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海的中秋節習俗:喝桂花蜜酒
農歷八月十五日,上海人稱作“八月半”,人們很重視這個秋天的季節。由于這一天正好處于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等。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餡料的美食。
記得小時候,中秋節是很鬧猛的,那時家家都孩子多,由于經濟拘謹,吃食很少,但到了八月半,大人們總會想方設法,弄出不少好吃的東西來,除了月餅之外,還有桂花糖芋艿,糯米糖藕,熗毛豆,大閘蟹,水紅菱,珍珠米(玉米)、甜蘆粟、烘山芋、糖炒栗子等等,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滿嘴生香,饞癆的很啊!
“八月十五桂花香”。那時中秋節不放假,記得中秋之夜,父親下班總要買些桂花蜜酒回來,母親還會從公園摘幾株盛開的桂花,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在天井中間,喝酒,賞月,嘗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實在是童年時一段難忘的歲月。
后來,我和弟弟上山下鄉去了外地,一家人分處在三地,每逢佳節備思親,常常是月明之夜,仰望星空,手捧著父母讓郵局寄來的月餅,眼觀鴻雁傳書,感受著親人的思念和問候。時過境遷,現在有時竟會傻想,當時如能有個電腦,做一次視頻的通話,那豈不非常的快活!
以前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家里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還用糖和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存于密封的玻璃瓶中,在制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煮山芋湯、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味俱佳。有時還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桂花糖芋艿和糯米糖藕。直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酒家中,還有一道解酒的美食:桂花酒釀小園子,那也是我的最愛,但凡是我點菜,一定會去選擇它的,當然,每一家的做法各不相同,給人的感覺也是大不一樣哦!
小時候住在徐家匯的老房子里,隔壁鄰居都是徐光啟的后裔,那應是上海的原住民,有許多的風俗和習慣。據老人們講述,上海舊時的中秋節還有祭月和燒香斗的習俗。祭月時,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蓮藕等食物,祭月時一般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祭月完畢,一家人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游,稱為“踏月”。當時上海還是一派水鄉景色,中秋之夜,人們紛紛外出賞月,河岸邊柳影婆娑,石橋下水中蕩漾著皎月的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只見處處游人如織,紛紛爭相觀賞,當時小東門外還有“石梁夜月”的別致景觀,頗有名氣,被譽為“滬上八景”之一。
那時上海民間中秋節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就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中秋之夜,城里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下都點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頗為壯觀。
老房子的鄰居有很多親戚住在市郊青浦泗涇的鄉間,他們中秋節祭祖,往往是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系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見月亮,則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因此郊區有農諺:“中秋月朗來年熟”、“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上元節就是元宵節)、“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歲月匆匆,如今的生活,就像記憶之中的桂花蜜酒,香甜醇厚,眼見各式各樣的月餅琳瑯滿目,但早已失去了過去那樣的趣味,唯有沉寂在腦海中的舊事,還久久地遺留在記憶之中……
【上海的中秋節習俗:喝桂花蜜酒】相關文章:
上海元宵節的習俗05-02
上海元宵節的習俗介紹05-03
中秋節喝黃酒的好處05-11
中秋節的傳說:吳剛伐桂05-11
中秋節的傳說與習俗05-09
潮汕中秋節的習俗04-17
山東中秋節習俗05-11
中秋節的活動與習俗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