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散文 理想與現實
一事無成之人,原本是不可妄談理想的。然當閑來無事,反芻自身的經歷,以及冷眼旁窺一些“事竟成人士”之表象,仿佛也若有所得。于是,即使貽笑大方,仍想一吐為快……
史書上說項羽見秦始皇游會稽。便曰:彼可取而代也。但由于學書不成,放下。學劍,又不成……導致其學無所長,有勇無謀。后與劉邦爭。兵敗垓下……最終烏江自刎,曇花一現……
俗話說,人看從小,馬看蹄爪。項羽的有志向,便有了后來的“取而代也”。也正因為學書、學劍皆不成。還偶存婦人之仁。那么,飲恨烏江,亦非偶然了。
當然,我們可以將成王敗寇歸諸命運一說。然人有三不知。不知前世,不知未來,睡著了不知……一個尚且不知明日究竟何日的人,在沒有被蓋棺定論前,又怎么知曉命運為何物呢。
我以為,一個想功成名就的人士,起碼應當具備這么幾個先天條件。
一是“天賦”。二是“根基”。三是“平臺”。
根基。即父母輩所在的階層。如果一個家庭,連溫飽都不能維系,父母又無“遠識”。或者說還天生愚鈍魯莽,整天言傳身教于后代“渾渾噩噩”,歪脖子樹做犁頭之類的歪門邪道。即使后輩中一籠雞兒叫了一個,恐怕也屬于個例吧。
我們說詩書濟世長。即講究的是“根基”綿延下的門第。
只是,如果后代盡管頗有天賦,卻不學無術,好逸惡勞。也就怪不得。只能歸咎于“命運”弄人了……
第三,那就是“平臺”。而在我們這樣的國度,“平臺”似乎是比較詭異的。它變幻無常,“大氣候”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之一。不過,三言兩語是說不清楚的,還是略去為好……
說人看從小。仿佛還應該再拿一個段子作例:
剛開始學英語之漢人,為了便于記憶,大多要在英文下標注漢字:如English一詞。一個學生注曰:陰溝里洗。一個標注:應給利息。一個標注:因果關系。一個標注:應改歷史……結果,長大后,“陰溝里洗”當了小菜販子。“應給利息”去了銀行。“因果關系”終身躬耕于哲學。“應改歷史”成了政治家……
這個段子盡管牽強,但仿佛還是與志向多少有些關聯。那么,少無志向之人又當何為呢?
例如鄙人吧。
記得在老房子的時候。一天,小姐姐問我,長大你想干什么?她提示了諸如工人,農民,科學家,工程師,畫家等等等等。由于自身的無志向,統統被我搖頭否決……結果,到后來,我當過農民,照相匠,工廠小職員,交警隊“槍手”,即使現在做小本生意,也只能勉強算一個濫竽充數的副手……如果只用四個字歸納,那么,“閑雜人員”一詞,是比較貼切的。
一娘養九子,九子不像娘。這句話原本指子女們的性格、性情。但亦可附會為娘的“期冀”。為娘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個個都好呢。
然,九子不像娘就很有點命運弄人了。從我自身來看。乖蹇階段僅限于兒時。自省事起,自以為還是比較的日三省吾身的。但是少無志向且陰差陽錯,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在這里拿自身說事,除淡淡歸納一下一路走來的軌跡外,還想告訴后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有功勞薄可吃則罷。何如家“無余糧”呢?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都要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都要靠自己步步為營……不要去得過且過,也不要太功利,更不要好高騖遠……
當然,如果一切的努力,一切的踏踏實實都付諸東流了,也不要妄自菲薄。起碼,我們集聚了一定的經驗。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識,也多多少少掌握著那么一點點知識和文化。正因為具備了這些,于是便勉強有一點點的見微知著能力。最可怕的是,學無所長,還口出狂言。知識不見,常識也無。昏庸一世,混世一生……如果歲月消逝能有所頓悟則罷。反之,那就太有點屬于自不量力,甚至會落下笑柄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常識補一補,何如平安一生,健康一世呢。不是嗎?
【經典散文 理想與現實】相關文章:
1.現實與理想的散文
4.現實經典散文
6.愛情與現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