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離開也是回家的一種方式傷感美文
大家好,我是張翎,我想以一個小故事引出今天我的主題。
在2007年10月的某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個小區里面,走進來一個老太太,老太太手里提著大大小小的從超市買過來的各種各樣的食品,她有一點老態龍鐘,而且她穿的衣服相當簡陋,甚至到了寒酸的地步。
她的小區向來是非常安靜的,可是那一天突然她發現她的小區里擠滿了人,到處都是拿著攝像機、錄像機、錄音機的人,她很好奇,攔住了一位拿著攝像機的男士,問:“先生,今天你們在拍電影的外景嗎?”
那人看了她一眼,說:“不是的,我們在等你。你知道嗎?你剛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位老人就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她叫Doris·Lessing,中文翻譯是多麗絲·萊辛。當年她88歲,是世界上所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女得主中年紀最大的。
童年與故土在生命中的加權
講到萊辛,我們就想到她的身世,她是在伊朗出生的,她離過兩次婚,在她30歲的時候,帶著一個幼小的孩子來到英國,那時候她一貧如洗,手里只有一個簡陋的行李箱,里邊只有一樣東西,那是小說的稿子,這個小說的名字叫《GrassisSinging》,中文的翻譯是《野草在歌唱》。
這部小說在歷史上第一次讓發達國家、歐美國家的人看到了非洲生活的這一面,多麗絲·萊辛就以這部小說一舉成名,當年是在1950年。
人生是不是生活的所有的時段它都具有同樣的分量呢?我覺得不是的。我覺得童年和故土在一個人生命中是有加權重量的。
講到童年,我們腦子里肯定會立刻反射出另外一個詞,那就是故土,因為它們是那么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童年的記憶是一種很特殊的事情,我在想我在美國和加拿大做過17年的聽力康復師。我的病人中間有一大批得的是阿爾茨海默癥,在中國俗稱老年癡呆癥,他們的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幾乎都認不得自己的配偶,可是他們對童年的記憶依舊是非常鮮活的。
其中有一個女病人,她每次來看病的時候,都會把開車帶她來看病的那位男士介紹給我們說:“Thisismybrother.”她說這是她的弟弟,我們診所的員工私下都會議論,這個弟弟真的是非常好,你很少看見一個弟弟如此精心地照顧姐姐。
可是有一天,我的秘書突然發現這個女病人和帶她來的那位男士,戴的是一模一樣的一對結婚戒指,我才突然明白過來他們是夫妻,只是那個女病人已經認不得自己的丈夫了。
人類的記憶是一個大筒倉,我們童年、故土那層記憶是在筒倉最底層的,它是基礎。隨著我們漸漸地長大,我們的人生經歷就會往筒倉里扔各種各樣的東西,等到我們老年的時候,這個筒倉滿了,尤其是現在人類的壽命是很長的,到最后這個筒倉滿了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東西要流失出來。流失出來的是那些近期的記憶,它會慢慢地漫出來,丟失了。可是童年和故土是永遠不會流失的。
從甌江到大洋彼岸,遲到了的作家夢
我是一個溫州人,我人生的前20多年是在溫州度過的,那個時候的溫州可不是大家想象的今天溫州的樣子,那個時候的溫州不通火車,不通汽車,不通飛機,在那個時候,因為我們的生活太貧乏了,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跟我哥哥一起去一個叫甌江的地方。
那是我們故鄉的河,坐在那里看水,我就記得夏天的時候,我們穿著木屐坐在河岸上,看著水一路遠去。看到水變成天的地方,我就想那是什么地方呢?那邊世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呢?所以我對那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在1979年的時候,我考上了復旦大學外文系。上大學是我第一次獨自離開溫州,到外邊的世界去。我來到上海,第一次看見這么大的校園,有一片非常大的草地,有一座非常高的雕像,是毛主席的像。我第一次看見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講一種我聽不懂的話,那是上海話。
我當時覺得好多好多的第一次,我被砸蒙了。我當時站在復旦的校園門口,突然流下了眼淚,我覺得那是一種自卑的感動,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世面的,從小地方來的人面臨生活命運巨大改變的那種不知所措,忐忑不安,百感交集。
我覺得外文系并不是我的初衷,我有一個文學夢,我很小就想當一名作家,那個時候復旦中文系出了很多現在很有名的人物,比方說著名的學者陳思和、傷痕文學的創始人盧新華。那個時候中文系一個很大的傳統就是學生寫了小說之后,由于沒有渠道發表,就抄成大字報,貼滿學校的墻,看的人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我當時發育不良,個子很小,永遠不能擠得過那些比我高大的同學,所以總是在他們去食堂吃飯的時候,我過去看幾眼。
記得當時有一部小說叫《杜鵑啼歸》,講的是一個從農村考上大學的知青,與他在農村結發妻子和城市大學女友之間的情感糾結,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談過戀愛,所以一些細節會看得臉紅心跳,我只覺得一邊看,一邊嘆息,一邊流淚,總覺得心里有一樣東西被喚醒了,我想這就是一直在那的文學夢。
畢業后,我在北京工作三年后,出國了。
我離故土越來越遠,離外邊的世界越來越近。如果你問我對國外的生活有什么關鍵詞可以描述?那我會說搬家。
我在出國的頭十年里,干過許許多多職業,搬過二三十次家。當時的感覺就是有的時候早上醒來一開窗,不知身在何處,因為搬得太多了,感覺總是把一個屋子的東西打成兩只箱子,提在手上,上路,然后定下來,把兩只箱子打開,東西裝滿整個屋子,然后循環往復。
離去,也是回家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個海外的作家,我想,其實我不真正生活在那邊,也不真正生活在這邊,我是生活在這邊和那邊中間一個很尷尬的地帶。我已經沒有辦法改變我已經失去了根這樣一個客觀的現實,唯一渴望的就是我這種無根的感覺能夠帶著我寫出一些視角不太一樣的東西。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離開、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種方式。
對我來說,我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在走著一條離我的故鄉越來越遠的路,這是一條漂流的路,但也是一條回家的路,我是怎么回家的呢?我是在我的寫作中回家,我的寫作帶著我走回到那個其實已經不存在了的故土。
謝謝大家!
【離開也是回家的一種方式傷感美文】相關文章:
這也是一種過圣誕的方式愛情美文03-09
忘卻也是一種智慧傷感美文03-10
空白也是一種色彩經典美文11-27
放棄也是一種美文章11-23
放下,也是一種釋懷美文欣賞11-21
美文欣賞挫折也是一種領悟12-07
放棄也是一種美麗愛情美文11-26
放棄,也是一種美經典美文欣賞03-09
這也是一種習慣愛情美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