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詠茶詩詞賞析

時間:2022-12-09 10:18:07 詩詞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詠茶詩詞賞析

  詠茶詩詞

詠茶詩詞賞析

  我國不僅是茶的祖國,也是世界茶詩的源頭。翻開各種史籍,大量詠茶、贊茶詩、詞、歌、賦躍然紙上。

  這類關于茶的詩詞,可分為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的指“詠茶”詩詞,即詩詞的主題是茶,這種茶葉詩詞數量略少;廣義的指不僅包括詠茶詩詞,而且也包括“有茶”詩詞,即詩詞的主題不是茶,但是詩詞是提到了茶,這種茶葉詩詞數量就很多了。現在一般講的,都是指廣義的茶葉詩詞,而從研究祖國茶葉詩詞著眼,則詠茶詩詞和有茶詩詞同樣是有價值的。我國的廣義茶葉詩詞,據估計:唐代約有500首,宋代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總數當在2000首以上。

  中國最早的茶詩,是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全詩280言,56句,陸羽《茶經》選摘了其中12句。

  吾家有嬌女,姣姣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其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

  馳鶩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

  心為荼 劇,吹噓對鼎瀝。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雙嬌女調皮可愛的神態。在園林中游玩,果子尚未熟就被摘下來。雖有風雨,也流連花下,一會功夫就跑了幾百圈。口渴難熬,她們只好跑回來,模仿大人,急忙對嘴吹爐火,盼望早點煮好茶水解渴。詩人詞句簡潔、清新,不落俗套,為茶詩開了一個好頭。

  最早的詠名茶詩,是李白的《答族侄們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示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以茶而言,此詩說細地介紹了仙人掌茶的產地、環境、外形、品質和功效。他寫仙人掌茶的外形、品質和功效等等,絕無茶葉生產專用術語,而是詩人形象化的描述,并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夸張的筆觸,描繪了此茶的環境等等,如:“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在眾多詩人當中,據統計宋代詩人陸游詠茶詩寫得最多,有300余首。而寫得最長的,要數大詩人蘇東坡的《寄周安儒茶》,五言,120句,600字。這首詩開頭說在浩瀚的宇宙中,茶是草木中出類拔萃者;結尾說人的一生有茶這樣值得終生相伴的清品,何必再像劉伶那樣經常弄得醺醺大醉呢?此詩贊茶云:

  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

  香濃奪蘭露,色軟欺秋菊。

  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

  乳甌十分滿,人世真局促。

  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

  在從多詠茶詩中,形式奇特者要數唐代詩人無稹的《一言至七言詩》,雙稱“寶塔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典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此詩奇巧,雖然在格局上受到“寶塔”的限制,但是,詩人仍然寫出了茶與詩客、僧家以及被他們愛慕的明月夜、早晨飲茶的情趣。

  在眾多詠茶詩中,影響最大的要數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全詩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寫孟諫議派人送茶,因為茶好,天子首先要嘗新,接著便是王公大臣,到山人家覓茶。這里寫天子王公,一方面是贊揚茶,另一方面也是埋下伏筆。第二部分,是詩的主體,先寫閉門自煎,“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煮茶的過程,碧云清風,何等享受。煮出來的茶,白花浮光,何等賞心悅目!接著便連寫喝下七碗茶的不同體會,產生不同境界。正由于盧仝道出了這七種絕炒境界,此詩亦被稱作《七碗茶詩》。盧仝說喝第三碗便浮想聯翩,才思文涌,七碗吃下去,真是飄飄欲仙了。第三部分,許多文章往往省略不引,其實,詩人胸襟正在于此,詩人喝茶,也臨仙境,但是,詩人畢竟扎根民間,心系黎民,筆觸一轉,想到茶農,“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天子嘗新,王公要搶先,世人嗜飲茶,但千萬不能忘記茶農,不能忘記他們所受的巔崖之苦。正由于詩人的仁愛之心,對蒼生的關懷之意,盧仝博得茶之“亞圣”的稱號。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蜇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送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是蘇息否?

