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種姿勢的散文
當骨骼在地面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一種深厚的力量開始在田間地頭釋放。我們聽到了希望和收獲的聲響,那是土地在翻轉、車輪在滾動、禾苗在搬家、稻谷在暴曬……在鄉村所能見到的與農事相關的各種勞作,都在脊梁彎成的這道曲線里一一呈現。
經年與土地交往的人們,懂得向大地索取的方式只有付出。這種付出更多的時候體現于苦力。耕地、插秧、噴藥、拉車、割禾……所有這些我們熟悉的農活,都通過直接的肢體勞動來實現。人們主動把身軀傾向地面,把脊背彎成一張弓,用近乎完美的力學原理,完成了對農事作業的一次又一次解答。
我們不妨去讀一讀擺放在廂房里的那些硬質農具,它們是鋤頭、犁耙、鐮刀和鐵鎬。很多時候,這些鐵鑄鋼鍛的器具靜靜地躺在歲月里,發出清冷的光芒。春耕時節,人們便把這些農具從廂房里請出來,請到它們該去的地方——稻田或是菜地里。當人們努力把身體彎曲,拱起厚實的脊梁,這些農具便在人們手中飛快蘇醒過來,鋒利的刃開始向堅硬的土地發起進攻。一丘稻田,或是一塊菜地,被有秩序地劃裂,刨松,粉碎,平整。
土地是寬容的,任由那些堅硬的器具在自己的身體劃割,鑿挖,鏟刮。我確信,刃尖劃過身軀的時候,土地是疼痛的。我們能感覺到泥塊撕裂、翻動和破碎的輕微響動。此時的大地,盡顯柔性的堅強,沒有掙扎,甚至沒有發出一聲呻吟。一定是被人們朝圣般虔誠的目光所打動,那是對母親的企盼,對希望的渴求,對生命的向往。沒有誰能拒絕這樣的目光,土地也一樣。
人們的脊梁彎下來,通常理解為精神意志上的屈服。彎腰,注定要低頭。真正的勇士必有誓死捍衛自己脊梁骨的決心,寧死也不肯彎下腰來乞活。人們真肯彎腰低頭的人,恐怕只有自己父母先祖,對皇帝的朝拜和逝者的鞠躬,也多為強權威嚴和世俗禮儀所迫。面對深沉廣袤的大地,人們也俯身低頭,人們心懷跪拜母親一樣的赤忱,朝大地伸出雙手,深情呼喚。這種姿勢,直把僵硬的土地感動到發潮發軟,盡顯母性的慈祥和溫情。
這是一種對土地最親近的方式,彎下腰來,眼睛注視著的是土地,臉頰靠近的是土地,心里裝滿了的,還是土地。伸出雙手,把一茬細嫩的秧苗插入水田,把希望插入春天,數月之后,再伸出雙手,把熟透的稻谷收獲進倉,收獲一個燦爛的金秋。時光輪回,田地軟了又硬,稻子黃了又綠,人們躬身勞作的身影,卻始終不變。
以力求勝的農事國度里,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養成了彎腰的習慣。只有把身軀彎成一張弓,才能積蓄足夠的`力量來鋤土挖地,推車拉磨。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的工具從石頭換成了鐵器,古猿逐漸褪去毛發,從茹毛飲血進化成文明的現代人,勞作的姿態卻依然如故。躬下身軀,彎下腰肢,面朝黃土背朝天,凝成了一座雕像,傲然屹立在農業帝國的世界里。
走進田野,我的視線總要停留在彎腰低頭,手握鋤頭或是鐮刀的農人的身上。他們躬著腰身,目光專注在腳下那片土地上。他們在季節輪回中,以一種固定的姿勢守候著一株株莊稼從地下破土而出,發芽吐芯,拔節抽穗。綠色的莊稼從泥土中汲取養分,從陽光里獲得力量,在一種神圣的使命里,迎著主人殷切的目光頑強生長。莊稼蓬勃向上,回報人們以成熟的姿態,而人們俯身面對挺拔的莊稼,是一種向下的仰望。
【解讀一種姿勢的散文】相關文章:
7.經典散文解讀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