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常見自然災害如何預防應對

時間:2022-12-09 16:34:33 災害防范知識 我要投稿

常見自然災害如何預防應對

  我們通過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初步形成防災、減災的意識。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介紹中國自然災害,供大家參閱!

常見自然災害如何預防應對

  中國自然災害的基本情況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害災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征包括:

  1.自然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季節性強。具體情況是:

  大氣圈和水圈災害。主要包括洪澇、干旱、臺風、風暴潮、沙塵暴以及大風、冰雹、暴風雪、低溫凍害,巨浪、海嘯、赤潮、海冰、海岸侵蝕等。平均每年洪澇災害的受災面積為1000多萬公頃,成災面積在500萬公頃以上,同時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干旱的受災面積2000多萬公頃,成災面積約1000萬公頃,多發生在春秋兩季;每年登陸臺風約7個,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風暴潮是對我國威脅最大的海洋災害,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風暴潮曾奔去10多萬人的生命;沙塵暴、冰雹、暴風雪、低溫凍害等其它災害損失也相當嚴重。

  地質、地震災害。主要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荒漠化等。我國是地震多發國家,1949年以來,因地震死亡近30萬人,傷殘近百萬人,倒塌房屋1000多萬間,其中,1976年唐山發生震驚世界的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傷殘;全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點有41萬多處,每年因災死亡近千人。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水土流鐵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公里。

  生物災害。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鼠害達1400余種,每年損失糧食約5000萬噸,棉花100多萬噸;草原和森林病蟲鼠害每年發生面積分別超過2000萬公頃和800萬公頃。

  森林和草原火災。1950年以來,全國平均每年發生森林火災1.6萬余次,受災面積近百萬公頃。受火災威脅的草原2億多公頃,其中火災發生頻繁的近1億公頃。

  2.自然災害地區差異明顯。根據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以及災害管理的實際情況,現階段,可分為三種類地區。

  第一類地區有7個省、自治區,主要分布在西部,少數在北部。此類地區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絕對值較小,但由于經濟欠發達,直接經濟損失率即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

  第二類地區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大部分分布在中部,少數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地。此類地區經濟發展、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抗災能力為中等水平;北部受極地反氣旋影響較大,南部為亞熱帶多雨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中游地區;人口密度中等或較大。主要災害是干旱、洪澇、地震、凍害、風雹、農業病蟲害,其次為滑坡、泥石流和森林自然災害,對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影響較大。

  第三類地區有8個省、直轄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此類地區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絕對值較大,但由于經濟較發達,直接經濟損失率為中等或較小,抗災能力較強;受副熱帶高壓與熱帶氣旋影響最大,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區;人口密度大。主要災害是洪澇、干旱、臺風、風暴潮,其次為地震、冰雹、地面沉降。對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城市基礎設施都有影響。

  3.自然災害損失嚴重并呈增長趨勢。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國受災害影響的人口約2億人,其中死亡數千人,需轉移安置約3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000多萬公頃,倒塌房屋300萬間左右。隨著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生產規模擴大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同時由于減災建設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造成自然災害損失呈上升趨勢。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自然災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為:50年代480億元,60年代570億元,70年代590億元,80年代690億元;進入90年代以后,年均已經超過1000億元。

  截至7月中,2017年自然災害已致8330萬人次受災

  中新網2017年7月25日電 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民政部救災司司長、國家減災中心主任龐陳敏今日介紹,今年以來,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滑坡災害為主。截至7月24日,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8330萬人次受災,402人因災遇難,129人失蹤;11萬間房屋倒塌,20余萬間房屋嚴重損壞;直接經濟損失1704.6億元。

  資料圖:7月22日,昆明持續降雨,城區多處路段積水。昆明市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未來12小時昆明市區及周邊多地區將持續降雨。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民政部今日舉行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今年上半年民政重點業務工作進展和下步工作安排;今年主汛期以來全國的災情和民政救災工作情況,以及2016年因災倒損民房恢復重建工作情況等,并答記者問。

  龐陳敏指出,今年以來,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滑坡災害為主,干旱、風雹、臺風、地震、崩塌、泥石流、低溫冷凍、雪災和森林火災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截至7月24日,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8330萬人次受災,402人因災遇難,129人失蹤,35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20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11萬間房屋倒塌,20余萬間房屋嚴重損壞,約80萬間房屋一般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1233萬公頃,其中絕收100余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704.6億元。

  “總的看,全國災情與2009-2016年同期均值相比偏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暴雨洪澇集中發生且災情嚴重;二是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情況嚴重;三是全國風雹災害點多面廣。”,龐陳敏說。

  常見自然災害如何預防應對?

