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描寫關于四季的古詩詞賞析
四季變化,各有各得美好,詩人也總為之動情,那么有哪些比較優秀的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供大家參閱!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一)
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于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賞析分歧
關于《江南春》絕句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了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二)
夏夜追涼
宋代: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鑒賞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詩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竹深樹密”,見其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不是風”,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征。”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范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系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么風矣,豈知其不是哉。”然而,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三)
秋興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賞析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后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總起,統帥后面七篇。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后過渡之樞紐,后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聲身居巫峽而心系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容和線索。
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郁。
全詩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郁頓挫,悲壯凄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最典型地表現了杜律的特有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章對秋而傷羈旅,是全詩的序曲,總寫巫山巫峽的秋聲秋色。用陰沉蕭瑟、動蕩不安的景物環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郁、傷國傷時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長安”的主題。
起筆開門見山敘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巫山巫峽”,詩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傷”、“蕭森”給意境籠罩著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定下全詩感情基調。
接著用對偶句展開“氣蕭森”的悲壯景象。“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風云在天而接地陰,可見整個天地之間風云波浪,極言陰晦蕭森之狀。萬里長江滾滾而來,波濤洶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實景;“塞上風云”既寫景物也寓時事。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云,虛實兼之。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蕩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郁勃不平之氣。把峽谷深秋、個人身世、國家淪喪囊括其中,波瀾壯闊,哀感深沉。
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與上二句交叉承接,“叢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間”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對叢菊,故云“兩開”,“叢菊兩開他日淚”,表明去年對叢菊掉淚,今年又對叢菊掉淚;兩開而字,實乃雙關,既指菊開兩度,又指淚流兩回,見叢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見羈留夔州心情的凄傷。“故園心”,實即思念長安之心。“系”字亦雙關詞語: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長安,系于故園。從云安到夔州苦苦掙扎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牽掛著故園。詩人《客社》一詩亦云:“南菊再逢人病臥”,《九日》又云:“系舟身萬里”,均可參讀。此處寫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園,為下七首張目。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敘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砧杵聲是婦女制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砧即搗衣之石。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面接著寫夔州孤城,一氣蟬聯。錢注杜詩稱:“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四)
南鄉子·冬夜
宋代:黃升
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只有霜華伴月明。
應是夜寒凝。惱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起看清冰滿玉瓶。
鑒賞
黃升是一位著名的詞選家,其詞如“晴空冰柱”,今讀此詞,頗有此感。
上片寫夜寒苦吟之景狀。詞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棄科舉,遯跡林泉,吟詠自適,填詞是他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首詞看,即使夜闌人靜之時,他還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萬籟寂無聲,衾鐵稜稜近五更。”夜,是靜極了,一點動靜也沒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體會。“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難以貼體。至“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二句,詞人則把注意力從被窩移向室內:爐中沉香已盡,殘燈如豆,昏暗異常,凄清異常。至“只有霜華伴月明”,詞人又把注意力轉向室外,描寫了明月高懸、霜華遍地的景象。五句三個層次,娓娓寫來,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穩”者,吟詩尚未覓得韻律妥貼、詞意工穩之句也,三字寫出詞人此時之所為,可稱上片之詞眼。由于“吟未穩”,故覺深夜寂靜被子寒冷,香斷燈昏;又由于“吟未穩”,才覺霜華伴月,碧空無邊。而“凄清”二字,則烘托了本文的整個氛圍,不貫穿整文,隨處可以感到。由此可見,詞的結構是井然有序、渾然一體的。
下片詞人從自己的“吟未穩”聯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長夜無眠,詞人居然不說自己感到煩惱,卻為梅花設身處地著想,說它該是煩惱得睡不成了。此語奇警,設想絕妙。接下去二句說:“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此句點明不僅他在想著梅花,梅花也憐念起他來了。他們竟成為一對知心好友!
