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習俗(集合15篇)
元宵節的習俗1
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北京叫賣、皇帝觀燈儀仗等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
傳統的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前門一帶自明清時期就盛行舉辦上元燈會,還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觀燈、大行孝道、與民同樂的歷史傳說。“前門上元燈會”已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北京市每年元宵節的保留項目。節日當天,這里的.花燈展示、傳統民族手工藝表演展給百姓帶去了濃厚的年味。今年前門的燈會規模將超過去年,點燈儀式、賞燈游藝、走街表演將同時上演。游客還可以參與猜燈謎活動,體驗一把“摸門釘”的老習俗,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在北京其他地區,元宵節的活動同樣精彩。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習俗2
從古至今,對于中國人來說,元宵節大約是最有歡樂意境、浪漫情懷的一個節日,是孩子們的“狂歡節”,也是年輕人們最早的“約會日”,待字閨中的淑女們可以出來賞燈也趁機尋覓一下如意郎君。
正月十四過元宵(臨海)
臨海等曾經屬于“臺州府”的一些地方都保留著正月十四過元宵的傳統。小記采訪了一位土生土長的臨海人徐小姐,徐小姐說臨海人不僅是正月十四過元宵,而且不吃湯圓,而是羹。先吃咸羹,后吃甜羹。咸羹里放了肉、筍、豆腐干、凍面等,而甜羹則和“八寶粥”有點像,放入了桂圓、蓮子、金桔、酒釀等,有時候也會放一些小湯圓。
為什么要提前過元宵?這可有許多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說呢。徐小姐說,提前過元宵有好幾個傳說,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與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有關:在抗擊倭寇的時候,原先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襲擊倭寇,但作戰計劃意外泄露,戚繼光為了迷惑敵人,將計就計提前一天就把元宵節過了,從而一舉殲滅入侵倭寇。從此,元宵改為正月十四。
臨海將元宵節提前一天,而杭州則是延長了兩天,原本是十六落燈延長至十八落燈。小記采訪了杭州歷史學會理事丁云川。丁云川說,老杭州人有個說法,叫“上燈圓兒落燈糕”,說的是正月十三上燈時吃湯圓,正月十八落燈時吃年糕,直到正月十八,杭州人的元宵節才結束,年這才算過完,要收心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了。
我們吃過“大湯圓”才算過節(金華蘭溪)
我們蘭溪的'湯圓也與傳統的湯團不一樣,這湯團的做法很有講究,將面粉揉成面團,放置在面盆里,拌好餡料后。取一塊面團用大拇指按好,旋轉,將中間搓薄,再將將餡料放置搓好的大湯圓皮中。吃了這蘭溪風味的湯圓,才算是完整地過了元宵。
我最愛看“扮抬閣”(溫州樂清)
每逢元宵,我老家的小鎮上會有一些特色的民間表演,最有名的一種叫做“扮抬閣”。抬閣,是指在特制木架上立男女兒童裝扮的戲曲人物,小時候我特別愛看,過了年就盼著元宵節。如今“抬閣”經過變遷,表演的人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裝了電珠,夜色中燈光閃爍,更添風采。
元宵節的習俗3
千盼萬盼,終于盼到了元宵節的夜晚的,家里剛好有一些元宵,我爭著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齒下,媽媽終于答應啦!
我揭開鍋,放上水,合好電閘的,等水燒開,(上一次,由于我經驗不足,煮成了一鍋黑水,.)水開啦!,我把元宵輕輕的放下鍋,我用勺子輕輕把元宵推開,鍋開啦!大功告成。
“開飯了”我喊,這次我的元宵一個也沒破,一個個圓圓胖胖,好可愛!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燈,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涂了點紅色,桃底有大葉子,真是漂亮又簡單,看那以過時的.扇燈,雖然它過了時,但它還是那么青春有風度。有氣魄,再看那金牛燈,制好框架后,用閃閃發亮的金線紙糊住框架,這樣一個今牛就出現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呀!
還有多姿多彩的爆竹,從天上炸開,好象把天空炸出一個洞,滿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來。快來看!五彩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個龍山,那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個情景多么壯觀多么美麗呀!
