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詩詞鑒賞
《絕句》詩詞鑒賞1
詩意
這首絕句看起來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統一的意境,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
《絕句》翻譯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白鷺整齊地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賞析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絕句》詩詞鑒賞2
【年代】:唐
【作者】:杜甫——《夔州歌十絕句》(其一)
【內容】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賞析】:
長江滔滔東流至四川奉節,即古代的夔州,就進入了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第一峽──瞿塘峽。此詩作于大歷初,描繪歌頌了此處的山川形勝。
東漢末劉璋據蜀,分其地為三巴,有中巴,西巴,東巴。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巴東山”即大巴山,在川、陜、鄂三省邊境,詩中特指三峽兩岸連山。“巴”、“東”字在首句重復,前分后合,構成由舒緩轉急促的節拍,使人從聲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氣勢。“中巴之東巴東山”,七字皆陰平聲,更屬創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調,有助于氣氛渲染,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次句寫江水,“開辟”用如時間副詞,意為從開天辟地以來,自古以來。不說“自古”而說“開辟”,極見推敲。因為“自古”只能表達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而“開辟”這個動詞聯合結構的詞匯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種動感,仿佛夔門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結果,既形容出自然的偉力,又見出其地勢的古老和險要。
前兩句從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環境,下兩句進而更具體地描繪其山川形勝。“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東的北岸高峰頂上。這里是公孫述割據稱雄之處,也是三國時蜀漢防東吳的要沖,因它守住瞿塘峽口,足資鎮壓,所以說是“三峽鎮”。在湍急的瞿塘峽江心,舊時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沒入水中成為暗礁,所以“其間道路古來難”,不可謂不險。“百牢關”在漢中,兩岸絕壁相對而立,六十里不斷,因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來作比。下聯十四字抓住“高”、“險”特征,筆力千鈞,把“高江急峽”寫得極有氣勢。兩句分承山水,句式對仗,音韻砍截,與散行作結風味全殊。
如果我們用盛唐絕句傳統手法作對照,就會發現此詩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傳統絕句注重音調的平仄諧調,句格的穩順;而此詩有意追求拗調,首句全用平聲字,給人以奇離突兀之感。二,傳統絕句注重風調,追求一唱三嘆之音,尾聯多取散行,一般“以第三句為主,第四句發之”(楊仲弘語),構成轉合,即使用對結,也多采取流水對;此詩用“的對”作結,類半首律詩,詩意的轉折在兩聯之間,結束的音調戛然而止。三,傳統絕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純寫景的不多,而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純乎寫景,卻又并非無情。它通過奇突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寫景之中,讀者能感到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贊美。
《絕句》詩詞鑒賞3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絕句》詩詞鑒賞4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鑒賞《夏日絕句》: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絕句》詩詞鑒賞5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翻譯: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詩意: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講訴為人要有氣節,前兩句雖說字面為生死兩種境地的描寫,實則說無論何時都應有骨氣與擔當。而后兩句引經據典,從楚漢之爭,項羽落敗卻至死不屈,雖仍有一線生機卻依然就義自刎烏江,皆因無顏面對江東的父老與戰死的將士。筆者的言詞流露出敬佩之情。
