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作家寫景的文章
千人看景,就有千種風(fēng)景,風(fēng)景美好,而作家筆下描寫的和眼中德風(fēng)景又是怎樣的呢?因此陽光網(wǎng)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一些作家寫景的文章的優(yōu)秀例文,以供各位參考。
作家寫景的文章篇1
《石湖》鄭振鐸
前年從太湖里的洞庭東山回到蘇州時,曾經(jīng)過石湖。坐的是一只小火輪,一眨眼間,船由窄窄的小水口進入了另一個湖。那湖要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處插著蟹籪和圍著菱田。他們告訴我:“這里就是石湖。”我矍然的站起來,在船頭東張西戶的,盡量地吸取石湖的勝景。見到湖心有一個小島,島上還殘留著東倒西歪的許多太湖石。我想:“這不是一座古老的園林的遺跡么?”
是的,整個石湖原來就是一座大的園林。在離今八百多年前,這里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詩人范成大(1126-1193年)的園林。他和陸游、楊萬里同被稱為南宋三大詩人。成大因為住在這里,就自號石湖居士,“石湖”因之而大為著名于世。楊萬里說:“公之別墅曰石湖,山水之勝,東南絕境也”。我們很向往于石湖,就是為了讀過范成大的關(guān)于石湖的詩 。“石湖”和范成大結(jié)成了這樣的不可分的關(guān)系,正像陶淵明的“栗里”,王維的“輞川”一樣,人以地名,同時,地也以人顯了。成大的“石湖居士詩集”,吳郡顧氏刻的本子(1688年刻),凡三十四卷,其中歌詠石湖的風(fēng)土人情的詩篇很不少。他是一位中國文學(xué)史上重要的田園詩人,繼承了陶淵明、王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描寫著八百多年前的家民的辛勤的生活。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就是淳熙丙午(1186年)在石湖寫出的,在那里,充溢著江南的田園情趣,像讀米芾和他的兒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滿紙上是云氣水意,是江南的潤濕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農(nóng)作和養(yǎng)蠶、織絲的活計,他寫道: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
農(nóng)村里是不會有一個“閑人”存在的,包括孩子們在內(nèi)。
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fēng)更怯寒。
□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
他是同情于農(nóng)民的被肅削的痛苦的。更有連田也沒有得種的人,那就格外的困苦了。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zhì)枯。
無為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他住在石湖上,就愛上那里的風(fēng)土,也愛上那里的農(nóng)民,而對于他們的痛苦,表示同情。后來,在明朝弘治間(1488——1505年),有莫旦的,曾寫下了一部《石湖志》,卻只是夸耀著莫家的地主們的豪華的生活,全無意義。至今,在石湖上莫氏的遺跡已經(jīng)一無所存,問人,也都不知道,是“身 與名俱朽”的了。但范成大的名字卻人人都曉得。
去年春天,我又到了洞庭東山。這次是走陸路的,在一年時間里,當?shù)氐霓r(nóng)民已經(jīng)把通往蘇州的公路修好了。東山的一個農(nóng)業(yè)合作社里的人,曾經(jīng)在前年告訴過我: “我們要修汽車路,通到蘇州,要迎接拖拉機。”
果然,這條公路修汽車路,如今到東山去,不需要走水路,更不需要花上一天兩天的時間了,只要兩小時不到,就可以從蘇州直達洞庭東山。我們就走這條公路,到了石湖。我們遠遠地望見了渺茫的湖水,安靜地躺在那里,似乎水波不興,萬籟皆寂。漸漸地走近了,湖山的勝處也就漸漸地豁露出來。有一座破舊的老屋,總有三進深,首先喚起我們注意。前廳還相當完整,但后邊卻很破舊,屋頂已經(jīng)可看見青天了,碎瓦破磚拋得滿地。墻垣也塌頹了一半。這就是范成大的祠堂。墻壁上還嵌著他寫的“四時田園雜興”的石刻,但已經(jīng)不是全部了。我們在湖邊走著,在不高的山上走著。四周的風(fēng)物秀雋異常。滿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腳邊,卻又溫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撫拍著將睡未睡的嬰兒似的,它輕輕地撫拍著石岸。水里的碎磁片清晰可見。小小的魚兒,還有頑健的小蝦兒,都在眼前游來蹦去。登上了山巔,可望見更遠的太湖。太湖里點點風(fēng)帆,歷歷可數(shù)。太陽光照在潾潾的湖水上面,閃耀著金光,就像無數(shù)的魚兒在一剎那之間,齊翻著身。綠色的田野里,夾雜著黃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錦繡般地展開在腳下。
這里的湖水,滋育著附近地區(qū)的桑麻和水稻,還大有魚蝦之利。勞動人民是喜愛它的,看重它的。
“正在準備把這一帶全都綠化了,已經(jīng)栽下不少樹苗了。”陪伴著我們的一位蘇州市園林處的負責(zé)人說道。
果然有不少各式各樣的矮樹,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地栽種著。不出十年,這里將是一個很幽深新潔的山林了。他說道:“園林處有一個計劃,要把整個石湖區(qū)修整一番,成為一座公園”。當然,這是很有意義的,而且東山一帶也將成為上海一帶的工人療養(yǎng)區(qū),這座石湖公園是有必要建設(shè)起來的。
他又說道:“我們要好好地保護這一帶的名勝古跡,范石湖的祠堂也要修整一下。有了那個有名的詩人的遺跡,石湖不是更加顯得美麗了么?”