千言萬語,表達不了我對大家的祝福,我對你的祝福,就象天上的星星一般,數也數不過來,在這里,我只說一句,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的習俗4
元宵節的習俗
1、猜燈謎
此活動起源于宋朝。燈籠的所有者將謎面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后將紙條展示在燈籠上。假如賞燈者猜出謎語,就將紙條取出,然后找燈籠所有者確認答案。猜對的話,就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由于這種活動十分富有情趣與智慧,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
2、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3、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煙火
元宵節的白天會有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踩高蹺。而夜里除了燈會,就數焰火最好看了。當新年首個圓月升上夜空時,人們都會因燃放的煙火和空中的明月而興奮不已。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傳統舞蹈。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8、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就是送孩兒燈。因為“燈”與“丁”諧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9、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元宵養生要點
1、做適當的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懶腰,也可以練一些簡易養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劃圓功”、“閉氣發汗功”(治感冒)等。
2、飲食要合理科學。春令木旺土衰,脾胃弱。切忌暴飲暴食,宜清淡,多食五谷雜糧,不要飲食過冷過熱,大怒后不食,飯后不要做劇烈運動,注意食后散步消食。多吃棗,適當補蜂蜜、山藥、銀耳、沙參。
3、要注意攝養精神。春氣通于肝,肝喜調達疏泄,惡抑郁。要保持情緒穩定。《少有經》上說:“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靜心養性,使肝氣有升有節,有益身心,勿使肝氣生發太過或不升而郁結。
4、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濕。雨水前后,氣溫水有所回升,但相對比較寒冷。
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過程多的`時節之一,伴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有春寒凍死牛的說法。
而此時氣溫回升,人的毛孔開始擴張,當冷空氣突然來臨,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氣平和外,還要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濕。
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里面帶餡或實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的習俗5
1、東北元宵節當天新媳婦還要“躲燈”,過門沒超過一年的媳婦,在今天不許在家里過,在天黑前要由親戚接去躲燈,也不許回娘家,老令兒:十五不躲燈死公公。
2、東北元宵節晚上都要走出家門,溜達溜達叫“走百病”,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尤其是身體不好的,走了百病后,祛病延年、消災健康。
3、東北一般元宵節都要從十四開始,十六結束,十五是高潮。
4、東北元宵不是包的,是滾的,先把白糖、玫瑰、芝麻、果仁、豆沙等餡兒用磨具加工成小塊,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籮中,餡兒塊放到笸籮中開始晃動,糯米粉就一層一層的沾到餡兒上,越晃越大,一個個白白的圓圓的元宵就滾成了。元宵的寓意是全家團圓和美。
5、東北元宵節晚上要“送燈”,在農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狀的'燈,在面碗里倒上油,用線做捻兒,掌燈時在屋外的窗臺上、大門墩上、倉房前一一點上,還要用鋸末子伴上油從家門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離點上一墩,豆大的微光連成一片,很壯觀,此時天人共享叫“送燈”。
元宵節的習俗6
元宵節馬上到了,都說“鬧元宵”,這元宵節在傳統節日中,可是相當熱鬧的一個節日。在這天晚上,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會進行賞燈猜謎等活動。不過,雖然各地過元宵的習俗大多相同,但還是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我們寧德,除了猜燈謎外,還有踩高蹺、舞魚龍燈、鐵枝等活動。今天,我們就給您把寧德過元宵的習俗給你說道說道。
吃什么?
湯圓沒有餡,有甜也有咸
現在許多家庭元宵節吃湯圓,都是上超市買速凍湯圓。如今的湯圓是越做花樣越多,除了傳統的芝麻餡、花生餡,還有巧克力餡、水果餡等等。在很多年輕人的心中,都認為元宵節吃的就是這種湯圓。但其實在我們寧德,傳統的湯圓并不是這樣的。
在各縣市,傳統湯圓的具體做法雖然略有差異,但大多都是糯米粉搓成的實心丸子,里邊并沒有餡。有的地方是放進糖水里煮開,這是甜湯圓,有的地方則混著菜和肉一起煮,這樣的湯圓則是咸的。像蕉城,主婦們大多是放芹菜和海蠣,煮出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咸湯圓。
看什么?
舞龍舞獅搬鐵枝,踩街活動好看又熱鬧
要說元宵節最令人期待的活動,莫過于各地精彩紛呈的踩街活動了。
在舊時,每到元宵節,各地街市大多張燈結彩迎鐵枝、踩高蹺、舞魚龍燈,管弦樂奏,鑼鼓、鞭炮、銃聲震天動地,狂歡直至深夜。鄉村人家則在家門口點篝火,盡情娛樂,并于篝火中留取火種,俗稱“燃炬”。近年來,這種元宵踩街活動規模大多縮小,不過在我市一些鄉鎮,依舊有保留良好的“鬧元宵”傳統,像屏南雙溪元宵燈會就非常有可看性。
雙溪的元宵燈會一般在正月十七舉辦,其起源于民間信仰與宗族祭祀活動。北宋年間雙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動,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龍祀福、游花燈等活動,逐步發展成多彩多姿的民俗鬧元宵活動。在當天,一般天剛擦黑燈會就開始了,首先出場的是數十米長的香火巨龍,跟在香火龍后面的,是打滾、跳躍、戲球都惟妙惟肖的舞獅。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鉄枝了。鉄枝是在一塊可移動彩臺上,靜靜端坐著由孩子扮演的觀音菩薩和金童玉女等各種人物形象和造型,其集戲劇與雜技為一體,并融木藝、鐵藝、畫藝、扎藝、布藝等于一身。
玩什么?
