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淵頭活水來的散文
2017年5月19日,陽光明媚,天氣正好。伴著五月的花香,為了采擷一縷芬芳,我們淳化作協、縣文聯、淳化縣爺臺山書畫院等一行人在縣委宣傳部的統一組織帶領下,驅車去淳化縣胡家廟鄉御泉村進行紀念“5.23”講話75周年暨“扶貧攻堅淳化在行動”文學采風活動。
我們搭乘張書記的愛駕,一路向西長驅直入。車子沿著盤山公路上了淳化縣坡,眼前豁然開朗。行駛在現代化開闊平坦的高速公路上,沿途滿眼翠綠,景色秀麗,處處蜂蝶比翼鶯歌燕舞,一派繁榮。我們興致勃勃,歡欣雀躍,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一路上張書記立足時代的起點,給我們分析了當前的文學形勢及美好前景,鼓勵我們立足本土,大膽創作,以優秀的'文學作品展現時代風貌,弘揚時代精神,不覺間到了目的地。
御泉村“精準扶貧”辦公室門前人頭攢動,將門口擁得水泄不通。爺臺山書畫院的幾位書法老師捷足先登,在此揮毫潑墨,為村民們義寫書畫,鼓勵他們勤勞致富早日脫貧。圍觀群眾興趣盎然,將書法臺圍得嚴嚴實實,有鼓掌拍照的,有駐足欣賞的,還有的在義務晾曬書畫作品……對各位老師的佳作村民們交口稱贊、愛不釋手。張老師的隸體書法字體優雅、形態端莊;郭老師的毛體飄逸俊美、氣勢磅礴;寇老師和任老師筆力遒勁郁勃、溫潤文雅、入木三分。他們真正將“5.23”講話精神落到了實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群眾服務。
最讓我受益的是寇老師送給村民的那幅字畫: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漢!從本質上揭示了致貧的原因和提出脫貧措施,鼓勵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只要克服畏難情緒堅持創業,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厚德載物,源遠流長。在“漢祖御泉”水廠楊總的介紹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御泉水廠的制水生產車間,了解了生產流程,并游覽了水源地,還享受了一段與之有關的美麗傳說。
關于漢御泉的傳說很有趣。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劉邦的部下為其尋找不老神水,沿路均無所獲,疲勞至極。一日行經此處,見牛頭山頂有紫色祥云升騰繚繞,于是喜出望外,急忙入山探尋,尋至半山腰便見其泉。因泉水沁人心脾,清冽香甜,漢高祖便封此泉為“御泉”。千百年來,御泉被譽為“宮廷圣水,歷史名泉”。現如今此礦泉水已備受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消費者青睞,成為放心健康飲品的首選,并有“水之御品、健康之源”的美稱服務于廣大消費者。
“漢祖御泉”水廠位于胡家廟鄉的牛頭山腰處,向西毗鄰永壽、彬縣與淳化三縣交界地帶,吸天地靈氣聚日月精華,這里天藍林密,山勢高大雄奇,起伏連綿,形成三面環山的天然屏障,保護了自然生態平衡穩定。一條小路嵌在蜿蜒盤旋而下的山勢里,如腰帶一樣在山間飄舞。沿著山路行至半山腰處,從一山壁石縫里涌出了一股鮮活的山泉,如水晶碧玉般清澈透明。放野性情返璞歸真,掬起一捧開懷暢飲,其味甘醇清鮮甜美,頓覺沉淀在心頭的浮躁蕩然無存,歸于平淡的心靈如這山水一般質樸自然。此泉在流溢過程中又分成了小指粗細的幾綹,傾瀉而下,終年潺潺,其音清脆。不由得覺得柳宗元《小石潭記》里的“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詩句匹配于此情景再適宜不過了。
經有關部門檢測,泉水中含有人體所需的二十七種微量元素,是一處天賜優質的自然礦泉水基地。長期飲用此水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該村村民因為長期飲用此水,大都精神矍鑠,老年人中鶴發童顏者比比皆是。
飲水思源去御泉。此次采風活動,我們不僅親身踐行了“扶貧攻堅淳化在行動”扶貧舉措,還領略了御泉山水無限自然風光美,正如朱熹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的,只要源頭有活水,下游才能淸鮮甘冽。難道我們寫作不正像這御泉的水嗎?只有把握時代脈搏、響應時代精神、展現時代風貌、與時俱進筆耕不輟,作品才能經久不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淵頭活水來的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