  茶詞從宋代開始,詩人們把茶寫入詞中,寫得最多為蘇東坡、黃庭堅,還有謝逸、米芾等。如蘇軾《行香子·茶詞》:“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夸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云龍。斗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我國的茶葉生產,在清代后期,逐漸衰落,20世紀50年代以來,茶葉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因此,在茶葉詩詞創作也出現了新的局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茶文化活動興起,茶葉詩詞創作更呈現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尤其老一輩革命家、文學家、詩人及茶界名人等為人們留下了許多詩韻盎然的新作。

  如朱德的《看西湖茶區》、《廬山云霧茶》,董必武的《游龜山》,陳毅《梅家塢即景》,郭沫若的《初飲高橋銀峰》等,此外趙樸初、吳覺農、莊晚芳、王澤農、陳椽等都寫過茶詩,并以深刻的寓意,清新的筆觸,把我國傳統茶詩詞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唐詩里的茶香

  冬天的夜晚,窗外大雪紛紛揚揚,我坐在溫暖的炭火旁欣賞唐詩,在綠茶的裊裊清香里,我讀出了唐代茶詩的深邃、高雅、清靜。

  這些茶詩就如一杯香茗,清香自唇邊滾落,心腹熨帖,溫軟的茶水經五臟六腑,猶如經歷千年時光,慢慢沉淀,我讀出了唐詩里彌漫的茶香。

  元稹寫過一首詠茶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香嫩的茶色澤金黃;飲茶時聽明月,賞朝霞,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是何等的妙用啊。

  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是古典茶詩的曠世之作。詩中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輕,六碗通神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讀此詩如吮香茶,步步深入,體察到品茗者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的神情,被譽為“七碗茶詩”,千古流芳。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為后人營造出品茶的高雅之境,并巧妙地諷刺帝王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封建權勢,“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這種大膽描寫,在茶詩中可謂絕無僅有。盧仝也因此被人稱為“茶癡”,贏得茶界“亞圣”之譽。

  詩仙李白豪放不羈,他有一首極為出色的詠茶之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人李白見禪師長飲“仙人掌茶”,年逾八十卻“面若桃花”,鶴發童顏,情不自禁對茶唱出了贊歌“茗生此中石,天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杜甫寫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在唐代詠茶詩中不失為珠璣之句。春茶嫩綠明凈,馥郁撲鼻,輕柔和暢,滲入心田,鮮爽甘甜。倏忽間將春天輕擁入懷,裝進心中,感覺如啜甘露,如沐春風。

  唐代詩人中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他游廬山香爐峰,見此地“云水泉石,絕勝第一,愛不能舍”,于是蓋了一座草堂。

  后來更在香爐峰的遺愛寺附近開辟一圃茶園,在《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寫道“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鹿林鶴是交游。云生澗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竹幽;最愛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繞階流。”悠游山林之間,與野鹿林鶴為伴,品飲清涼山泉,真是人生至樂。

  白居易貶江州以來,官途坎坷,心靈困苦,力求精神解脫,并與僧人往來,所謂禪茶一味。在《詠意》里寫道:“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吟詩品茶,與世無爭,忘懷得失,修煉出達觀超脫、樂天知命的境界。唐詩里的茶詩數不勝數,與茶暖心分不開。讀著古韻的唐詩,跟隨古詩人一起品茗,我經歷了唐朝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唐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厚重情懷,可最終一杯茶就盛滿了一個盛世王朝,只在薄薄的紙上記下幾頁而已,輕得用手拈得起。它就像蝴蝶飛進了歷史的深處,

  而此刻茶香伴著茶詩的雅韻,卻讓我讀出了歷史的輝煌與疼痛。

  一冊《全唐詩》里溢出的茶暖香

  冬夜,我坐在炭火旁翻讀唐詩,在一壺老茶的裊裊暖香里,我讀出了唐代茶詩的深邃和清靜。

  茶詩就如一杯香茗,清香自唇邊滾落,心腹熨帖,溫軟的茶水經五臟六腑,猶如經歷千年時光,慢慢沉淀,茶香與詩韻在心里漫開。

  元稹寫過一首詠茶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飲茶時聽明月,賞朝霞,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

  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是古典茶詩的佳作。詩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輕,六碗通神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讀此詩如吮香茶,步步深入,讓人體察到品茗者神清氣爽、飄飄欲仙的滋味。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為后人營造出品茶的高雅之境,并巧妙地諷刺帝王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封建權勢,“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這種大膽描寫,在茶詩中可謂絕無僅有。盧仝也因此被人稱為“茶癡”,贏得茶界“亞圣”之譽。

  詩仙李白豪放不羈,他有一首極出色的詠茶之作——《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人李白見禪師長飲“仙人掌茶”,年逾八十卻“面若桃花”,鶴發童顏,情不自禁對茶唱出了贊歌“茗生此中石,天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杜甫寫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在唐代詠茶詩中不失為珠璣之句。春茶嫩綠明凈,馥郁撲鼻,輕柔和暢,滲入心田,鮮爽甘甜。倏忽間將春天輕擁入懷,裝進心中,感覺如啜甘露,如沐春風。