賞花燈猜燈謎,全家上陣重在參與
往年在元宵節這天,幾乎各縣市都會舉辦燈謎活動,吸引大批市民涌上街頭猜燈謎。
以XX區的燈謎活動為例,往年在正月十五這一天,XX區通常會在八一五中路舉辦燈謎一條街活動。當晚,八一五中路車輛禁行,整條街上花燈溢彩、人頭攢動,一張張寫著燈謎的彩紙在道路兩旁飄動著。很多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賞花燈猜燈謎。時不時就會聽到“猜到了,猜到了!”這樣激動的喊聲,然后就可看到有人急急忙忙擠出人群,找工作人員兌獎。盡管獎品多是一些并不貴重的小禮品,可每個參與猜謎的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和歡樂,大伙都是持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在這熱鬧、歡喜的氛圍中,“年”就圓滿地過完了。
元宵節的習俗7
正月十五元宵節,一早我就拉著爸爸到街上去玩。走到天風街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龍燈。爸爸說:“中午可能有龍燈吧?現在沒有,我們就到別的地方去玩吧!”于是我們逛了一會街就回家了。
到了中午,我們還是沒有看到龍燈,于是我們到岝è山公園里去玩。河水清清的,泛著微波。到公園里面一看,大紅的茶花開了,原來春天已經悄悄來臨。
我們到新造的橋上去,發現欄桿還沒有做好,已做好了三座涼亭,還有許多凳子。我們玩了很長時間,直到我滿頭大汗才回家。
晚上,街上有許多來來往往的人群,兩邊掛著各種各樣的燈籠,有小貓的.、小魚的、小鳥的、小牛的,看得我眼花繚亂。有些小朋友戴著紅紅的“牛角”,有的在買燈籠,我只買了亮閃閃的瑩光棒,有紅的、黃的、藍的、綠的,就是沒有白色的。過了一會兒,我聽到了震耳的火炮聲,接著又看見了美麗的煙花在天空中四處散開,真美呀!過了一會兒,有人把紅紅的孔明燈點燃,慢慢地飛向天空。到了高處,那火光就像飛機尾后的燈光一樣,漸漸消失在夜幕中。
雖然沒有看到龍燈,但今年的元宵節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收獲,我很開心!
元宵節的習俗8
《水滸傳》描寫了眾多的節日民俗,元宵節是著墨最多的。三次描寫了在元宵節發生的故事,把看燈的美麗和情節的緊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展現了宋朝元宵節的風俗。
第一次寫了只有“三五千人家”清風鎮元宵節的情況:“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一事,準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采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逞應諸般社火。家家門前,扎起燈棚,賽懸燈火。市鎮上諸行百藝都有。雖然比不得京師,只此也是人間天上。”
第二次寫了大名府元宵節。宋朝實行的是四京制,除了首都開封府號稱東京以外,還有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書中寫道: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頭一個大郡,沖要去處。卻有諸路買賣,云屯霧集;只聽放燈,都來趕趁。在城坊隅巷陌,該管廂官每日點視,只得裝扮社火;豪富之家,各自去賽花燈。遠者三二百里去買,近者也過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將燈到城貨賣。家家門前扎起燈柵,都要賽掛好燈,巧樣煙火;戶內縛起山棚,擺放五色屏風炮燈,四邊都掛名人書畫,并奇異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大名府留守司州橋邊,搭起一座鰲山,上面盤紅黃紙龍兩條,每片鱗甲上點燈一盞,口噴凈水。去州橋河內周圍上下,點燈不計其數。銅佛寺前扎起一座鰲山,上面盤青龍一條,周回也有千百盞花燈。翠云樓前也扎起一座鰲山,上面盤著一條白龍,四面燈火,不計其數。
第三次寫了開封府的元宵節。宋朝的首都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100多萬人口,也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元宵節也是最狂歡的夜晚:四個人雜在社火隊里,取路哄入封丘門來,遍 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風和,正好游戲。轉過馬行街來,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
大名府的元宵節是“照依東京體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燈五夜”,看來大名府和東京汴梁已經全國都是放假五天,五天都通宵達旦狂歡。
元宵節是宋朝人的狂歡節,全國上下到處是燈的`海洋。書中展開了一個個狂歡的夜晚:(首都東京)四個人雜在社火隊里,取路哄入封丘門來,遍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風和,正好游戲。轉過馬行街來,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大名府):“豪富之家,各自去賽花燈。遠者三二百里去買,近者也過百十里之外。家家門前,扎起燈柵,都要賽掛好燈,巧樣煙火。戶內縛起山棚,擺放五色屏風炮燈,四邊都掛名人畫片,并奇異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州橋河內,周圍上下,點燈不計其數。”各地州府還把自己最拿手的燈送到東京展覽,州府的官員為了在京城展示自己的能力,進獻自己精致出眾的花燈。梁山劫去萊州進貢了五架燈,其中的“玉棚玲瓏九華燈”就是“上下通計九九八十一盞”的組燈,仍然有四架燈到了東京,像這樣的燈中的極品,在東京的花燈里肯定還有不少,再加上宮廷的燈,東京已是人間天上。冬至以后,開封府便開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樓前搭建彩山架子,燈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還有臨時搭建的“橫三門”,上面大書“大觀與民同樂”或“宣和與民同樂”字樣,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元宵節也是一個服裝穿戴展示秀,其中全民戴花是一大亮點。宋江等人正月十一進京賞燈謀求招安,東京城到處“往來錦衣花帽之人,紛紛擠擠,各有服色”。柴進、燕青在東京酒樓上,“憑欄望時,見班直人等多從內里出入,?頭邊各簪翠葉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訴他們:徽宗給每個班直“皆賜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原來戴在頭上的翠葉金花是進出皇宮的通行證。