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山一程水一程阻不斷歸程散文

時間:2019-02-14 09:51:36 我要投稿

山一程水一程阻不斷歸程散文

  很近,也很遠,這就是我與老家的距離。

山一程水一程阻不斷歸程散文

  山阻著水,水擋著山,在那看不見的山水相接處,我的故鄉就在山的那一邊。

  夢里總是很近,而每當睜開雙眼卻發現,故鄉卻又那么遠!

  學生放假了,一群將要歸巢的小鳥兒般,嘁嘁喳喳地追逐打鬧著登上不同方向的客車,學校里漸漸空了下來,我的心也像被什么東西掏空了似的,望著他們的背影,一股難以言說的情緒陰霾般籠住我的心頭——孩子們各自回家了,哪天,我也該收拾下行囊,踏上回家的路了吧?

  兒子很小的時候,指著我們居住的樓房好奇地問我:“爸爸爸爸,這里不是家?”

  我摸著兒子的腦瓜:“這里是家,是爸爸媽媽和兒子的家。可爸爸說的家,那是你爺爺奶奶在的地方,爸爸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長大,那個地方叫老家……”

  遙看山如黛,夢中湖似鏡。山環水繞的地方有個小山村,小山村里有一個極為普通的農家小院,院里有爹娘,有羊、狗和雞,有絮叨不完的家長里短,有永遠挖不盡的童年記憶。

  大紅鐵門圍成的小院,石榴樹針刺兒似的枝條在風中搖擺,那只老綿羊一聲聲地喚著淘氣的小羔羔,大黃狗又與小牛犢似的大公雞爭食,狗仰頭怒吼,雞脖子的那圈毛根根炸起,兩軍互不相讓,勢均力敵。娘一邊收拾著雜物,嘴里和爹叨叨著他們的兒子:“學生都放假了,老二也該回來過年了吧?”

  “他有自己的事,他有自己的家,離家二十多年了,哪能像你想的那樣說來說來呢,等著吧。”老爹一定又銜著旱煙卷,一邊操心他的羊和狗,一邊安慰著娘。

  回老家過年是我邁不過去的一道坎,窮日子,苦日子,尷尬日子,心情再灰的日子,在年關將近的那幾天,全部變成歡喜。有時也因這事和妻子鬧別扭,可吵過鬧過,我們一家三口最終還是高高興興地回到老家,回到頭發白了,皺紋滿了,脊背駝了的爹娘跟前,在煤炭爐子散發的溫暖和氣息里喝茶聊天,包餃子過年。

  童年的日子漸漸遠了,淡了,可爹娘在那里,對于兒女來說,爹娘在哪里,老家就在哪里。

  家里似乎格外冷,沒有地暖沒有空調,即使煤炭爐子,過慣了窮日子的母親也只是過年的這幾天點起;回到老家,不光生活不方便,更難受的是生活習慣,雖然名義上有我們的房子,可由于我們一般不在家,也早就變成了家里的糧庫和雜物間,雖然父母總會在過年前突擊收拾一下,可整個屋里始終散發著一種怪怪的味道。兒子上大學了,一米八幾的個子比我都高,可回到老家還只能與我們擠在一張小床上,好幾次過完年回來,妻子與兒子都會感冒發燒——老家的生活條件是一方面,生活習慣的嚴重不適應是另一方面,我作為兒子倒還好說,畢竟這是接納我生命的第一塊土地,可妻子和兒子就不同了,他們畢竟有著與老家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每到這時,我就慚愧,內疚,咬牙發恨說明年不回家過年。可年年說,年年最終還是回到了老家。

  大學畢業后,追隨愛情,我離開了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上班。父母覺得自己好像是為別人生了一個兒子,惱得什么也不管我。當年參加工作的時候,我扛著一個裝著我所有家當的化肥袋子,像外出逃難的流浪漢一樣。結婚的時候,同樣是因為上述原因,父母似乎很不情愿的樣子,婚事辦得極為潦草、簡陋和寒酸。而這份潦草和寒酸對我妻子來說,系成了她一生解不開的結,妻子耿耿于懷了十多年,與父母的關系也尷尬了十多年,我夾在娘和妻子中間兩頭受氣十多年,因為老家,我和妻子多次爭吵,甚至幾乎走到了離婚的邊緣,但慶幸的是我們兩人之間雖小吵不斷卻最終無法割舍彼此的感情,走過了婚姻最難逾越的那道坎。

  我愧對妻子,總覺得欠她太多,有時也暗暗傷心,但這種愧疚只能深深地壓在內心,我是兒子,不論父母當時做錯了什么,我都能接受和理解,雖然有時回想起來也為父母當時的做法生氣,但我也只把這種委屈壓在底。我只相信一句話:不管他們做了什么,我都是他們的兒子,我必須孝敬他們,想法讓他們高興,而不是生氣!——我是他們的兒子,是他們生養了我,是他們把我送入大學,我不能讓他們受到來自兒子的任何傷害。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以不講理的方式來委屈妻子……

  妻子是個好女人,有句話我雖然不說,可早就烙在我心里,在回家這件事上,我欠她一輩子。

  第一年上班時,由于年齡的原因,我和妻子無法結婚,放了寒假要過年的時候,我們本想一起回老家過年的,但岳父岳母不同意,只能我一個人回老家,那天是臘月二十六,早早地起來把自己包裹嚴實,我騎著自行車,車的后座上帶著給父母買的一點“年貨”,妻子也騎著她的自行車說送送我,送著送著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騎過了縣城,騎過了汶河,騎到了安莊,我不讓妻子再送,妻子氣喘吁吁地停下車子,來到一個小飯攤前:“累了,咱喝碗面條吧?”

