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母校抒情散文
一位哲人寫道“母校有一點不同于母親,母親是會衰老的,而母校卻永遠年青”,這話是不錯的。不過我初中時的兩個母校卻象我去世的母親一樣永遠地消失了,但是那些教育過我的老師就和我去世的母親一樣是永遠鮮活地活在我心中的,是永遠值得我懷念的。那些年青時的朋友和故事也從來沒有在我的腦海中消失過,也是值得我永遠珍藏的。
我初中第一個母校是安康縣第十一中學,那是在五八年的教育大躍進中誕生的,我們六零年秋入學,好象是第二屆,臨時校址就在現在的市文館院內。教室四面墻都是用竹籬笆圍起來用泥一糊而成的,屋頂是在竹席上面放油氈而成的,不過桌椅倒是全新的。由于教室密集室內光線并不太好。那時我近視已經很嚴重,盡管坐在第一排還是看不清老師寫的字,不過這倒不影響我的語文學習,記得學校的第一個大型活動就是請一位老革命給我們憶苦思甜,第一次作文就是寫聽憶苦思甜報告的感想,當時我們剛學過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就照貓畫虎用魏巍筆法寫了一個開頭,被陳學慧老師選作范文宣講了一番,使我感到特別高興。初二者教我們語文的是黃克明老師,黃克明老師當時從陜師大畢業(yè)血氣方剛,一心想寫電影劇本和同學們都處的很好,他的第一篇作文是讓寫一個暑假見聞,我編了一個小故事叫“變”,說我去恒口舅家看到他家的茅屋變成了新蓋的三間大瓦房,而大贊三面紅旗好、人民公社好,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么回事,黃老師居然破天荒的給我打了一百分,我當時真是受寵若驚,問他怎么給我打了滿分,他說你的文章有新意寫法有新意,我的語文教學也要有新意,告誡我可不要驕傲噢。
看來教學生從小學會撒謊是那個時代教育的一個特點,從楊朔式的散文到寫讀后感、觀后感、聽后感到學毛著心德、學雷鋒日記一脈相承。楊朔在全國人民餓肚子時還在胡說農民的日子比荔枝甜,我卻憑空編了個“變”的故事,只不過他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說假話,而我卻是在矇眬無知的編故事。
胡承德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兼教物理,他在期中考試后,把成績排名次用紅紙公布了出來,我居然是名列前茅,這個事對我震動很大,后來我就和董雄生同學兩人暗暗較著勁,你追我趕的走上文化課學習的上升通道。
十一中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去一上學就得知可以去圖書館辦借書證錯書,記得小學二年級時,我是把手都舉酸了才得到一個只能在那看小人書的借書證,F在可以象大人一樣地去借書看了那自然是欣喜若狂了。那時解放前的不能看,解放后沾上胡風的不能看、沾上反右的不能看、沾上彭德懷的也不能看,長篇小說也只有那幾本很快就被我一掃而光,我記得《林海雪原》就是我一個通宵看完的。其余時間我也大多是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里度過的,雖然肚子常處于饑鋨狀態(tài),但精神上還是蓬勃向上的。
初一時三年困難的陰影已經是越來越嚴重了,當時居民一個大人一月只有二兩油,二十五斤糧還要不時支援什么地方扣上幾斤,五斤紅苕當一斤糧,還要自己在河邊去買,有些已經變黑了、苦了只要沒爛,人們也捨不得扔掉,有時的糧食還是高梁、青稞等外地調來的雜糧。棉花、布料、豆腐、豆芽、食圤、煤油、肥皂、火柴……都要票證。因為沒有任何油水和副食,人們都得用瓜菜來補充糧食的不足,因為湯湯水水體積大,城內各家都是端著一種當地燒的黑盆吃飯,飯里也只有少量的面花、米花和油花,大量的是菜,或者是槐花、榆樹錢。60年在吉河秋收,我第一次親耳聽到農民說去年大旱沒飯吃,他們村有人走著走著就倒在路旁的慘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饑餓使得老師也斯文掃地,順手牽羊的拿生產隊的包谷燒著吃。當時為了不讓學生過多的消耗體力,體育課改為活動課,一律不上籃球、足球、長跑這類高耗體能的課。學校的勞動課就是打豬草,我常與潘和發(fā)、王宗根等同學在池溏里撈浮萍作為豬飼料,到了61年冬,財政連這種情況也維持不下,只好撤銷學校,當時動員有條件的老師離職回鄉(xiāng)當農民,我們并不知道離職的含義,但清楚的記得幾何老師張繼忠、地理老師賀中朝都當場寫了返鄉(xiāng)當農民的決心書,不過后來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走了彎路,損失慘重。