  唐代詩人中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他游廬山香爐峰,見此地“云水泉石,絕勝第一,愛不能舍”,于是蓋了一座草堂。

  后來更在香爐峰的遺愛寺附近開辟一圃茶園,在《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寫道“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鹿林鶴是交游。云生澗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竹幽;最愛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繞階流。”悠游山林之間,與野鹿林鶴為伴,品飲清涼山泉,真是人生至樂。

  白居易貶江州以來,官途坎坷,心靈困苦,力求精神解脫,并與僧人往來,所謂禪茶一味。在《詠意》里寫道:“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無一系,浩浩如虛舟。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吟詩品茶,與世無爭,修煉出達觀超脫、樂天知命的境界。唐詩里的茶詩數不勝數,與茶暖心分不開。讀著古韻的唐詩,跟隨古詩人一起品茗,你似乎經歷了唐朝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唐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厚重情懷。最終,一杯茶就盛滿了一個王朝,只在薄薄的紙上記下幾頁,輕得用手就拈得起來,就像蝴蝶飛進了歷史的深處。

  此刻,茶香伴著茶詩的雅韻,我讀出了歷史的輝煌與疼痛。

  林清玄:七碗茶詩的啟示

  在杭州西湖畔的翁隆盛茶館喝茶,這家茶館聽說是明朝時代就有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幾位一起喝茶的朋友問我:從古到今有這么多的茶詩,你覺得哪一首最好?

  這真是問倒我了,“從古到今”是一個多么長的觀念,茶詩可考的就有幾千首,更別說那些不可考的了,若要選出好的茶詩,編成一冊《茶詩三百首》也絕無問題。

  但是,哪一首茶詩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又把茶寫得極好的,我倒是可以推薦盧仝的《七碗茶》詩。

  盧仝的《七碗茶》詩原題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五丈睡正濃,軍將扣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問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變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首詩是盧仝寫到在午睡的時候,突然收到孟諫議的贈茶,自己立刻關起門來煎茶吃,連吃了七碗茶,隨即達到了飲茶的極高境界,自己仿佛做了神仙,但做了神仙的心情卻是想到有百萬億的百姓在受苦,不知道他們是否也能得到蘇息呢?

  特別是他寫到喝七碗茶的感受,使我們覺得痛快淋漓,以致于后代喜歡喝茶的人,常把盧仝的這首茶詩當成喝茶的一個準則了。我們如果把它詮釋一次,也就知道飲茶的奇效了。

  一碗喉吻潤——茶可以滋潤身心,產生喉韻。

  二碗破孤悶——茶可以破除煩悶的心情。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可以刺激靈感,使思想清明。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茶可以抒發情緒,創造人的正向品質。

  五碗肌骨請——茶可以使人超越俗事,連肌骨都為之清朗。

  六碗通仙靈——茶可以使人通往神明的境界。

  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第七碗不能再喝了,因為會使人生起如夢似幻的境界,仿佛不在人間。

  盧仝在歷史上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人,卻因為他寫了這首茶詩,使后人在談茶史的時候,不能不提到他,因為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把茶提到那么高的境界——專心地喝茶即可以羽化登仙,名利權位又有何可戀?又有何可求?

  盧仝自幼家貧,但寫得一手好詩。他不顧仕進,因此隱居在少室山,自號“玉川子”,讀書、寫詩、喝茶度日,曾寫詩譏諷宦官專權,得罪了元和逆黨,“甘露之變”時因留宿于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

  從盧仝的簡歷看來,他是與世無擾、與人無爭的隱士,也唯有這樣隱于山林之間的人,才能對每一碗茶都能細細品味,而每一碗茶都有深刻的感受吧!在飄飄欲仙的當刻,又能深切體會采茶制茶的農民生活艱辛,更使這首茶詩在優美的詩境后還有深深的感情。

  盧仝光是靠這一首詩就可以傳世了!