  洪水突來如何應對——冷靜觀察 迅速轉移

  (1)冷靜觀察水勢和地勢,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樓房轉移。

  (2)就近無高地樓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等。必要時爬上高樹也可暫避。

  (3)切記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頂,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防冰雹如何避險——防雹勿忘防雷電

  (1)關好門窗,妥善安置好室外物品。

  (2)切勿隨意外出,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3)如在戶外,不要在高樓屋檐下,煙囪、電線桿或大樹底下躲避冰雹。

  (4)在防冰雹的同時,也要做好防雷電的準備。

  臺風來了怎么避——盡量避免河邊走

  (1)不要在建筑物旁避風躲雨,強風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設施易造成人員傷亡。

  (2)盡量避免在河邊和橋上行走,行人在路上、橋上、水邊容易被吹倒或吹落水中,摔死摔傷或溺水。

  地震來臨——送你防震自救口訣

  (1)高層樓撤下,電梯不可搭。

  (2)平房避震有講究,是跑是留兩可求,因地制宜做決斷,錯過時機諸事休。

  (3)次生災害危害大,需要盡量預防它,電源燃氣是隱患,震時及時關上閘。

  (4)強震顛簸站立難,就近躲避最明見,床下桌下小開間,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時火災易發生,伏在地上要鎮靜,沾濕毛巾口鼻捂,彎腰匍匐逆風行。

  火災如何逃生——浸濕衣物披裹身體

  (1)保持鎮靜,迅速判斷危險地點和安全地點,盡快撤離。

  (2)逃生時不可蜂擁而出或留戀財物。必須穿過火區時,應盡量用浸濕的衣物披裹身體,捂住口鼻,貼近地面。

  (3)火災發生后威脅最大的往往是濃煙,想辦法以濕毛巾掩口鼻呼吸,降低姿勢,一路關閉所有背后的門,它能降低火和濃煙的蔓延速度。

  (4)身上著火,千萬別奔跑,可就地打滾,將身上的火苗壓滅,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

  (5)身處樓上,尋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進入樓梯間后,確定樓下未著火時再向下逃生。

  (6)樓梯或門口被大火封堵,樓層不高時,可利用布匹、床單、地毯、窗簾等制成繩索,通過窗口、陽臺、下水管等滑下逃生。

  (7)樓層高,其他出路被封堵,應退到室內,關閉通往著火區的'門、窗。有條件的用濕布料、毛巾等封堵著火區方向的門窗,并用水不斷地澆濕,同時靠近沒有火的一方的門窗呼救。晚上可用手電筒、白布擺動發出求救信號,決不可乘坐電梯,也不可貿然跳樓。

  避免雷擊災害——遠離天線、電線桿、避雷針

  (1)遠離建筑物的避雷針及其接地引下線。

  (2)遠離各種天線、電線桿、高塔、煙囪、旗桿,如有條件,應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或金屬殼的汽車、船只,但帆布的篷車、拖拉機、摩托車等在雷雨發生時是比較危險的,應盡快遠離。

  (3)盡量離開山丘、海濱、河邊、池塘邊,盡量離開孤立的樹木和沒有防雷裝置的孤立建筑物,鐵圍欄、鐵絲網、金屬曬衣繩邊也很危險。

  (4)外出時應穿塑料材質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騎在牲畜上或自行車上;不要用金屬桿的雨傘,不要把鐵鍬、鋤頭扛在肩上。

  (5)人在遭受雷擊前,會突然有頭發豎起或皮膚顫動的感覺。這時應立刻躺倒在地,或選擇低洼處蹲下,雙腳并攏,雙臂抱膝,頭部下俯,盡量降低自身位勢、縮小暴露面。

  (6)關好門窗,防止球形雷竄入室內造成危害;把電視機室外天線在雷雨天與電視機脫離,而與接地線連接;盡量停止使用電器,拔掉電源插頭;不要打電話和手機;不要靠近室內金屬設備,不要靠近潮濕的墻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