  我點了點頭,順從地停下了車子。兩碗肉絲面,花了三塊錢,我們面對面坐著,身上冒出汗,手卻凍得發僵,我們端著面條碗,不停地搓著手心和手背,吃面時兩人幾乎頭頂著頭,天太冷了,哈出的氣白蒙蒙的,面條的熱氣完全蒙住了我的眼鏡,妻子的流海和眉毛上掛著細小的白蒙蒙的霧粒——想起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鼻子發酸,有時妻子也問我:“安莊那一塊五毛錢一碗的肉絲面,為什么以后再也沒吃過那么好的面條了呢?”

  那年,我騎著自行車,用了將近六個小時的時間回到了老家,當我推開熟悉的院門時,我清楚地記得斜陽已掛在西山,晚霞映紅了樹梢。

  出發的時候,樹上掛滿白霜,路面的枯葉和碎屑白茫茫一片。

  到家的時候,樹梢掛著夕陽,晚霞燃紅了西天。

  95年臘月,我們結了婚,我們騎著摩托車,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騎到安莊的時候,我和妻心有靈犀似的,停好車子后尋找去年的小店,想再喝一碗熱乎乎的肉絲面,小店還在,老板卻換了人,改賣蔬菜水果。我們悵然若失,長長地嘆口氣,繼續了我們的行程。

  98年學生放寒假的時候,我們的兒子剛剛八個月,我本來已經答應了妻子,不再回老家過年。可有一天,母親把電話打到了學校辦公室,說今年一定要帶著孩子回家過年——我的奶奶急著要看曾孫子呢!沒出過遠門的老人不知道,為了奶奶這個小小的愿望,我們付出了多少辛酸。

  那是最困難的一次旅行,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后怕。

  雖然兩縣空間距離不很遠,可當時我們都還在鄉鎮上班,從我住的學校到老家,中途要換四次車,而每次換車,幾乎都是一次拼搏的戰斗!到了年關,坐車的人多,每一輛車都塞得滿滿,雖然中途上車也得買全票,這還不算,即使多花錢也找不到車坐,我招著手,一輛輛的車根本不停,在我身旁揚長而去,好不容易停下了,我和妻子顧不了當教師的禮儀和情面,一路跑著往前沖,我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提著東西,妻子也是背著提著大大小小三個包,擠在人流里,既怕丟了東西,又怕擠著孩子,因為是中途換車,所以根本就沒有座位,我只能一手抱著孩子,把提包扔在腳下,另一手努力撐出一些空間,免得擠住孩子,胳膊累得酸了,麻了,也根本沒法換換手,因為人群太擠了,我只能聽到妻子的聲音,卻找不到她的影子!

  那一次,我們在太陽還沒露頭之前出發,一直到了太陽落山,我們才回到了家。說實話,父母屬于心粗的`人,光顧著抱著孫子,竟然沒人想起來問問我們吃飯沒有,一直到了晚上十點多,我們才吃上那天當中的唯一的一頓飯。

  05年過后,我們兩個人的生活條件大有好轉,平時回家的次數也漸漸多了起來,有時高興了,周末也帶著兒子坐出租車回家——不怕笑話,有時也很心疼錢,光單程車費就接近二百塊錢,那可是自己的親錢啊!但不管如何,一到節假日,我就會萌發回家看看的念頭,有時妻子也會突然說一句:“是不是該回趟家了?”

  確實,父母漸漸老了,奶奶也已經九十多的高齡了,怎能不牽掛?這份血脈深層的牽掛就像磚頭,隨著日子的推移一天天堆積,到了一定的日子,磚頭壘成了墻,擋住了陽光,重重地壓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撤去磚墻的方法只有一個,那便是回家,看一看一天天變老的奶奶和爹娘,聽一聽他們絮叨不完的往事,看他們哄著孩子,陪著老爹喝一壺茶,抽幾支煙……

  有了車以后,回家變得更加輕松和簡單。所以,在我工作到現在的二十五年中,除了極其特殊的原因,我們年年回家。一開始,母親還經常算著日子給我打電話,詢問我回不回老家,然后就是一遍遍地催我。后來她便放心了,也沒再專門打過這樣的電話,只是提前幾天就和父親一起忙活著收拾床鋪,打掃清理那間確實需要打掃的房子,然后靜靜地等我們回家過年。

  也許骨子里我是一個傳統的人,我甚至懷疑這是因為我看了太多無用的孔孟之書,從肺到腸從熱血到骨骼浸透了古老的思想,有時我們急匆匆地趕回家,看到比我們年輕的兄弟早已不再回家,妻子也會埋怨我思想僵化:為什么非要到那條件明顯比較差的老家過年?過年本來是享受和輕松的,可我們為什么偏要來回折騰,忍著別人看不見的苦,受著外人不理解的罪,難道只是為了老人的一臉笑容么?

