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析中日兩國“端午節”的異同
在中國,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等,與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中國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農歷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慶祝端午節。但是端午節傳入日本之后,日本人除沿襲插菖莆之類與中國端午節相關的習俗以外,又賦予端午節以新的內容,即在自家門前豎起高高的“鯉魚旗”①,為男孩消災去邪。戰后,日本政府又把這一天定為全國性的節日,稱為 “兒童節”。
一、中國的端午節
以前,中國把五月視為毒月,五月五日則更不吉利。這時候天氣熱起來,有毒的蟲子到處活動,對人們健康造成威脅。所以古時候中國人在端午節時門上插菖蒲、艾草,身上佩香袋,喝雄黃酒,以防止毒蟲上身。人們還在這一天采集制作草藥,以防疾病災難。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在中國有很多傳說,不過被普遍認可的是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現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日本的端午節
中國紀念端午節的習俗在中世紀初傳入日本。日本飛鳥時代推古天皇(593~628年)時,日本人用五彩絲系菖蒲掛在胳膊上,用來滅災減病。端午節時天皇在宮中舉行菖蒲宴,飲雄黃酒。每年這一天規定向天皇獻菖蒲。
“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穿華衣去菟田野獵藥,以祓毒氣”。公元 834 年的《令義解》確定五月五日為節日。并在日本文獻《續日本后紀》里初次明確記載端午節,在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公元839年)五月寫著:“乙酉,是端午之節也。天皇御武德殿,觀騎射。”不過,端午節最早在日本是屬于“貴族俱樂部”享受的一個節日,通常只在皇宮內搞一些活動。進入江戶時代以后,端午節“飛入尋常百姓家”,皇室、幕府、武士、庶民百姓都過這個節日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本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小男孩要玩一種“菖蒲打”的游戲。在日語里面,“菖蒲”與“尚武”是諧音,端午節也就漸漸成為一個尚武的節日,備受武士階層的推崇。當時,家中有7歲以下男孩的,過端午節的時候都在戶外立幡,裝飾甲胄人形。以后又用鯉魚旗代替了幡,借此希望男孩子有出息,能發跡,將來做到“鯉魚跳龍門”。這種活動需要勇猛精神,對后代充滿“力”的傳承與希望,自然與男性有關。就這樣,端午節演變成祝賀男孩誕生并祈求男孩健康成長的節日,期望他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
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關于國民節日的法律》,將端午節的名字改為“子供”(兒童節),成為現代日本的11個法定節日之一。在這一天,全國各地舉行祈禱男孩子健康成長的民俗活動。
現在的日本,每年一進入4月,有男孩的家庭就開始在家中準備裝飾物,男孩節當天或前一天晚上,親戚朋友在一起聚餐以表慶祝,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洗“菖蒲浴”,據說菖蒲的芳香能驅走惡魔。菖蒲在日本端午節中有著特殊地位,可以說端午節是一個菖蒲的世界。說到避邪,還有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后的魂化成一條毒蛇,不斷地加害于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帽,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日本在端午節時,插菖蒲、薰艾葉、喝菖蒲酒的習俗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現在在男孩節這天,家里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祈求孩子健康成長。鯉魚旗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旗子會在蔚藍的天空里迎風飄動。“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
在日本,雖然端午節成了兒童節,但粽子還是要吃的。但是這里的吃粽子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僅僅是日本節日間的美食。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時代(794~1192年)從中國傳入的,當時的粽子只在皇宮中舉行端午節時作為供品的,后來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種多樣,有白茅、竹葉、蒿葉等等。所以,日語里又稱粽子為“茅卷”。
三、中日兩國端午節的異同
(一)中日兩國端午節相同之處
雖然端午節在中日兩國的意義已經不相同了,但是在許多地方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國這一天有插艾蒿辟邪的風俗,日本也有插菖蒲辟邪之說。另外,中國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日本就有掛鯉魚旗的風俗。由于歷史的淵源,日本文化受中國的影響很大,但是從中國傳來的文化,經過時間的積累,逐漸成為日本獨特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日兩國端午節不同之處
端午節是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是由于中日兩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日本人在仿行過程中必然要按照本國的文化特征對外來習俗進行改造和創新。端午節也一樣,在現在的中國和日本,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時間不一樣。在中國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而日本是陽歷五月五號。
其次,習俗不一樣(日本插鯉魚旗)。在中國端午節主要是紀念屈原,吃粽,系香包,劃龍舟,插菖蒲及艾草當門飾并拿來洗泡,飲雄黃酒,立雞蛋,并有白蛇傳(許仙和白素貞)等民話傳說,使得端午避邪色彩很重。但是在日本,主要成了兒童節,吃粽子及柏餅,插鯉魚旗,有些富裕人家還會插武家之刀和旗,擺兜或五月人形(桃太郎或金太郎造形的娃娃),洗泡菖蒲避邪強身,所以在日本“端午の節句”又名“菖蒲の節句”。
最后,粽子形狀和口感很不一樣。在中國也有南北之別,北方的粽子皮習慣用葦葉來綁。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形狀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餡多是簡單白米,或者雜以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味道以甜味為主。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也復雜,尤其是餡變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個重大差異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預先用醬油浸漬,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粽子皮是竹葉。
日本的粽子和中國的有很大差別。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于包錐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粽子皮多用箬葉或菰葉,呈長圓柱形。
四、結語
中日兩國文化源遠流長,在生活習慣和節日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本文就端午節來探析中國“端午節”傳入日本之后,在日本又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與中國的端午節雖有相似之處,但是還存在很大差異。
在中國,端午節以“保生護命”為目的,而在日本經過日本社會的長期改造,最后變成了一個以實戰練兵、炫耀武力為目的的“尚武之節”。從中可以看出,節日習俗等外來文化始終是在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前提下被改造和吸收的。端午節在傳入日本后,其文化內涵與日本的社會、文化相結合,在秉承了驅毒避邪、保生護命的文化內涵的同時,進而演變成為了祈禱男孩健康成長的“兒童節”。
因此可以看出,中日兩國文化本質上形同而神異,似同而實非。那么以探求兩者差異為目的的中日文化研究,便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我們了解日本文化特色的一個關鍵所在。
注釋:
①在日本為慶祝五月五日男孩節(鯉のぼり/こいのぼり,日語叫“子供之日”),家有男孩的,家家掛鯉魚旗。此風俗始于江戶時代,原是農歷端午節(端午の節句/たんごのせつく)的風俗,以祈禱家中男孩早日成材,和中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有關,現改為陽歷五月五日。
【探析中日兩國“端午節”的異同】相關文章:
「高考文綜」“聯邦”與“邦聯”的異同05-09
端午節初中日記400字05-09
談武松與李逵打虎的異同作文1000字06-18
春節與圣誕節異同淺析04-03
手機短信的傳播功能探析05-09
關于高考語文復習低效原因探析05-11
初中日記07-20
協議書和合同的異同-協議書與合同的區別04-02
空調設計常見問題探析方案論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