可以看出宋朝人元宵節是要戴花的,這在梁山好漢中是有所體現的,東京的中級軍官林沖、徐寧都戴美麗的花,連大名府的儈子手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貧苦漁民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鬢畔常笄四季花”,一年四季都戴花。宋江重陽節所作的《滿江紅》中寫道:“鬢邊不可無黃菊”,由此可知出席菊花會的眾頭領,每人都在鬢邊插上了菊花。招安后的梁山好漢108人頭上全部戴著御賜的金花,參加了皇帝的筵席。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征。《東京夢華錄》說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當時節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鬧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葉;重九簪菊。元宵節戴花是以鬧蛾、玉梅、雪柳為主,展示了宋朝對美的欣賞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和民俗。
元宵節的習俗9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的習俗10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柜中琳瑯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么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中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么多的習俗與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與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元宵節的習俗11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元宵節的習俗12
福州元宵節花燈會,始于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元宵節這天,不僅燈市輝煌,還有擺設鰲山,供人玩賞的。
紙質做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賽年糕是福州元宵節的另一重要習俗。福州家家戶戶蒸年糕,元宵節期間拿出來比賽,看誰家的年糕蒸得大,蒸得好看,年糕越大越好看,說明這家人今年的運氣越好。
在福州,老福州人元宵節當天并不吃元宵,主要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頭粿(肉丸)和菜頭粿。對于吃元宵,則是改革開放后外地人帶進來并逐漸被福州人所認可的一種食物。
除了年糕、元宵,福州的元宵節還帶點酒味。福州元宵節還有喝自家釀造的青紅酒的習慣。
傳說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將領王審知的'部下吳陽和顏平被派到現在的福州臺江區開辟港口、發展生產。這兩員部將很愛喝酒,常因醉酒耽誤工作。王審知下令不準 吳陽和顏平再喝酒,只有在正月十五可以痛飲一天。解放后,該習俗曾一度被淡化。不過近幾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重視,喝青紅酒的習俗逐漸回歸。
元宵節的習俗13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點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另有一說是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還有在潮汕等嶺南地區,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點燈,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則要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掛上燈籠,以昭告鄉里加重添了丁,接受來自鄉親的祝賀。廣州過去在正月十二這天有替“床頭婆”開燈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廚房“點灶燈”,直點到元宵夜。
因為長期處于農耕社會的中國,家庭的男性勞動力對于家族興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對于整個家族來說都是一件喜事。古時,生男孩有著添丁一說,而“丁”與“燈” 在許多方言中諧音。因此,元宵夜點燈、吊燈的習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元宵節的習俗14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因為這天的禮俗食品為元宵而得名。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裝糖餡的圓形食品,滾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湯圓”,取其團圓和睦之意。這天的主要活動是觀燈,所以也叫做“燈節”。道教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分屬天、地、水三官的誕辰。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好。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的習俗15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闔家團圓,還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對家鄉故土的思念。
1、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2、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元宵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元宵節的習俗 關于元宵節的習俗03-09
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有哪些習俗03-09
元宵節的習俗06-20
元宵節的習俗12-07
元宵節習俗精選12-07
貴州元宵節習俗12-02
元宵節習俗作文03-10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03-16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06-08
元宵節有趣習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