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萬物之靈經典散文
第十季《中國詩詞大會》落幕,不論是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的謙謙詞,還是才女董卿的結束語,都心存鼓舞。幾位教授的優雅點評,讓我們對中國古今詩詞得以更深的認知及美的享受。呂蒙教授所講大雁三德,讓我銘記于心:一,團隊精神,二,愛情專一,三,雁過留聲。細細想來,每每想到或看到高處飛行的大雁。就有一種親切感,一種特殊的情愫。因為它們德高。
這令我想到了《生命壯歌》一文中的螞蟻和羚羊。是我教學中最為震撼心扉,銘心刻骨的一堂課。近二十年了,不忘。
講螞蟻不慎葬身火海,它們不是各自逃命,卻是緊緊抱住一團,外層灼焦的螞蟻同英雄們至死也不松動分毫,肝膽俱裂,也不丟去自己的崗位。
另寫一群羚羊,被狩獵人趕到懸崖邊,準備活捉時,羚羊要跳過山崖那邊。神圣的奇跡出現了,我將原文描述的這一場景呈現給大家:“當年輕的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跡出現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而年輕羚羊在老羚羊被上猛蹬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并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山澗。
試跳成功,緊接著,又一對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跳躍。”大家看到這感人的一跳,也會同獵人一樣,“驚的目瞪口呆”吧?更會被它們這種把死亡留給自己的獻身精神所感動吧?“獵人放下了槍。”“看到它們在山谷中畫出了眼花繚亂的橋”“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堂課上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時,熱血,豪情。
螞蟻,羚羊這種團隊合作,把生命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打的獻身精神又是何等的崇高而偉大呀!
從大雁,螞蟻,羚羊看到了它們的崇高的德行。也聯想到人們受蝙蝠,蜻蜓的啟示,發明了雷達及飛機。從果實植物中獲取拯救生命的維生素c和屠吆吆的青蒿素。我講到這里,僅僅是在說萬類對人類有如此大的'影響,高高的價值和無償奉獻嗎?不,顯然不是。人,是萬物之靈。我想說,萬物則如此,那我們人類呢?
人,應容萬物,與萬物共存。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相處是永遠相互的。我這里套用人家的話:人與萬物之間的相處也永遠是相互依托的。我們不僅要容萬物,更要有容物的胸襟。我們要相信,每一個物種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帶著使命來的。無論它們多么緲小,多么微不足道,總有一個角落會將它們擱置,總有它們存在,生存的需要。我們說今天的大雁,螞蟻,羚羊它們的身存美德精神給我們鼓舞,而更多物種的生存與存在,不僅給我們世間增添光彩與絢麗,更給人類提供說不盡的價值和許許多多的生存必需。沒有它們的生存和存在,就不會有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它們排斥,輕視,更不用說損傷了。對我們周邊和整體環境生態的破壞對物種的毀滅性傷害。大自然會毫不客氣的對人類報復和懲罰。大家已有身受,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切記,人,容萬物而與萬類共存,世間才多姿多彩。
人,要學萬物,學萬物之德。生是有限的,死是永恒的。崇高的精神才是永存的。螞蟻,羚羊,雁過留聲都是在追求永恒而舍有限的生。人,是萬物之靈。不同與花草魚蟲,異與飛禽鳥獸。如果說有人無異與草木禽獸,那這話不沉痛極了嗎?我們人類應勝于萬物,把美好的東西永留世間,照亮后人。回頭看中國社會歷史,多少仁人志士,英雄先輩們。他們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是在索取,享樂,尋求安逸,而是在建功立業,終生奮斗。給后人留下物資的,精神上的財富。為自己熱愛的這片國土揮灑汗水,甚至熱血。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表達了他們對永恒的追求。當代先輩們的壯舉大家都耳熟能詳,不可勝數。中華民族的美德傳承至今并得以發揚光大,也正是這些浩然正氣之人,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鼓舞后代接力傳承。我們學萬物之德,就是要繼承發揚前人之德。讓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永立世界強林之中。
人,該與萬物共享,與萬物共享美好。人是萬物之靈,應取萬物之長,利萬物之優,汲取萬物之美德。得萬物之啟示,集萬物之智慧。像水,是我們人類和萬物生命之源,它利萬物而不爭。多可貴呀!想想看,它為人類的貢獻能表達的了嗎?
我們人類必須與萬物和諧共處,共創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共享世界美好!這是人類應有的德。有其厚德方可載物,有其厚德方可行天下。容萬物,造福人類,幸福自己。
如是說:人,萬物之靈才名副而其實!
【人,萬物之靈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1.人經典散文
2.忘憂人經典散文
4.銜夢人經典散文
5.獂道散人經典散文
7.散人悟蟬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