事隔一年多,不知石湖公園的建設(shè)已經(jīng)開始了沒有?我相信,正像蘇州——洞庭東山之間的公路一般,勤勞勇敢的蘇州市的人民一定會把石湖公園建筑得異常漂亮,引人入勝,來迎接工農(nóng)階級的勞動模范和游覽和休養(yǎng)的。
作家寫景的文章篇2
《贊成都百花園》鐘樹梁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在我們社會主義時代里,年年歲歲,不僅人不相同——步伐一步快一步,歌唱一聲高一聲,而且花也不相似。試看六十年代第一個春天的春色,比去年更加璀燦了;花更嬌、更美,更奇麗多姿了。
一個畫家,可以揮舞他的彩筆,在尺幅之上畫出一幅百花圖;詩人,可以馳騁他的想像力,高吟著百花齊放的詩篇。但是要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用人力巧奪天工,使春蘭秋菊并美于一時,南卉北花呈妍于一地,就非有雄偉的氣魄、艱苦的勞動和破除迷信、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不能成功。
花會中的百花園,正是新社會里園藝工人的奇思壯采的表現(xiàn),是我們的時代精神與民族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結(jié)晶。
百花園,你從遠遠望去,簡直是花海花山,渾然一體,樹花飄彩云,草花鋪地錦。惺是當你深入進去仔細觀察,就會感到一花一木都各有佳趣,使你徘徊留連,觀之不盡。
在百花園中,首先耀人眼目的是中央高聳著的一座百花臺。那高踞臺頂,披著鮮艷彩衣,對游人含笑相迎的,是四川名產(chǎn)社鵑花。舉頭望去,仿佛看見一幅峰巒處處,白云繚統(tǒng),“遍青山啼紅了杜鵑”的美景。再數(shù)一數(shù)臺上的花種,有石蠟紅、瓜葉菊、年景花、地洋花、草鞋花、金星草、石竹花、洋桃花……真是多得一口氣也說不完。它們中間還有成都從來少見的荷苞牡丹。這無數(shù)的花草,又各有若干品種,以“一串紅”為代表的,就有“一串白”、“一串藍”,不少新品種都是近年來園藝工人辛勤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以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打破了“年年歲歲花相似”這個說法,而使人民大眾的大花園里,平添出無數(shù)“新花”。
百花園的左上角有一片技術(shù)革新的園地,它使每一個參觀者相信,人力能夠巧奪天工。這兒有春蘭、夏蓮、秋菊、冬梅,它們數(shù)千年來生不同時,現(xiàn)在都一齊開放,向人民共獻祥瑞。這兒還有提前開花的黃桷蘭和延后開花的水仙,花姿綽約,香風(fēng)四散。在一株樹上,并開著海棠、杜鵑兩色鮮花;在另一株樹上將結(jié)出檸檬、壽星橘、季橙、柚子四種果實?磥硭鼈円呀(jīng)走出了小家庭的圈子,結(jié)成和睦的大家庭了。這兒不僅有四時的名花,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異種,如曹州的牡丹,廣州的乳茄,上海的蟹爪蘭、風(fēng)信子和飄飄欲仙的仙客來都遠從天外飛來了。如果不是在今天的新社會里,不是黨對于人民文化生活的無限關(guān)懷,那崎嶇的蜀道.亂離的社會,艱苦的歲月,饑寒交迫的生活,誰還能夠夢想得到一地遍開各地的佳卉,一時遍看四時的名花呢?
如果說,技術(shù)革新的這一片園地里,多半是些從來沒有過的花木,那么,在它的斜對面,在百花園的右下方,卻有許多以高古的面貌出現(xiàn)的花木,它們盤根錯節(jié),姿態(tài)離奇,都有著八、九十年或一兩百年的高壽。這兒是樁頭區(qū),以玉蘭、海棠、紫薇為多。從這些枕頭,可以看出祖國傳統(tǒng)園藝藝術(shù)的精妙和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使花樹的枝干按照人的意志而成長,或作婆裟的舞姿,或者亭亭如車蓋,或兀傲、偃蹇,或蕭灑、清寂。這中間有一對黃荊樹,是百年以上的產(chǎn)物,解放時已生機欲絕,經(jīng)過人民的培養(yǎng),才使它壯健起來,今天成為百花園中的珍品。我們慶賀這些古老的樁頭,不管它們過去是在王家或者謝家,今天都回到尋常百姓的大家誕里來了。
要說歷史古老,枕頭區(qū)對面的那一塊園地上,有一株高約兩丈的山茶花,已經(jīng)活了150多歲,可以說是飽閱滄桑之樹了。它高挺著剛健的枝柯,紅花萬朵,綠葉油油,真可說是老當益壯。它和今天許多老年人一樣,越活越年青。它是政府派了30多位護花使者,把它從天回鄉(xiāng)抬上汽車接來的。它還是第一次來趕花會,人們感謝這位又老又年青的茶花王,是它為百花園增色不少!