  “對,就是為了他們過年時的那臉笑容,為了他們在親戚友人面前的那朵驕傲。”我聽著妻子的埋怨,心里默默地念叨。其實何止我一人,其實何止我一家,這天底下,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游子不大都像燕兒歸巢似的千里奔波回到老家過年么?

  我經常想,在父母與兒女之間,所謂親情說到底是什么?

  是熱愛,這份熱愛不是華麗的文字,也不只是大包小包的禮物,更不只是電話里的幾句祝福和問候,而是陪伴,像蒜頭一樣圍在爹娘跟前,讓他們看前眼前已經散枝長葉的兒女各自成群,回望孩子們兒時的歲月。

  撫養和教育,期待和盼望,激勵和懲罰,嘮叨和責罵,當然更不用提那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牽掛了,那是父母對于子女的熱愛;而對于我們這些為人子女的來說,發自內心的“順”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要想孝,首先要做到“順”,沒有“順”,談何“孝”?

  父母老了,他們就變成了孩子,而我們不經意間成了他們的大人。面對一天天老去的父母,難道你非要拉著長臉教訓,糾正他們一輩子認定的老理嗎?家不是用來講“理”的地方,對待老人,我們更是如此,我們唯一能夠反哺他們的便是“情”,順老人的心,順老人的氣,對的順著他,不對的忍著理解他們,他們活了這么一大把年齡,有些事我們明明知道他們做得不好,處理的不對,但一輩子人家就這樣想著做著過來了,沒有改變,難道到老了非要你強硬地讓他們拐過內心的彎來?不對就不對吧,心里知道就行了,面子上還得讓他們高高興興的,實在是一些原則性的東西,那就交給時間說上一句兩句的讓他們慢慢地考慮吧。

  老人們常說“高興便是過年”,他們最希望的,不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坐在一起兒,聽他們嘮叨嘮叨家長里短,訴一訴苦經,看一看自己的孫男嫡女,享受一下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么?

  人和人的感情是處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假,不管是什么關系的人,沒有接觸絕對不會產生感情,沒有共同的經歷也當然不會產生親近之感。我的妻子與老家的關系一直是比較尷尬,對于回家,多多少少有一些感情上的抵觸,甚至不能從內心里當成自己的家,但多次相處讓她慢慢地體會到了關懷,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感覺,她也漸漸地融入了這個家,自覺地當成了這個家族的一分子,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慢慢地開始從一家人的角度來替父母考慮來理解他們的心情。

  母親也不止一次地念叨,夸妻子不愧是大學生,懂得大事理,不和老人爭扯個理清是非,還什么事兒都掛著爹娘——還有什么比這樣的親情更讓我欣喜,只是聯想到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妻子默默承受的委屈,我除了愧疚,除了用體貼與呵護來回報妻子之外,我還能為她做什么呢?

  兒子從小沒在老家呆過幾天,我心里一直有個隱隱的擔憂,怕他與爺爺奶奶沒有感情,害怕他從情感上對老家淡漠。所以,我每次回家的時候,都特意帶著兒子回家,我相信一點,言語可能無法到達的地方,親身的體驗卻可以到達,這世上如果有最好的教育,那么切身的經歷肯定不會缺席!我不希望爺爺奶奶只是他頭腦里親人的概念,我不希望老家只是他心目中不能忘記的一個名字,我希望他能更多地與家里老人接觸,與老家里的姐姐弟弟玩耍,讓老家在他的頭腦里,是一個有著快樂有著回憶有著牽掛的地方,我希望他能夠真正地懂得爺爺奶奶的概念,讓他一點一點地明白老家對爸爸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從而讓老家在他的生命里有模樣有重量有溫度有體積有形象有意義因而也就有感情!從這個意義上講,回家過年就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承了。

  山也許能阻斷水,水也許能阻斷山,但沒有什么能阻斷內心的牽掛和思念。

  只要夢里有家,即使天涯也不遙遠。

  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家而停止自己奔跑的步伐,但當我們停下來歇息時,那天空中的飛鳥,那灰青色的暮靄煙塵,那裊裊升騰的炊煙自會提醒你,你為什么奔跑,哪里才是你奔跑的終點……

【山一程水一程阻不斷歸程散文】相關文章:

1.一程山水一程情隨筆

2.一程的明媚

3.一程山水,一季花開散文

4.一程光陰一朵溫婉散文

5.誰能陪我走一程抒情散文

6.最后一程(閃小說)

7.《隔著一程山水的距離,想你》

8.人生需要趕一程經典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