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遠方的金川抒情散文
如果用一個詞語去描述金川,我愿意使用“遠方”。“遠方”不一定是依靠地理位置界定的,也可以用心理位置去定義。我想,所有神圣圣潔的事物都可以被稱之為“遠方”。
一千二百多年前,名叫喜饒堅贊的一名喇嘛按照上師的預言四處遠游,他要尋找觀世音菩薩顯現的地方。他用黃牛駝運經書,當他和黃牛路過四川省金川縣觀音橋地區時,黃牛臥地不起并在七日后升天。與此同時,人們在納勒神山上耕地時,發現了形似觀音且有四臂的一個器物,該物非土非石、重有千斤。信徒們堅信其為神物,于是將這尊“天成觀音”請出并建廟供奉至今。藏語把四臂觀音稱為土基欽波,于是,觀音廟又名土基欽波寺。
神奇的傳說讓觀音廟令人神往。
納勒神山距金川縣城一百公里,山腳下有世界上最大的煨桑塔,18米高,白色底漆的塔身祥云裊裊,底座那些色彩艷麗的圖案被四周的經幡襯托得異常燦爛。佛經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的.香味便宛如赴宴。所以,僧俗民眾們總是到寺院、山頂去煨桑祭神。圍著煨桑爐不斷轉圈,一邊轉一邊向空中拋撒龍達,祈求平安吉祥。“煨桑”儀式結束便開始上山朝拜。
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有一些步行的人們。蹲、趴、拜、起立,再蹲、再趴……如此反復。他們磕著長頭,一路朝拜。他們用身體丈量著與觀音廟的距離,為了心中那神圣的遠方,懷揣一股巨大的力量。與他們原始樸素的虔誠相比,我在車里頓時覺得汗顏。兒時,有一次母親與村里人相約去臨近縣的一座寺廟燒香。他們凌晨出發,回家時已是深夜。那一次,母親帶給了我關于“遠方”的一些想象:一座寺廟或一次夜歸。那時候,我便對這些遠方充滿期待,就像今天這些步行上山的人們對觀音廟的神往,一個高貴而圣潔的理想。后來,我有了機會去各地,去那些夢寐以求的地方,去到達“遠方”。藏族姑娘娜姆和沈瑤在車上竊竊私語,她們的愛情故事恰被我聽到。我轉回頭與她們寒暄,娜姆說她和家人也曾步行去朝拜觀音廟。虔誠的信眾就在身邊,除了崇敬于她們的信仰,我也感興趣于她們的故事,像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川,“東女國”留下了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歷史。
一邊是陡峭的懸崖,一邊卻要拐彎而上。陡峭的山路讓人心驚膽戰。一塊塊刻著經文或吉祥圖案的石板,大小不一卻色彩艷麗,護佑著人們平安抵達觀音廟。在海拔3685米的納勒神山上,觀音廟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不規則石片上鐫刻著經文,或畫于石景墻上,或擺放道路旁,它們構成了一幅壯觀畫面。從觀景臺遠眺,對面象山上“嗡、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格外耀眼,入眼入心。
觀音廟大殿外,不斷有磕長頭的信眾和游客。此情此景,我用一個并不標準的姿勢在大理石上磕了一個長頭,但心是虔誠的。中間是正殿,環繞著的是轉經廊和那些巨大的經筒。高大的殿堂正中供奉著四臂觀音。在藏傳佛教里,金川觀音廟擁有極為崇高的地位與深遠的影響,與拉薩布達拉宮和南海的觀音并稱為“觀音三兄妹”。對許多信眾而言,若不能親自去布達拉宮朝圣,到觀音廟朝拜便是其一生的祈愿。有人說,到觀音廟七次,就如同到了西藏一次,故又稱之為“第二布達拉宮”。顧名思義,能與布達拉宮媲美的,絕非一般。
據說每年秋收過后,青海、西藏、甘肅乃至世界各地的信眾從四面八方奔赴觀音廟,有的信眾連續跪拜達數十公里,他們沿著納勒神山的三條轉經路跪拜朝圣,成千上萬的信眾布滿納勒神山,壯觀景象舉世罕見。一千多年以來,執著虔誠的宗教信徒在觀音廟往來不斷,時常有遠道而來的人們在廟里淚流滿面。不能不讓人感慨,這是一種怎樣的抵達啊!
我確信,土基欽波寺是作為“遠方”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在金川有一段獨特的經歷。而當我們到達遠方之后,似乎又有新的遠方值得期待,這就是人生之美好所在。
【作為遠方的金川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1.遠方的家抒情散文
2.在那遠方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