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析語境理論下的古典詩詞教學論文
語境這一概念在1923 年由馬林諾夫斯基首次提出,其后關于語境的研究不斷深入。但是,由于語義學、語用學、人類學等各個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語境進行定義,因而造成了很難形成統一的尷尬局面。在語言學研究中,語境是一個理論構建,是語言學家從實際情形中抽象出來并確定為語境構成的所有因素。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在語境定義方面作出一些嘗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義為:語境是語用交際系統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與具體的語用行為密切聯系的、同語用過程相始終、對語用活動有重要影響的條件和背景;它是諸多因素構成的、相對獨立的客觀存在,又同語用主體和話語實體互相滲透,它既是確定的,又是動態的,以語境場的方式在語用活動中發揮作用。
對語境作出概括、全面、準確的定義有難度,因為語境是一個橫跨很多學科的概念,那么需要依據語境定義的進行的分類,自然也不太容易,Mey 將語境分為社會語境和社交語境,Verschueren 將語境分為物質世界、社會世界和心理世界。我國的很多學者也依據周遍性、層次性和簡明性原則給語境進行了系統的分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建華提出的分類模式,他認為語境由三部分組成:言外語境、言伴語境和言內語境,這三種語境又有更為具體的分類
關于語境的定義和分類確定之后,接下來重點討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結合語境讓學生更好賞析古典詩詞,并從中獲得經典文化的熏陶和身心的教育。借鑒和利用語境理論開展古詩詞教學,能夠提高古詩詞的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言不盡的意”,并更好地增強學生的生命體驗。
1 言外語境的生成作用
言外語境指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認知背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而認知背景語境包括非現實虛擬世界的知識和整個世界的百科性知識;社會文化語境包括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民族習慣、時代環境、社會心理等。言外語境具有動態性、內隱形、差異性和生成性的特點。
如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中寫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詩中提到的參星和商星,一個為黃昏星,一個為啟明星,兩星此出彼沒,永遠不會出現在同一時間和空間,這就屬于我們共知的百科性知識。那么這個“參與商”就是此句的認知背景語境,有了這個背景的了解,在理解這句話時很容易地想到:因為參星與商星永不能相見,所以詩人用以表達和自己的友人相隔千里萬里不能相見的悲痛和想念。
社會文化語境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從傳統、心理、環境等方面表現。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寫到: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里的“作客”意為客居他鄉,為什么我們能在詩句中自然地讀出一種愁苦、無奈和悲涼的感覺呢?給我們這個消息的就是“悲秋”,“秋”在人們心中被附加了蕭瑟、凄苦的感情,尤其在古詩文中更為明顯,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抒發了亡國后對生命悲哀的感慨;唐朝詩人張籍在《秋思》中寫道“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表達的是在秋天這個悲苦的氛圍當中對家鄉的思念;能說明從古至今“秋”帶“悲”之意的證據便是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由此看來,這個“秋的悲”便是中國一貫的思維方式或是文化傳統。
另外,時代環境對詩人的創作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杜甫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青年的杜甫,生活在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盛唐,心中充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希望通過科舉考試使自己的理想抱負得以施展,對生活充滿希望,如《望岳》,盡管這首詩作于詩人考進士未果而開始的不羈漫游途中,但全詩充滿了激情和希望,千古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體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和氣魄。于公元755 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造成了社會混亂、藩鎮割據、剝削加重、邊疆不穩的嚴重后果,對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產生重要影響,如《春望》,作于安史之亂爆發后第二年,身處長安的杜甫目睹了蕭條零落的的國都,黯然神傷,吟詠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名句。通過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可以對詩人創作詩篇的心理狀態有個整體上的把握,從而更好地體會詩歌的內涵和主旨。