  大詩人蘇軾在茶中一再以這首詩用典,例如《汲江煎茶》:“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例如《試院煎茶》:“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及睡足日高時。”

  例如《馬子約送茶,作六言謝之》:“珍重繡衣直指,遠煩白絹斜封。驚破盧仝幽夢,北窗看起云龍。”

  例如《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示病維摩原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例如《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面首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例如《游惠已》:“吾生眠食耳,一飽萬想滅。頗笑玉川子,饑弄三百月。”

  我讀蘇東坡的詩,很少讀到他一再用典的詩,盧仝是例外,可見他對盧仝的這首詩是如何傾倒了。不只是蘇東坡,歷代可以說有無數的詩人拜倒在盧仝的茶詩下,我們試舉舉個例子:

  北宋詩人文同的《謝人寄蒙頂茶》:“落落真賢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潤,莫厭寄來頻。”

  宋朝詩人孫覿的《飲修仁茶》:“昏昏嗜睡翁,喚起風灑面。亦有不平心,盡從毛孔散。”

  宋朝詩人陸游的《晝臥聞碾茶》:“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膚。玉川七碗何須爾,銅碾聲中睡已無。”

  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宋朝詩人梅堯臣的《嘗茶和公儀》:“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吹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

  元朝詩人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盧仝七碗詩難得,念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與繞煙霞。”

  明朝潘允哲的《謝人惠茶》:“漫道玉川陽羨蕊,還如鴻漸建溪芽。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

  信手拈來,就可以看出盧仝的一首茶詩幾乎貫穿古今,歷來喜歡喝茶的詩人沒有傾慕的。

  記得在翁隆盛茶館,我對氣質不凡的茶館主人說,可以把盧仝的詩書寫于壁間,讓到茶館品茗的佳客至少喝七碗才走,因為如果不能一飲七碗,如何能知道“乘清風歸去”的滋味呢?

  我在杭州的時候,正好是清明時節,明前茶成為嗜茶人在茶市里追逐的目標,茶館主人以明前龍井為我連續泡了三盞,又沖了一碗野生的苦丁茶,最后又以明前的開化龍頂泡了三盞,七盞過后,眺望西湖,頗有飄飄欲飛之感。想起盧仝,他的時代,以及他喝陽羨茶的情景,才知道,連喝七碗好茶,果然能醉人呀!

  如果你是開水,我是茶葉

  如果我是開水,

  你是茶葉,

  那么你的香郁,

  必須倚賴我的無味。

  讓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開,舒散,

  讓我的浸潤舒展你的容顏。

  我必須熱,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我們必須隱藏,

  在水里相覷,相纏,

  一盞茶功夫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

  無論你怎樣浮沉把持不定,

  你終將緩緩的(噢,輕輕的),

  落下,攢聚在我最深處。

  那時候你最苦的一滴淚,

  將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蘇東坡與茶

  宋代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大文學家,也是諳熟茶事的高手。他一生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并為人們留下了不少雋永的詠茶詩聯、趣聞軼事:

  東坡與茶壺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蘇東坡酷愛紫砂壺,他在謫居宜興時,吟詩揮毫,伴隨他的常常是一把提梁式紫砂茶壺,他曾寫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名句。因他愛壺如子,撫摸不已,后來此種壺被人們名之為“東坡壺”,一直沿襲至今。

  東坡與茶謎

  蘇東坡被貶到古城黃州任團練副使時,一日他郊游到安國寺,時值炎夏酷暑,口渴難熬,想進寺內討碗茶喝。于是,他頭戴草帽,踱進寺院,坐在木門檻上,閉口不語。此時,寺內一小和尚將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停下撣灰塵,轉身遞上一碗茶。東坡驚喜不已,忙問小和尚是怎樣破了此謎?小和尚便一一點破:“你頭戴草帽,便是‘艸';坐在木門檻上,即為‘木'。‘艸'、‘人'、‘木'相迭,豈不是明擺著‘茶'字嗎?”東坡出謎討茶至今仍在不少茶區廣為流傳。

  東坡與茶水

  古今的品茗大家,都很講究用水,而蘇東坡也不例外。無錫惠山的二泉水“質輕”而“味甘”,能溢諸茗色香味形之美,蘇東坡對其愛不釋手,多次來到惠山,用二泉水烹茶品飲,寫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一泉”的詩句。東坡離開無錫后,還在《寄無錫令焦千之求惠山泉》詩中,表明要焦氏寄二泉水給他,足見其對泡茶水質之講究。

【詠茶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詠馬詩詞賞析05-07

丘浚《詠菊》詩詞賞析05-05

古詩詞賞析:詠菊05-05

《朝天子·詠喇叭》詩詞翻譯及賞析04-08

關于萬俟詠的詩詞賞析05-04

紅樓夢詠菊詩詞賞析04-30

在獄詠蟬詩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07-05

昭君怨·詠荷上雨詩詞賞析05-09

《詠聲·萬物自生聽》詩詞賞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