賞析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絕句》詩詞鑒賞6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夏日絕句的賞析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
夏日絕句作者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夏日絕句》,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絕句》詩詞鑒賞7
古詩原文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應須 一作:要)
譯文翻譯
我愛銅官山,這里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注釋解釋
銅官:銅官山,在今銅凌市,盛產銅及其它有色金屬礦藏,為中國有色金屬礦的重要基地之一。銅官山礦歷史悠久,唐以前就開采,唐時在此設置“銅官冶”、“銅官場”,銅官山由此而得名。
擬:欲。未擬還:言留戀銅官山,不想離開。
要須:需要,必當。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三年(754)游銅陵時所作,作者看到銅官山、五松山的雄渾景色,酒醉以后,興奮地舞之蹈之,再也不想回長安去了,也是作者不愿低頭折腰事權貴的傲慢者的心態,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
詩文賞析
這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但其間詩人思想情感高強度的抒發和藝術夸張手法的大膽使用讓人們拍案叫“絕”。
“我愛銅官樂”,詩中首句就開門見山點出全詩主旨。這里詩人直抒胸臆,豪爽坦蕩,用俠人直語引出詩人對銅陵深沉愛的情感,夸張之源正在于此。愛銅陵之情,詩人先從眷戀不舍之情寫起——“千年未擬還”。“千年”從時間上極度夸張,引出了詩人對銅陵愛的延綿,從時間(數字)的夸張,引出情感的夸張,表現詩人情感的真摯。詩人置酒銅官山,宴飲談笑,揮動象征壯志的長劍助興,拂動簾大的衣袖歌舞長嘯,使讀者羨慕其樂。由宴飲歌舞之樂,詩人又用夸張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四兩句即言詩人對銅官山歡宴之樂還嫌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愛意,尚須一回舞袖,拂盡秀色可餐的五松山。五松山山秀木榮,山上崗巒泉洞、花草樹木,不可能教“舞袖”“拂盡”,這是浪漫色彩行為的空間上的夸張,表現了詩人對銅陵山山水水的深情蜜意,“拂盡”二字,表現了詩人內心似水柔情。詩中用的兩處夸張,方式雖屬相同,皆屬于擴大夸張,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前者把時間往長處說,后者把空間往大處說),但細加斟酌,二者尚萌不同。前一夸張寫得較虛較略,后一夸張寫得較詳較實,兩者從時間、空間的不同角度烘云托月,在造成色彩強烈的藝術境界中,讓詩人“我愛銅官樂“感情的積聚爆發。
由此可見,在抒情詩里,夸張能把詩人的情感強烈鮮明地抒發出來。夸張的“失真”和悖理,詩情的真實和感人,二者反映了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差異和聯系。而正如藝術真實離不開生活真實一樣,夸張當然也離不開詩人郁積的深沉強烈的思想感情。無此,夸張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法撥動讀者情感共鳴的心弦。李白這首詩中夸張手法的成功就在于有雄厚的思想情感基礎作后盾。
《絕句》詩詞鑒賞8
古詩原文
二年寄跡閩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譯文翻譯
兩年來,您托身借居在這福建山中的廟里,如今忽然轉念,要離開這兒,前往浙江。
明月不知您已經離去,深夜還是悄悄地照進您書房的小窗。
注釋解釋
巨山:詩人的朋友張嵲,襄陽人。
寄跡:寄托蹤跡,即暫時居住。
翻然:高飛遠飏。此指旅行、遷移。
創作背景
張嵲于紹興八年(1138年)任福建路轉運判官,九年召赴臨安(今浙江杭州),除司勛員外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劉子翚便創作此詩送別好友。
詩文賞析
作者面對對朋友的離去,流露出濃重的悲傷。前兩句直寫,說張巨山在福建住了兩年,如今要離開福建,前往浙江。“二年寄跡閩山寺”,表面全寫張巨山,實際上帶出自己與張巨山在這兩年中過往密切,引出對分別的依依不舍。次句寫張巨山離開,用了“一笑翻然”四字,看上去很灑脫,其實是故作達語。張巨山離開福建去浙江,既非回鄉,又不是仕宦升遷,此次離別,肯定愁多歡少,因此詩人寫他灑脫,正帶有不得已處,加強自己對離別的不快。