這種構思,確實是奇特異常;這種格調和意境,確實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畫了一個山中隱士清高飄逸的風采。它的妙處尤其表現在將梅花擬人化。
結句“起看清冰滿玉瓶”,跟以上兩句不可分割,互為聯系,詞中句斷乃為韻律所限。因為詞人關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顧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結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結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詞中未提及,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蘊意深遠,饒有余味。如果詞人在詞中將梅花說盡了,說梅花凍得不成樣子,或說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風中,那就一覽無余,毫無詩意了。由此可見詞人手法之高明。
從整個詞來說,晶瑩快潔,恰似玉樹臨風;托意高遠,說它的風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么?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五)
春興
唐代: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鄉 一作:香)
賞析
此詩的開頭兩句,從春天的景物寫起。“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這是一個細雨初晴的春日。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枝頭的殘花已經在雨中落盡,露出了在樹上啼鳴的流鶯。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圖畫。兩句中雨晴與柳暗、花盡與鶯見之間又存在著因果聯系。
“柳色雨中深”,細雨的灑洗,使柳色變得深暗了;“鶯語花底滑”,落盡殘花,方露出流鶯的身姿,從中透露出一種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將消逝的意象。異鄉的春天已經在柳暗花殘中悄然逝去,故鄉的春色此時想必也凋零闌珊了吧。那漂蕩流轉的流鶯,更容易觸動羈泊異鄉的情懷。觸景生情,悠悠鄉思便不可抑止地產生了。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這是兩個出語平易自然,而想象卻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詩句。上句寫春風吹夢,下句寫夢逐春風,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現力。它使人聯想到,那和煦的春風,像是給入眠的思鄉者不斷吹送故鄉春天的信息,這才釀就了一夜的思鄉之夢。而這一夜的思鄉之夢,又隨著春風的蹤跡,飄飄蕩蕩,越過千里關山,來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在詩人筆下,春風變得特別多情,它仿佛理解詩人的鄉思,特意來殷勤吹送鄉夢,為鄉夢作伴引路;而無形的鄉夢,也似乎變成了有形的縷縷絲絮,抽象的主觀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難發現,在整首詩中,“春”扮演了一個貫串始終的角色。它觸發鄉思,引動鄉夢,吹送歸夢,無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風的熏染,這本來不免帶有傷感悵惘情調的鄉思鄉夢,也似乎滲透了春的溫馨明麗色彩,而略無沉重悲傷之感了。詩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將強烈的鄉思形象化、具體化了。在詩人的意念中,這種隨春風而生、逐春風而歸的夢,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鄉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詩人對美好夢境的'欣喜愉悅。
唐代詩人寫過許多出色的思鄉之作。悠悠鄉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觸發;又往往進一步發展成為悠悠歸夢。武元衡這首《春興》,就是春景、鄉思、歸夢三位一體的佳作。這首詩所寫的情事本極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觸動了鄉思,在一夜春風的吹拂下,做了一個還鄉之夢。而詩人卻在這平常的生活中提煉出一首美好的詩來,在這里,藝術的想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六)
幽居初夏
宋代: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鑒賞