百花園中的另一片地方是牡丹、芍藥薈萃之所,許多名種,都以它們的集體形象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整個花會的布局重視了這個特色,既不忽視花木的個性,使一花一木各盡其妙;而又特別重視集體形象,使每一花種,像蘭蕙(苑)、山茶(林)、玉蘭(林)和百花園中的牡丹、芍藥,各以它們干樹萬樹、千盆萬盆的風(fēng)姿,形成壯麗的圖景,與干萬游人相見。這樣就不僅使人賞心悅目,而更使人精神為之振,懷抱為之開。
百花園里百花多,一枝筆是描述不完的。就是那些常見的桃花、李花、迎春……都以它們成群的花樹,千紅萬紫的顏色,共同釀就滿園的春色,使得花光四射,花影迷離,花香儂郁。啊,還有那些細長細長的嫩綠色的柳絲,在春風(fēng)中輕輕飄拂著……,讓我們仔細地領(lǐng)略吧!
百花園,這是我們時代精神的象征,是我們新社會的一個縮影。我們的整個社會、整個祖國不就是一座百花齊放的最大的花園嗎?
家寫景的文章篇3
《松堂游記》朱自清
去年夏天,我們和S君夫婦在松堂住了三日。難得這三日的閑,我們約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兒,也帶了兩本書,卻只是預(yù)備閑得真沒辦法時消消遣的。
出發(fā)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頗為悵悵,難道天公這么不做美嗎!第二天清早,一看卻是個大晴天。上了車,一路樹木帶著宿雨,綠得發(fā)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沒有一點塵土,行人也不多。又靜,又干凈。
想著到還早呢,過了紅山頭不遠,車卻停下了。兩扇大紅門緊閉著,門額是國立清華大學(xué)西山牧場。拍了一會門,沒人出來,我們正在沒奈何,一個過路的孩子說這門上了鎖,得走旁門。旁門上接著牌子,“內(nèi)有惡犬”。小時候最怕狗,有點趑趄。門里有人出來,保護著進去,一面吆喝著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說,“不礙不礙”。
過了兩道小門,真是豁然開朗,別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剛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象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來得好。中間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這座亭子高大軒敞,對得起那四圍的松樹,大理石柱,大理石欄桿,都還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沒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凈幾,坐下來清清楚楚覺得自己真太小。在這樣高的屋頂下。樹影子少,可不熱,廊下端詳那些松樹靈秀的姿態(tài),潔白的皮膚,隱隱的一絲兒涼意便襲上心頭。
堂后一座假山,石頭并不好,堆疊得還不算傻瓜。里頭藏著個小洞,有神龕,石桌,石凳之類?墒峭膺吙,不仔細看不出,得費點心去發(fā)現(xiàn)。假山上滿可以爬過去,不頂容易,也不頂難。后山有座無梁殿,紅墻,各色琉璃磚瓦,屋脊上三個瓶子,太陽里古艷照人。殿在半山,巋然獨立,有俯視八極氣象。天壇的無梁殿太小,南京靈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還殘留著些舊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時在西山練健銳云梯營用的,在陰雨天或斜陽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樣,前年春天倒下了,看著怪不好過的。
可惜我們來的還不是時候,晚飯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們什么都談,又賭背詩詞,有時也沉默一會兒。黑暗也有黑暗的好處,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有點象鬼物拿土。但是這么看的話,松堂的院子還差得遠,白皮松也太秀氣,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詩,那才夠陰森森的味兒─—而且得獨自一個人。好了,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象個鄉(xiāng)下姑娘,羞答答的。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真有點兒!云越來越厚,由他罷,懶得去管了?墒窍耄羰且粋秋夜,刮點西風(fēng)也好。雖不是真松樹,但那奔騰澎湃的“濤”聲也該得聽吧。
西風(fēng)自然是不會來的。臨睡時,我們在堂中點上了兩三支洋蠟。怯怯的焰子讓大屋頂壓著,喘不出氣來。我們隔著燭光彼此相看,也象蒙著一層煙霧。外面是連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遠近幾聲犬吠,教我們知道還在人間世里。
【作家寫景的文章】相關(guān)文章:
作家的優(yōu)秀文章04-03
作家描寫春天的文章04-03
作家寫的秋天的文章04-03
作家寫雨的文章04-03
作家描寫冬天的文章04-03
作家寫的好文章04-03
作家寫老師的文章04-03
大作家描寫春天的文章04-04
大作家寫的勵志文章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