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思友許多得的抒情散文
秋天,是一個很值得描述的季節(jié)。
每到秋天的時候,落葉都會引起我的注意,翩翩的舞姿讓我的心情可以得到暫時地放松。秋風過處,帶給人的是自然中收獲的果實的氣息,即便身在屋子里,只要想到有風吹來,也會在嗅覺中感到甜美的豐收的氣味。很喜歡這個催人奮進的時節(jié)。雖然萬物蕭索的時刻稍后便會到來,但此刻的忙碌絲毫讓人想不起等會兒還有一個漫長的休息時期。樹葉隨風舞動,感傷的人覺得是悲涼的氣氛,積極的人看見了春天的彩蝶,只有舞動時帶來的涼意,讓人們無可爭議地感受到冬天就在咫尺之遠。
不同的季節(jié)的確可以給人不同的感受,我比較喜歡秋天。因為除了層林盡染的景色盡收眼底,除了收獲的香味撲鼻而來,除了涼爽的天氣讓人的心情豁然開朗,還因為這個季節(jié)給我深深的沉思。我喜歡隔段時間思索近來自己的生活狀況。春天固然可以給人很多的希望,但萬物都在萌芽的季節(jié),除了可以賞心悅目之外,并不能給我建功立業(yè)的緊迫感。夏日的河南又有些過于熱了,焦燥的天氣阻礙了我流暢的思考。靈感本來就像飄忽不定的云彩,煩躁的心情自然會吹跑或許收獲。冬天自然又過于寒冷,而且萬物凋零,偶爾還有漫天的大雪。我雖然也喜歡掃雪的時刻,但體力地付出和心靈的流動的確是兩個概念。相比下來,四個季節(jié)中,對秋天的喜愛要多一些。原本還有古人悲秋的情節(jié),但現(xiàn)在這種感觸越來越少了。這樣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越發(fā)讓我覺得自己奮斗的遠遠不夠,倒是可以想起時不我與的話來。這樣一個讓我思索萬千的季節(jié),我自然會想到遠方的朋友。
題記中的這首詩是三年前的秋天寫給遠方朋友的。當時我們已經(jīng)有兩年沒有見面了。雖然沒有感覺到隔膜的產(chǎn)生,但心中的思念畢竟像一團云霧罩在我們相隔的.幾百里土地上。有時候真的不敢下決斷,因為事情的發(fā)展總是按著自然的規(guī)律前行,世人又往往由于眼界和欲望的原因而左右了判斷能力,對現(xiàn)實認識的偏差也就在所難免。就像我雖然相信世間確有管鮑那樣的交情,但又不敢斷言一定能經(jīng)受時間和空間的考驗一樣。
“良友遠離別,各在天一方”。我總是能很輕易地想起這句詩。每次看到大自然的風雨陰晴而要感慨時,我總是想起不在身邊的朋友,想象他們也在觀察這自然的變化。這樣想來,心頭立即涌出溫暖的感覺。每次觀景寫完詩,我都會發(fā)一遍給朋友。他喜歡書法,練字已經(jīng)十幾年了。有時會把我寫的詩寫下來,再寄給我。有的,我就掛在了家里。先前擔心的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如今看來,都不存在了。有時,我也在奇怪。我們是在大學生活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才認識,之后沒停幾個月就各奔東西了。六年來,我們見面的時間也只有兩次,短信的字數(shù)加起來也不超過五百字,通話時間總共不到一個小時。但絲毫不感覺有隔膜的產(chǎn)生。我一直很珍惜這份友誼,也很感謝上蒼地垂青。我終于體會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內(nèi)涵。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沒有被名韁利鎖束縛,沒有受患得患失地影響,一切的基礎(chǔ)在于真誠和坦率,沒有任何功利的思想。人心,有時復(fù)雜的讓人琢磨不透,有時卻又這么簡單。生活,真有意思。
懷著對生活的感悟,想起朋友坦誠的微笑,雖然是一個人看景,卻一點孤寂的感覺也沒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算世間常理。如果我們獲得天大的成功,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注意,我們也會覺得這成功似乎絲毫沒有價值。所以,雁塔題名是無上榮耀,名落孫山卻常悲觀失望。都說要擺脫世俗的看法,達到逍遙的境界,可是自古及今,如莊子豁達的人又有幾個呢?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中,依然是失意時的無奈,依然是得意時的欣喜,雖有欣賞田園風光的恬淡,也常是友人之間唱和的想念。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自然脫離不了群體。這群體雖然有大小,卻是我們心境坦然的根基所在。
題記中的詩雖然看不出對友誼的記述,可這作詩的背景卻是想念朋友的真實寫照。想起遠方的朋友,不僅感覺不到不能見面的無奈,反而覺得遠遠的地方有人同樣在想著自己,頓時覺得生活立體豐富了不少。現(xiàn)實因積極的希望而變得更加具有魅力,沒有理想的生活就像聞一多先生在《死水》中寫的“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其實,并不用刻意追求自己去想些什么,就像我現(xiàn)在寫的文章,有的內(nèi)容有時和詩意離的比較遠。但這卻是我看到這些詩后所想到的內(nèi)容,也許沒有詩做引子,我還沒有如此多的感想。如果單純?yōu)榱四硞題目寫固定的東西,倒覺得有些像明清時的八股文。格式化的內(nèi)容禁錮了人自由美好的思想,也扼殺了很多真實自然的情感流露。雖然辭藻華麗卻缺乏真實情感,就像畫里的西施,再美也在虛幻中,看多了只能給我們不切實際的幻想。況且文章之道并非是為了消遣,而是要總結(jié)人生的得失,給自己以經(jīng)驗教訓(xùn),讓別人也可以有些啟迪。一篇文章可以沒有文采,卻不能沒有作者真實的感受。革命先烈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世人多知。朋友也曾寫過這兩句話送給我,并說,可見,“道義”是在“妙手”之前。我受益匪淺。我們也曾討論過天資的問題,同樣提到陸放翁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習書法十幾年,我寫東西十幾年,在向著自己的目標奮進的時間差不多,感悟也有相同的地方。我們都認為:妙手的確有,關(guān)鍵在于堅持。
有些感想世人盡有,但真正被錘煉的語言留下來的確并不在多數(shù)。人們往往有感想的時候卻沒有視之為寶的意識,或者想記錄下來的時候卻擔心語言直白而不愿下筆。魯迅先生告訴我們,即使是天才,落地的第一聲啼哭也只是哭聲,而不是美妙的詩篇。只要有堅持的意志和努力學習的勁頭,總可以整理好自己的感想。但人們往往覺得文人冥頑而不樂意去做,因此世人不盡是詩人,而詩人盡是世人。這些天一直在寫散文,發(fā)現(xiàn)精神世界的豐富的確可以讓人精神抖擻。這讓我想起沃勒的一句話——“盡管我們用判斷力思考問題,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意志,而不是才智。”
【秋日思友許多得的抒情散文】相關(guān)文章:
1.秋日思語
3.秋日景象抒情散文
7.秋日抒情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