這詩是陸游晚年后居山陰時所作。八句詩前六寫景,后二結情;全詩緊緊圍繞“幽居初夏”四字展開,四字中又著重寫一個“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總冒全篇,勾勒環境,筆力開張,一起便在山關水色中透著一個“幽”字。次句寫到居室周圍,筆意微闔。鄉間小路橫斜,周圍綠蔭環繞,有屋于此,確不失為幽居;槐樹成蔭,又確乎是“繞屋樹扶疏”的初夏景象。這一句暗筆點題。頷聯緊承首聯展開鋪寫。水滿、草深、鷺下、蛙鳴,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觀”字,明寫所見;下句卻用“蛙鳴”暗寫所聞。明、暗、見、聞,參差變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視野開闊,是從橫的方面來寫。白鷺不時自藍天緩緩下翔,落到湖邊覓食,人的視線隨鷺飛兒從上至下,視野深遠,是從縱的方面來寫。而白鷺悠然,安詳不驚,又襯出了環境的清幽,使這幅縱橫開闊的畫面充滿了寧靜的氣氛,下一“觀”字,更顯得詩人靜觀自得,心境閑適。景之清幽,物之安詳,人之閑適,三者交融,構成了恬靜深遠的意境。從下句看,綠草叢中,蛙鳴處處,一片熱鬧喧騰,表面上似與上句清幽景色相對立,其實是以有聲襯無聲,還是渲染幽靜的側筆。而且,這蛙鳴聲中,透出一派生機,又暗暗過渡到頸聯“籜龍”、“木筆”,著意表現,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細針密線,又不露痕跡。“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籜龍”已經過去“頭番筍”,則林中定然留有許多還沒有完全張開的嫩竹;“木筆”才開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詩人展示給讀者的是靜止的竹和花,喚起讀者想象的卻是時時在生長變化的之中的動態的景物。
從章法看,這前六句純然寫景,而承轉開闔,井然有序。頷聯“水滿”“草深”是水濱景色,承前寫“湖”;頸聯“頭番筍”、“第一花”,則是山地風光,承前寫“山”。首句概言“湖山勝處”,兩聯分承敷衍,章法十分嚴謹。但頷聯寫湖,是遠處寬處景色;頸聯寫庭院周圍,是近處緊處的風光。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律詩中二聯必分寬緊遠近”,這就在嚴謹中又有變化。
詩的前六句極寫幽靜的景色之美,顯示詩人怡然自得之樂,讀詩至此,真令人以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終老是鄉了。但結聯陡然一轉,長嘆聲中,大書一個“老”字,頓興“萬物得時,吾生行休”之嘆,古井中漾起微瀾,結出詩情蕩漾。原來,盡管萬物欣然,此翁卻心情衰減,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則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舊交竟零落殆盡,無人共品茗談心,享湖山之樂,于是,一種寂寞之感,襲上心頭。四顧惘然,無人可訴說。志士空老,報國無成,言念至此,只能悵悵。所以說這首詩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陸游這組詩一共四首七律,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四首詩都著意寫幽居初夏景色,充滿了恬靜的氣氛,但心情都顯得不平靜。第二首有句云“閑思舊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見舊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暫時忘卻。第三首頸聯說:“只言末俗人情惡,未廢先生日晏眠”,說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險惡不堪回。第四首結聯說:“移得太行終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則是嗟嘆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實是自慨平生。陸游晚年村居詩作,周必大評為“疏淡”,劉熙載稱為“淺中有深,平中有奇”。這類詩的淵源所自,歷來論者無不指為“學陶”、“學白”。從他大量的寫農村風光的詩來看,特別是從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淵明的.恬靜,白居易的明淺,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總是熱的,詩情總是不平靜的。即使所寫景物十分幽靜,總不免一語當起微瀾,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觸著”。梁清遠《雕丘雜錄》說:“陸放翁詩,山居景況,一一寫盡,可為村史。但時有抑郁不平之氣。”這是陸游一生憂國憂民,熱愛生活,積極用世,堅韌執著的個性的閃現,也正是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看過“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的人還看了:
1.經典古詩句賞析大全
2.高中古詩詞鑒賞例
3.小升初古詩詞鑒賞
4.高中古詩詞鑒賞課本
5.春天的唯美詩句大全
6.五首關于七夕的詩詞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描寫山的古詩詞及賞析05-01
描寫春天的古詩詞賞析05-04
描寫蝶的古詩詞賞析05-04
描寫自然的古詩詞賞析05-04
描寫廬山的古詩詞及賞析05-04
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和賞析05-04
描寫秋天古詩詞和名句賞析05-09
經典古詩詞賞析05-07
古詩詞賞析: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