通過以上對言外語境的分析,可以看出,虛擬世界的知識或者整個世界的百科知識會隨著人們對世界不斷地了解而有所改變,這就是上文提到的動態性;另外,通過作品了解時代,通過時代認識作品,這就是內隱性;還有,每個詩人對世界、事物認識的角度、范圍、方向都不同,所以在作品中會有不同的體現,這是所謂的差異性;最后,所謂的生成性就是詩人的作品是在客觀的現實中產生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言外語境的分析,把言外語境和詩歌理解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
2 言內語境的制約作用
言內語境主要指話語內部的信息結構和形式,包括語篇語境和句際語境,語篇中包括語篇、段落,句際中包括前后文或上下文。言內語境和言外語境正好相反,具有穩定性、外顯性、共同性和制約性的特點。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的歡愉生活一再渲染,正說明“重色”是造成“安史之亂”的根源;第二部分描述了“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倉皇西逃并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殺死楊貴妃,兩人的愛情就此幻滅;第三部分沒有具體情節的描述,但字字句句都飽含了唐玄宗返回都城后對楊貴妃的深切懷念;第四部分則是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讓方士尋覓楊貴妃的魂魄,使兩人得以互通訊息,重申盟誓。四個部分構成了一部凄婉動人的愛情悲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割裂全文,要讓學生在“長久”和“感情不斷綿延”的感情基調下學習詩歌,而且段落之間的銜接要順暢,能夠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完整的敘事詩。上下文是準確理解詩歌的重要依據,逐字逐句的翻譯固然重要,但通篇的揣摩更不能忽視,只有在把握了全文的主題概念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學習詩歌。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的第二句寫道“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因為月光灑在萬里無邊的江水上,一片波光閃爍,所以下文在抒情時作者才會說“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想隨著月光追隨心上人,這就是說,了解了上文對景物的描寫,不僅有利于下文體會以景襯的情,還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整體性。另外,有些詩歌中的詞語或句子,他們具有“臨時附加意義”,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現詩人在突然聽到叛亂已被平息,急于奔回老家和家人團聚的喜悅之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對上文“喜欲狂”的進一步抒寫,本來人到老年不宜縱情歌酒,但由于喜悅之情充滿心間,所以唱歌的同時應當盡情喝酒,也就是說這個“須”是“應當”的意思,而納蘭性德的《金縷曲·贈梁汾》,納蘭性德和顧貞觀交情很深,這首詞作于二人訂交之初,表達了納蘭性德對友人的同情和對名利場的鄙視,詞中“共君此夜須沉醉”是說不管以前遭遇到了多少不公平待遇,未來又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今晚我們相聚,一定要醉的不省人事,這里的“須”就是“一定”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種不同的“臨時意義”。
以上是對言內語境中的句際語境和語篇語境的舉例論述,言內語境是根據詩文中的話語來把握的,因此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另外,詩人所使用的字詞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表現情感,所以言內語境具有外顯性的特點;其次,對詩句進行分析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這是共同性;最后,言內語境在總體上制約著詩歌的表現力。
3 言伴語境的促進作用
言伴語境包括伴隨語境和現場語境,處于言內和言外語境兩者之間,屬于過渡層面,包括一些變量和不確定因素。如:語體風格、情緒體態、關系媒介、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事件、對象等,言伴語境的特點也介于言內語境和言外語境兩者之間。如文天祥的《正氣歌》表現了詩人寧死不屈的高貴品質,因此在第二部分里詩人首先連用四個“在”字,形成一連串的排比句式,顯得氣勢非常充沛,因為“正氣”充塞天地間,才會“時窮節乃見”;接下來,詩人為避免單調,將“為嚴將軍頭”等四句換成了“為”字排比句;最后,又以“或為”為排比句,兩句寫一個人。三組整齊排比句為我們展現了詩人歌頌崇拜的十二位忠臣的壯烈之舉,因為排比句具有內容集中、增強氣勢、節奏鮮明等特點,所以這有利于作者下文感情的抒發,那么,教師在講授這一層次時就要注意把言伴語境和詩歌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詩文。
對于人生經歷不夠豐富、文化積淀不夠充足的學生來說,全面、準確、完整地理解古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實屬不易,而且詩人語言的運用距離現代很遙遠,更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詩詞過程中動用一切有利因素,語境存在于詩詞背后,也貫穿于詩詞之中,所以,對語境的掌握很有必要。
【解析語境理論下的古典詩詞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古典詩詞教學的幾點做法教育論文04-02
古典詩詞賞析技法舉要的論文05-03
古典詩詞賞析教學05-03
古典詩詞05-09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審美回憶論文04-01
經典勵志的古典詩詞05-11
古典詩詞賞析11-02
古典詩詞座右銘05-03
古典詩詞及解釋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