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的未來趨勢的經典散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jié)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傳統(tǒng)活動為掃墓。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jié)日,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后人。感悟人生的價值。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掃墓是清明節(jié)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xù)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就事實而言,在新加坡,一個人過世,想找個葬身的地方真的是越來越難。新加坡是個面積很小的城市國家,就城市而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土地之寶貴不言而喻,華人傳統(tǒng)的“入土為安”的觀念遇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從上世紀60年代的開始,新加坡政府就鼓勵火葬。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從年輕開始,我沒有掃墓的經驗,原因是當老祖母在七十年代去世時,遺體火化后就把骨灰置放在寺廟內,所以每年的清明節(jié),父母親總會帶著全家大小前往祭拜。由於年紀尚輕,對於祭拜的過程并不很響往及了解,純脆是一種形式而已。
好多年后,父母親先后往生,我們兄弟姐妹也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記得在頭幾年,每逢清明節(jié),大家都會帶著兒女,集合起來,出發(fā)到廟宇祭拜父母,充分表現了家庭的和諧及凝聚力。
隨著歲月的變遷,這樣的情況也逐漸在改變了。由於下一代已經組織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yè)。迊來了不同國際,不同種族的婚姻,不同的宗教伩仰,不同的文化習俗。每個人對清明祭祖這回事也各有不同的見解。過去的集合清明祭祖的情況再也沒有辦法出現了。也許不久的將來,清明祭祖的趨勢也會隨著時間而慢慢的改變,尤其是現在網絡科技的普遍,以后人們是否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祭拜祖先,這不但省時省銭,又環(huán)保又衛(wèi)生呢!
總之,未來清明祭祖的趨勢也許有所改變。很高興的是今年的清明節(jié)能夠與兒子們一同前往祭拜祖先,而且祭拜過后,一起共進午餐。其實凡是健在的長輩,最希望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兒女的孝心,常常與兒女歡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往生之后,后輩的祭拜儀式,也只是一種傳統(tǒng)的記憶而已。
【清明祭祖的未來趨勢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1.清明祭祖經典散文
8.清明祭祖雜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