表現了風和香軟的江南春色。下片寫行人,輕舟一葉,浪跡天涯,待到酒醒處,惟見殘陽亂鴉。而那墻頭紅粉,秋千深院,究是誰家?全詞清麗和婉,含蓄蘊藉。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雨后”三句及“秋千”三句,景與人分寫,俱清麗為鄰。而觀其“殘陽亂鴉”句,寄情在一片蒼涼之境,知麗景秾春,固不值高僧一笑也。
《柳梢青》詩詞鑒賞2
古詩原文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譯文翻譯
到處都是披著毛氈的蒙古騎兵,亡國后,人們去觀看上元燈市,花燈好像也伴人灑淚。春天來到這座悲慘的城市,元軍在街頭打著鼓、耍把戲,橫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調,哪里有一點兒春天的光景?耳聞目睹,心頭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燈光下嘆息,悲傷無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這明月高懸的上元燈市,我十分留戀淪陷的樓臺房舍。那令人眷戀的臨安都城的風景,那隱居山林的寂寞歲月,那逃往海濱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進行抗敵斗爭,復興祖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注釋解釋
題曰《春感》,亦詠元宵。
鐵馬:指戰(zhàn)馬。陸倕《石闕銘》:“鐵馬千群。”
銀花:花炮,俗稱“放花”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灑淚“兼用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意。
愁城:庾信《愁賦》:“攻許愁城終不破。”詳見姜夔《齊天樂》注⑷(231頁)。
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雜戲。周邦彥《西河》:“酒旗戲鼓甚處市。”
故國:本意是“故都”,這里兼說“故宮”,連下高臺。《武林舊事》卷三:“禁中例觀潮于‘天開圖畫‘,高臺下瞰,如在指掌。”
輦下:皇帝輦轂之下,京師的代稱,猶言都下。
三句分說:宋亡以后臨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亂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南宋滅亡之后,劉辰翁親歷了國家的最后滅亡。自古以來.經三代二帝開創(chuàng)、漢唐帝國不斷開辟的廣袤國土終于第一次淪為異族的牧場!亡國之慟該是何等深重。作者用凄涼之筆,抒發(fā)了邦宗淪覆,物事皆非之感。
詩文賞析
這是作者在上元節(jié)前的一個晚上寫的感傷時亂,懷念故國的詞作。
上片寫想象中臨安元宵燈節(jié)的凄涼情景。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三句,寫元統治下的臨安一片凄涼悲愁的氣氛。“鐵馬”,指元軍的鐵騎:“銀花”,指元宵的花燈,“愁城”,借指臨安。頭一句“鐵馬蒙氈”,不僅點明整個臨安已經處于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種凄慘陰森,與元宵燈節(jié)的喜慶氣氛形成大相徑庭的氛圍。開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時代特征。元宵佳節(jié),原是最熱鬧而且最富國泰民安氣氛的,而現實的景象卻將種種承平氣象一掃而光。在元軍的鐵馬踐踏之下,廣大人民心情凄慘悲涼。加之陰冷森嚴氣氛的包圍,竟連往常那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光也灑淚了。這一句將客觀景象的主觀化、擬人化,使銀燈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這種想象看似無理,實則入情。“銀花灑淚”的形象給這座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城市帶來了一種哀傷而肅穆的凄涼氛圍。緊接著,又用“春入愁城”對上兩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詞,源出“攻許愁城終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賦》,本指人內心深處的憂悶愁思,此時借指充滿哀愁的臨安城。春天不管興亡,依然來到人間,但它所進入的竟是這樣一座“鐵馬蒙氈,銀花灑淚”,充滿人間哀愁的愁城!“春”與“愁”,自然與人間的鮮明對照,給人以強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三句接著寫想象中臨安元宵鼓吹彈唱的情景:橫笛中吹奏出來的不是漢家的故音,而是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國戲鼓,而是是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身為忠于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這幾句對元統治者表現了義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蒼涼轉為激烈高亢,筆勢勁直,激憤直率,可以想見作者其時填膺的義憤。
下片抒發(fā)了作者的思國之情。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這兩句承上啟下,用“想故國”三字點明上片所寫都是自己對故都臨安的遙想。“故國高臺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達了作者對故都臨安和南宋故國的深沉懷念和無限眷戀之情。“獨坐青燈”,指自己在故鄉(xiāng)廬陵山中,獨自面對青燈。故國舊都、高臺宮殿,如今都籠罩在一片慘淡的明月之下,繁華散盡,都已化成無邊的'寂寞與悲涼,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況獨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闌人靜,遙想淪亡之故都,不但無力恢復故國,連再見到故都臨安的機會也很難有,苦悶之情那堪禁受啊。熒熒青燈與故國蒼涼明月,相互映照,更顯出情深摯無比凄涼。這兩句文勢由陡急轉為舒緩,而感情則變得更加沉郁。
“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作者所指的“風光”應是宋亡前臨安城元宵節(jié)的繁鬧場景,以及亡國前的升平歲月。“山中歲月”,指自己隱居山中的寂寞歲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愛國志士,在臨安失守后在福建、廣東一帶繼續(xù)進行抗元斗爭的事情,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掛念之情因為這首詞作于歸隱“山中”的時期,那時離宋室徹底覆亡已不遠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爭。這三句思維極為跳躍,內涵頓為豐富.聯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詞到此收束,但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說上片的結句干脆利落,聲如鼓板,這下片的結句卻如弦索之聲,幽怨宛曲,余音裊裊不絕。這樣結尾,與詩人不盡的國恨家痛和遺民隱居的悠悠歲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詩人的愛國情懷也得到延展。
【《柳梢青》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柳梢青》詩詞賞析12-03
詩詞鑒賞05-27
詩詞鑒賞11-23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12-09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12-09
《蟬》詩詞鑒賞09-29
《永遇樂》詩詞鑒賞12-07
《詠柳》詩詞鑒賞01-03
(精品)詩詞鑒賞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