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常見的詩詞與鑒賞
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語文的必考題型,高中生在平時的復習中更應該多做一點詩詞的鑒賞。那么有哪些比較好的高中語文詩詞鑒賞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詩詞鑒賞,供大家參閱!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一)
《終南山》
作者: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賞析:
全詩描繪了終南山的巍峨壯麗、白云青靄的萬千氣象,“隔水問樵夫”特別具有動感,乃點睛之筆。
終南山接近京城長安,崇山峻嶺相連一直到海邊。四邊觀望,白云繚繞,聚合不散;遠處青青的煙云,接近后又看不見了。地域的分野在主峰成為分界,向陽背陰的山峰山谷陰晴各不相同。想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投宿,隔著流水詢問砍柴的樵夫。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于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夸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于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二)
《登快閣》
作者: 黃庭堅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賞析: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分寧(近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創江西詩派。
宋神宗元豐五年,黃庭堅當時在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知縣任上,公事之余,詩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廣遠,景物清華得名”的快閣上覽勝。這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寫登臨快閣時通過倚閣觀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圖畫,抒發的是為官在外的一種無可奈何、孤寂無聊的思鄉之情,詠嘆的是世無知己之感慨。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意思是終于解脫了“案牘之勞形”,快到外面快閣上輕松一下吧!詩人開門見山就流露了此時已厭倦了為官之事。“了卻”,足見期如釋重負之心,終于從案牘中得以短暫的休憩,有機會,有閑暇登上快閣“倚晚晴”,心情是多么的愉悅。至此,“癡兒”似是對自己以往的漫漫人生癡心不改有所感悟,覺得為官太累了,應該放松一下沉重孤寂的心情。不僅如此,“倚晚晴”三字,還為下句的描寫,作了渲染、鋪墊和引領,“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寫的是詩人“倚晚晴”所見。遠望起伏連綿的秋山,樹葉已落盡了,浩瀚的天空此時也顯得更加空曠遼遠,澄凈如玉的江水在快閣亭下淙淙流向遠方,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這是詩人寬廣、清澈胸懷的真實寫照。讀這樣的詩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傷與“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豁然境界。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二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謝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之故事書己之情。詩人的意思是說,知音不在,我又與誰弄琴?只好小酌美酒,聊以解憂了。這是寫詩人“倚晚晴”所感,感身邊無朋友,無知己;感自己有志向,有抱負不能得以實現。另外,一個“聊”字,一個“橫”字,又流露了詩人無以言表的孤獨、寂寞和無奈。
結句“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以白鷗盟”寫的是詩人的聯想與想象,也是詩人想要的歸宿,意思是說自己希望能坐上歸船,伴著悠揚的笛聲,回到那遙遠的故鄉,和那里的白鷗結盟,過上逍遙自得的'生活。從全詩的結構看,這一聯既照映了開頭,也是登閣“倚晚晴”所見所感的順理成章的結果。詩作從首聯“癡兒了卻官家事”說起,就流露了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欣賞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在頷聯漸入佳境,詩人陶醉在千山落木,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與起首處同“公家事”之“了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頸聯處詩人以巧妙地使用典故預示自己在良辰美景中,內心的孤獨、寂寞與憂煩,然而,解脫的出路何在呢?自然引出結句的聯想和想象:只有乘上歸舟,吹著“長笛”,回到遙遠的故鄉,過上白鷗一樣逍遙自得的生活。
詩作遣詞凝練,意韻雋永,節奏如行云流水,特別是“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歷來被譽為千古傳頌之佳句。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三)
《夢游天姥吟留別》
作者: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
李白在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準備由東魯(今山東省南部)南游越中時,寫了這首向朋友們表白自己心情的詩。全詩既寫夢境,也寫現實,構思縝密,極富想象,將神話傳說和實境奇幻地交織在一起。這是詩人迭遭失意后對神仙世界的向往,覺得只有夢境才更值得流連;然而夢總是要醒的,一旦接觸到現實,只能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呼喊。全詩興到筆隨,酣暢淋漓地傾瀉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縛,只有李白這樣的偉大詩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氣勢。這首詩又題作《別東魯諸公》。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并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于超脫現實,更便于發揮他的想象和夸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向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臺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夸說它“勢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還更挺拔。有名的天臺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于云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云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現。“云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于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么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游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于現實。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于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后,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后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于東晉的陶淵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并無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荊門》。②據《南史·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止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后齒。”
(喬象鐘)
