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故鄉的詩句大全
詩句通常按照詩文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多少。中國最早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于《詩經》。后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于唐詩。下面是思念故鄉詩句大全,請參考!
思念故鄉詩句
1、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2、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4、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6、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園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7、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8、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
9、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10、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1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12、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14、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5、故鄉何處是,忘除非醉。
16、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1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8、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19、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20、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21、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22、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2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4、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25、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6、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古詩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于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
這里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兩詩“異”,所以出這樣問題。而杜甫《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詩體是四言“詩經體”,接著出現以屈原《離騷》為代表“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后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后來五、七言詩提供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中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專門負責搜集各種詩歌、民歌機構“樂府”,它所搜集最有影響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征》等,即是“正宗”“漢樂府”。漢樂府民歌內容體式影響當時及后世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樂府民歌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文人以模擬為創作“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題目,寫新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從軍行》、李賀《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這些詩歌特點是雖沿用漢樂府題目,但寫內容是新,不過與原題有一定聯系,如“從軍行”與軍隊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敘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鑒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文人色彩,提高藝術品位。“古題樂府”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七言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是三國時曹丕《燕歌行》,至南朝齊梁時鮑照始大力為之,寫出《擬行路難》(18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云流水,一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于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體”。
另一種則主要是借鑒“漢樂府”敘事為主、反映現實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關注。它并不再借用“漢樂府”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現實,寫許多這樣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痛苦等。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后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挽救當時國家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并冠之于“新樂府”稱號,發起“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不少“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觀刈麥》(九上)、《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敘事性強、平易通俗“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說:“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并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也。”(《清詩話續編》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新樂府詩特點。
文人學習“漢樂府”還有另一類情況,主要是將樂府詩平易通俗特色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與以往五言古體詩質樸古奧不同特色,代表作是李白《古風》(58首)組詩。 “古風”從形式外表上看,與五言古體詩沒有什么區別,但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卻有區別。清代趙執信《聲調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體詩之間區別時說:“音情迥別,于此悟入,思過半矣。”(《清詩話》13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就是內容感情風韻方面區別。《甌北詩話》中更進一步指出:“蓋古樂府本多托閨情女思,青蓮深于樂府,故亦多征夫怨婦惜別傷離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蘊藉吞吐,言短意長,直接國風之遺。少陵已無此風味矣。”(《清詩話續編》1142頁,1983)由此可見,雖同受“漢樂府”影響,杜甫“新樂府”與李白“古風”是有區別。在唐人詩集中,直接標以“古風”題目很少。“古風”、“五言古體”、“新樂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也沒有“格律較寬”問題。七言歌行體發展到唐時,也出現兩種情況。因為唐時出現“格律詩”(也叫“近體詩”,以區別以前不講格律“古體詩”),所以,一種是有意把格律詩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中,一種是有意避開格律詩句法、手法。習慣上,人們把前一類叫做“七言歌行體”,后一類叫做“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
初唐一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梁詩歌華麗鋪陳基礎上,嘗試將七言格律詩句式和對仗等手法引入歌行體中,于是出現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詩篇,形成篇幅雄壯、氣勢宏肆,散句中雜以格律、對仗等句式,以反映廣闊社會現實內容見長,讀來抑揚頓挫,跌宕多變,為人稱道,人稱“初唐體”,遂使七言歌行體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適、岑參等用此體式寫大量邊塞詩,如高《燕歌行》及岑《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下)、《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九下)等,這些詩充分發揮“初唐體”特色,內容豐富壯闊,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壯奇麗,手法技巧多樣,語言駢散結合、優美多姿,讀來令人意氣昂揚。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這種體式中融進敘事成分,寫出名篇《長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體又出現新發展。直至清代初期,吳偉業(號梅村)用這種詩體寫出《圓圓曲》《永和宮詞》《蕭史青門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等名篇,以詩詠史,形式上更講究技巧,辭藻富艷,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態藝術風貌,優美動人,膾炙人口,更將七言歌行體提高到一個新高度,人稱“梅村體”。到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還用這種體式寫出《頤和園詞》等詩。
【思念故鄉的詩句】相關文章:
思念故鄉詩句04-13
思念故鄉的詩句12-09
秋風思念故鄉的詩句05-01
思念故鄉時的經典詩句04-24
抒寫思念故鄉的經典詩句04-24
關于思念故鄉的詩句-對故鄉思戀的詩句04-02
描寫思念故鄉的古詩句04-13
思念故鄉和親人的詩句05-01
王灣思念故鄉的詩句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