聽說學校要解散,同學們都顯得很悽涼。學校的'豬是師生共同喂的,由于豬沒有糧食吃,殺時也很瘦小,師生一起吃了一次散伙飯,當時每個學生一人一份飯、一勺炒肉片,可是大家捨不得吃都拿回家了。
當時學生自己可以找學校,有同學就去了白河、嵐皋的中學,我們到了需要自費(一學期9元)的安康城關民辦中學。民辦中學的老師大多是因各種原因沒上大學或中途退學的有志青年,他們當時有一股奮發(fā)圖強的朝氣和精神。加之由于政審的原因使他們招到了一批高素質的學生,使他們的第一屆畢業(yè)生的成績就大大超過了老牌的縣一中,在教育界很是轟動。我們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是鄒復生,他工作極有熱情,但作文分數很少打高分,我常得個80來分就是高分了。記得有一次學雷鋒講演比賽,大多數同學都是撿討書式的,先寫自己的不是、再對照雷鋒言行、后表決心。我卻是高屋建瓴,一氣哈成,沒有撿討自責,上臺就是“雷鋒生前說過,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我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然后論證了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最后落實到以實際行動學雷鋒上去。我的講演得到了李友權老師等的好評,他們下來還好奇的問我是不是我父親幫我寫的,其實老父親已長共時間被打入另類,不要說寫就是聽這些話也可能覺得新鮮。
從六二年秋收后,人們的日子稍微好了些,可以買些紅苕添補口糧,但階級斗爭的弦又緊了起來,我長達二年的入團申請也因出身另類而被打入冷宮,班主任作了很多努力也無可奈何。
一九六三年五月我曾作為進步青年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參加了好象是團地委在安中召開的一次上山下鄉(xiāng)動員表彰大會,當時感到大禮堂一遍光明自己也很是激動,王建元代表知青介紹經驗體會,62沒考上大學決心去鎮(zhèn)坪當農民的青年代表表決心。誰能料想六年后我真的也步這些同學的后塵,鎮(zhèn)坪插隊了幾年,當然心情和想法和他們是在不相同的了。
在初中三年中鄒聲元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比我可能大上個一兩歲,卻讓我看了幾本當時圖書館看不到的書:一本是芥子園畫譜、一本是處事大全,一本是沒有書皮的類似現在青春期性教育的書,特別是“錢錢錢你內方外圓,有了你如何如何,沒了你怎樣怎樣”這些話語對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性教育的書從男女的生理結構說到男女相愛的生理基礎完成了對我的性啟蒙教育?磥硪槐緯粋年長的朋友或師長,一個中學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上過的兩個初中學校都是普普通通、曇花一現,也沒有出過什么大的名人要人,但是她卻曾象母親一樣給我以知識滋潤和性格培養(yǎng)。今天她們雖然也早就象母親去世一樣的消失了,但是那些培育桃李的老師,也會象母親的音容笑貌一樣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如果我們的社會,上至黨政要員下到普通百母姓,每一個人都能對教育過自己的老師和母校常懷感恩之心,敬重之心、如果我們的官員都能樂意把自已的兒女送去學教育當教師、如果我們與時俱進的師道尊嚴能發(fā)揚光大,那么我們社會的和諧程度必將大大增加,社會的管理成本將大大的減小,民族復興的大業(yè)將大大的提前。我寫消失的母校也是希望希望大家都能永念師情、永謝師恩,不要讓她消失在歲月的流逝中。
【消失了的母校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2.情牽母校抒情散文
4.下雪了的抒情散文
6.下雪了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