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夕的古詩的鑒賞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那么有哪些比較好的七夕古詩及鑒賞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七夕古詩的意思,供大家參閱!
七夕古詩(一)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譯文
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
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
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
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賞析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一寫天上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一寫人間孤男,夜半悵然懷愁。銀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稱“別浦”。今夜別浦云水迷茫,星漢閃爍,牛女在鵲橋上還能依相偎珍惜這美好的一瞬,互訴別后一年來的相思深情。雖然匆匆一面,仍不免執手相看淚眼而黯然離去,但他們畢竟是喜得重逢,歡情如舊,悲中有樂。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會無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濃時;而詩人則只能悵臥羅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頭的愁云越壓越重,何況今后能否再見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秋來》)。相比之下,自己的苦況遠遠超過了牛女。首聯透過對比,賓主分明地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層的刻劃,可謂出手不凡。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一夜容易,但在離人的心里卻又是那般漫長。新月終于悄悄地掛在天邊,喜鵲搭橋的時限也已到來。鵲群無可奈何地辭別了銀月照映下的.人間穿線乞巧的少女,鼓翅飛離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歲月之中。天色漸明,拂曉的輕寒,秋花映入詩人的曝衣樓。七夕曝衣,是當時的習俗。“花入曝衣樓”這一凄清的情景,定會勾起詩人對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緬懷,曝衣樓或許就是他們定情的場所。本來,詩人長夜不寐,一縷情思時時縈繞著那遠去的戀人;如今七夕剛過,只有秋花輝映于曝衣樓上,當年伊人的倩影卻已渺如黃鶴,杳不可見。這一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詩人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間望玉鉤。”天已經大亮了,詩人還癡癡地凝望著碧空的半彎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鏡,眼下卻只剩下半輪,真成了破鏡。牛郎織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間的破鏡卻難能重圓。望著望著,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鉤把兩顆破碎的心鉤連到一起,有情人總該重歸于好。頸聯又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給這一幕愛情悲劇渲染上幾絲美麗的光彩,雖然這畢竟屬于幻想。
“錢塘蘇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終于破滅了,詩人又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中。他日思夜想的戀人,可能是像南齊錢塘蘇小小那樣的名妓。年前一別,刻骨銘心,不覺又到了秋風瑟瑟的季節。別時容易見時難,詩人的遭際竟然比牛女還要不幸。面對茫茫的前景,一陣陣難以言說的隱痛又襲上詩人心頭。這一貌似平談的結尾,蘊蓄著無限纏綿的情思,表現出悵恨不盡的意味。
全詩以構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細以及語言的工整穩貼見勝,與李賀歌詩常見的驚才絕艷、秾麗詭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詞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語,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別是章法構思之妙實足令人折服,全詩從夜半寫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會映襯自身的孤處,天上人間,融處生哀,充分顯示出作者過人的功力。黎簡《李長吉集評》說:“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會,然亦有井然者,須細心尋繹始見。”此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七夕古詩(二)
七夕
宋代: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譯文
如果織女不是見到牛郎她會怎么樣?我愿意與織女共同弄梭織布。
期盼年年歲歲這樣度過,其實在人間這樣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過是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罷了。
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繡云霞。這里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繡、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里并非是在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一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牽奪,互相傾軋,以及繁復、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勾心斗角。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于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一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斗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樸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練,富有趣味。
七夕古詩(三)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后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賞析
這首詞詠調名本意,是為送別友人陳令舉而作。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別有一番新味。
此詞上片,也緊切七夕下筆,但用的卻是王子喬飄然仙去的故事。據劉向《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見柏良,對他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顛。”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蘇軾此詞上片,借這則神話故事,稱頌一種超塵拔俗、不為柔情羈縻的飄逸曠放襟懷,以開解友人的離思別苦。發端三句,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縹緲云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一揚一抑,獨出機杼,頓成翻案之筆。緱山,在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王子喬,因為他在緱山仙去,故云。“鳳簫”兩句,承“不學”句而來,牛女渡河,兩情繾綣,勢難割舍;仙子吹簫月下,舉手告別家人,飄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歸仙,趨向相反,故贊以“不學癡牛呆女”。
下片寫自己與友人的聚合與分離,仿佛前緣已定,事有必然。據東坡《記游松江》(《東坡志林》卷一)說:“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蘇軾于熙寧七年九月從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與同時奉召還汴京的杭州知州楊元素同舟至湖州訪李公擇,陳令舉、張子野同行,并與劉孝叔會于湖州府園之碧瀾堂,稱為“六客之會”,席上張子野作《定風波令》,即“六客詞”,會后同泛舟游吳松江,至吳江垂虹亭暢飲高歌,“坐客歡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徑直敘寫這段經歷,仍借與天河牛女有關的故事來進行比況。張華《博物志》載一則故事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一人懷探險奇志,便多帶干糧,乘槎浮去。經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織布女和牽牛人,便問牽牛人,此是何處。牽牛人告訴他回去后問蜀人嚴君平便知。后來乘槎人還,問嚴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時。詞人借用這則優美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語雙關: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們所乘的客船。“尚帶天風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說。煞拍兩句筆墨落到贈別。“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飄然何處”,“風雨”承上“天風海雨”,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感慨無限。
這首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借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上以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七夕古詩(四)
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云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牛郎和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余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蕩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于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人間的七夕著筆,寫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人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人巧妙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大興夸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寫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托了詞人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間。天上愁濃”的聯想,把自己的心境與牛郎織女的離愁緊緊地編織在一起,成為所托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寫牛郎織女的故事:“云階月地,關鎖千重。”描寫牛郎,織女遠隔云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寫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人間寫到天上,于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人的感情脈搏。最后,在下片詞人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織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寫了人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寫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與首句人間七夕之景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詞人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的看,這首詞的藝術構思十分巧妙。開頭是寂靜的人間七夕,結尾是風云變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繪牛郎織女的離愁,襯出詞人自身的綿綿別恨。描繪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體驗為天帝所責,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織女的境遇。這首詞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間。開頭,從靜夜蛩鳴、梧桐葉落,想到自己身處在離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聯想到將要相會的天上的牛郎織女的艱難處境。她為牛郎織女感嘆,感嘆他們為濃重的離愁所苦,縱浮槎來去,也不能相逢;她為牛郎織女憂慮,憂慮他們經年才見,見后又別,別恨難窮。最后,又遙望太空,寄情于風云變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從中作梗,盼望牛郎織女不再有波折,順利實現一年一度的會晤。從而,使真、善、美得到統一。這首詞是詠七夕詩詞中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七夕的古詩的鑒賞】相關文章:
七夕的古詩詩意及其鑒賞05-11
關于七夕的經典古詩鑒賞05-11
關于經典的七夕古詩和詩意鑒賞05-11
關于七夕的古詩詞鑒賞05-11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小學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語文經典古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