天姥山,在浙江嵊縣新昌縣內,傳說登山的`人曾經聽到仙人天姥的歌聲,因此得名 。《夢游天姥吟留別》,或稱《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亦稱《別東魯諸公》。天寶元年(742)秋天,李白被唐玄宗召入京都長安 ,待詔翰林,實際上除了應制作詩、“多陪侍從之游”外,別無他事可作,更無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對這種無聊的御用文人生活,李白日漸厭倦,同時,因為詩人蔑視權貴,不斷遭受排擠與誹謗。面對腐敗的朝廷,李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但報國無望,而且有禍患將至。在自知難為朝廷親近所容的情況下,詩人就于天寶三年三月上書奏請還鄉。玄宗以其“非廊廟器 ”,乃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后,李白回到第二故鄉東魯,心中悲憤難平。次年(745),他決定南游,臨行時,賦詩《夢游天姥吟留別》留贈東魯友人。這是一首紀夢詩,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詩。李白堪稱我國古代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這首詩中,以浪漫的筆調抒寫了夢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麗,亦真亦幻,光怪陸離,變化莫測,充滿了熱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氣魄,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也表達了詩人憤世嫉俗、不滿黑暗現實、蔑視封建權貴的反抗精神,抒發了詩人渴望自由、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心情。
全詩共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從“海客談瀛洲”到“對此欲倒東南傾”,寫傳說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氣勢和自己對它的向往之心。這是引起夢游的動因。大意是說,海外來客談論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實在令人神往,只是難以追尋。而浙江人所談的天姥山那時明時暗、撲朔迷離的云霞卻是可能看見的。天姥山高聳入云,橫貫天際,氣勢簡直超出了五岳而蓋壓赤城山。與天姥山毗鄰的天臺山高達四萬八千丈,但與天姥山的雄奇壯觀相比,它也顯得矮小卑微,象要傾倒在天姥山的東南腳一樣。“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二句,這是詩人慣用的一種反襯手法——瀛洲“信難求 ”,而天姥山卻如此奇偉壯觀、真實可睹 ,“云霓明滅”中也頗有仙山風姿,因此漫游天姥山,就更成為詩人夢寐以求的事了。實際上天姥山雖是越東的靈秀之地,其高大雄偉的程度卻遠遜于五岳,就是和天臺山相比,很難相提并論。然而在李白的筆下,它卻偉岸蓋于群峰,這是詩人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詩人的真正意圖,并不在于再現一個真實的天姥山,而是發揮想象表現夢幻的美好和現實的差距。
第二層次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為夢游天姥的全過程,是全詩情節內容的主體。可分三層。第一層(“ 我欲因之夢吳越”八句)寫進入夢境和夢游的路線。經鏡湖,到剡溪,沿著謝靈運登山的足跡,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淥水蕩漾”則更顯出大自然的美好。第二層(“半壁見海日”之句)寫山中所見所聞。先寫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從大海中噴薄而出的一輪朝陽,耳畔又響起天雞那美妙動聽的啼鳴。接著寫山的深且遠:山路是千巖萬轉崎嶇險峻的,而爛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連忘返,倚石稍憩,不覺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龍的鳴叫,象驚雷一樣在巖泉山谷間隆隆作響 ,使密林為之戰栗,峰巒為之驚悚。第三層(“云青青兮欲雨 ”十二句)進入游仙境界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是寫詩人夢入仙境時的氣氛 :云霧迷濛,水煙繚繞,電閃雷鳴,山巒欲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洞天,是道家對神仙的居所的稱呼,此句意為神仙居所的石門轟然一聲裂開 ,“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廣闊無邊,太陽和明月照耀著神仙居住的鑲金鏤銀的樓臺,云神穿著霓虹作的衣服乘著馬紛紛從天而降 ,此時,“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虎為云神鼓瑟 ,鳳凰為云神駕車,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隊迎候詩人的到來。仙境對詩人的如此器重,與現實中詩人的遭讒被遣形成何等鮮明的對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賢,就愈顯示出現實中權貴小人的嫉賢妒能,排斥異己,為詩歌結尾的激憤之情的抒發埋了伏筆。
第三層次從“忽魂悸以魄動”到結尾,寫夢醒后的感慨。游仙美夢在高潮陡然幻滅,這與李白的被詔被遣的經歷正相似!君王對文人才士招之即來呼之即去,人們的榮辱都仿佛過眼云煙,因此李白才從夢境的幻滅中引發出“ 古來萬事東流水”的“人生如夢”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詩人多少深沉的失意,寫到此處,詩人并不就此擱筆,繼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瀾 ,“且放白鹿青崖間”,表示他將放棄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尋找靈魂的慰藉。他逃離現實而縱情山水,正說明他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內心苦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豪氣十足的名句,則是苦悶到極點后胸中憤懣巖漿的總噴發,它表明了李白對封建權貴永不妥協的反抗精神 ,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對當時上流社會中污穢、庸俗、丑惡現象的鄙視和厭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熔優美離奇神話傳說、強烈的夸張與高度的想象等藝術手法于一爐,創造了離奇瑰美的藝境。
詩歌一開始就以瀛洲仙山為楔子和陪襯,令人對天姥產生親近和向往之情。接著,詩人又以極度夸張的語言描寫了天姥的奇岸偉峻:“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通過如此的夸張狀寫,從而就使天姥山變成了超現實的獨特的藝術形象,為其后的夢游渲染了氣氛。第二段中的夢游,由傳說和神話故事加上詩人驚人的想象力而成 。特別是“天雞”啼鳴、“熊咆龍吟”、“洞天石扉”、“金銀臺”、“云之君”、“虎鼓瑟”、“鸞回車”、“白鹿”等神話傳說和驚人想象的結合 ,妙不可言。夸張、想象和神話傳說水乳交融,使詩中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儻瀟灑、傲岸不羈,增強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色彩。這首詩句式參差錯落,語言抑揚頓挫,富于音樂節奏感。全詩句式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九言,風、騷、駢、賦、散各體俱備,運用自如,變化多姿,不拘一格。這首詩的用韻也頗講究,全詩所用十二韻,音韻平仄錯落有致,表現了詩人感情的起伏變化,更易使讀者與之產生共鳴。
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于現實。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于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后,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 ”,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后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 。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 ,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詞出之于東晉的陶淵明 ,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 ,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 ”,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高中語文常見的詩詞與鑒賞】相關文章:
高中學習常見的詩詞及鑒賞05-11
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05-11
高中語文唐宋詩詞鑒賞精選05-11
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與鑒賞05-11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05-11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05-11
詩詞鑒賞11-23
詩詞的鑒賞11-08
詩詞鑒賞:醉酒詩詞合集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