三、四句轉換角度,以虛擬筆法,想像張巨山走后,人去樓空的情景,寄托自己對他的深情與懷念。書房依舊,但是人走了,如果是直寫,便索然無味。歷來詩人都喜歡通過明月來寄寓自己的情思,如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覽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劉禹錫“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都是如此。劉子翚這首詩也借明月來說,強調明月仍然照進書窗,增加冷漠的氣氛,同時通過無情的明月表現多情的舉止,襯出人的多情,等于說自己日后見到空空的書房,將更加為眼前的別離而惆悵。這樣一轉折,加深了詩的底蘊,把情感也表現得更為豐富。
自然界的`風物,誰都知道是無情的,但由于詩人的觀感心情不同,便有意對它們進行人格化,劉子翚這首詩就是如此,把明月擬人化,說它不知人已去,仍然多情地照著讀書窗。這樣的構思,在古代被普遍運用。著名的如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桃花依舊,表現人事變化所產生的傷感。又如岑參《山房春事》云:“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把庭樹擬人化,說它沒體察到人已離去。其他如張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都是如此,劉子翚這首詩,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的表現手法。
《絕句》詩詞鑒賞9
原文
乙巳游日本絕句①
萬頃云濤立海灘,天風浩蕩白鷗閑②。
舟人哪識傷心地,為指前程是馬關③。
注釋
①乙巳:1905年。
②天風:大風,海風。
③馬關:在日本本洲島西南端。
賞析
前兩句寫景。茫茫大海浩瀚無邊,大海上空白云漫卷,遠望似與大海相連。浩蕩強勁的海風掀起萬頃波濤,涌向日本本洲島西南的海灘。一個“立”字,顯出了白浪如山的氣勢。在這水天一色,蒼茫空闊的云海之間,只有羽毛潔白的海鷗最為悠閑了。它不顧浪涌云飛,舒展著雙翼在海天之間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是一幅多么壯闊安謐的海邊風景!看到這一派和平安寧的景象,誰能想象到十年前人類社會兩個國家間在此地演出的一場弱肉強食的丑劇呢?“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這兩句詩描繪壯美景物,正是為了反襯下文的“傷心事”。
末兩句詩,即事緣情,抒發了詩人對倍受欺凌的.祖國無限傷痛的情懷。詩人正凝神觀賞海景時,同行的船夫為他指著前方說,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馬關了。船夫看來并不知道馬關這地方在歷史上有何令人傷心的含義。可是,詩人豈能不知道哩!“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袁枚《隨園詩話》)“舟人哪識傷心地”的言外之意,正見出詩人對此地的刻骨銘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后,李鴻章以全權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馬關議和,日方首先提出已擬好的苛刻條件,態度強橫,只許李鴻章說“允,不允”兩句話,一日本刺客還彈傷李的面部,李鴻章卻逆來順受,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一條約給中國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鎖,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此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如今途經此地,詩人怎能不感到椎心之痛哩!順便指出,1899年康有為自美洲東歸途徑日本赴香港時,也曾寫過一首絕句:“碧海沉沉島嶼環,萬家燈火夾青山。有人遙指旌旗處,千古傷心是馬關。”委婉抒寫了對李鴻章賣國的深痛之情。兩首詩構思可謂偶合,但比較而言,吳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更顯得“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因而更顯出深沉蘊藉的力量。
作者簡介
吳保初(1869一1913),字彥復,又字君遂,號癭公、嬰公、北山,人稱北山先生,安徽廬江人。1855年(清咸豐五年)率鄉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以率部下500人組成慶字營。1862年(同治元年)隨李鴻章到上海鎮壓太平軍。后回安徽募兵,并與太平軍作戰于廬江。1875年(光緒元年)授直隸正定鎮總兵,后晉浙江提督。1882年奉命率部到朝鮮漢城平定兵變,助朝建軍,救災恤民。1884年回國病故,謚武壯。
【《絕句》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絕句送巨山詩詞鑒賞05-09
杜甫詩詞鑒賞:《夔州歌十絕句》其一04-27
金陵后觀棋絕句六首·選一詩詞鑒賞05-09
《絕句》詩詞賞析04-23
絕句詩詞賞析05-04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05-11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05-11
詩詞的鑒賞11-08
詩詞鑒賞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