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每個人都可以很拽勵志人物故事
在不同的場合,聽到別人用“拽”來形容鄧超的次數絕對不下四次。然而奇怪的是,雖然常聽別人說他“拽”,卻從未聽說他“耍大牌”。鄧超是既低調又很“拽”的人——低調是一種態度,“拽”是一種性格,他很好地將二者融合起來,使之成為自己的人格魅力。灑脫、快樂、霸氣,讓所有假模假樣的東西躲一邊去。“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很‘拽’,只要你也像他一樣擁有足夠的勇氣、力量和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男人不應該是“扮演”,而應該是“成為”。
男人要負責任,像座山,女人則是圍繞著這座山的水,山上的小樹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孩子。無論發生任何事情,山都要屹立不倒。
表演,要建立在一個真實的基礎之上,真實靠的就是經歷。以前我接觸過的'、觸摸過的、感受過的,哪怕是當時覺得索然無味的東西,都使我成長。經歷,本身是一個特別美好、寶貴的財富。
做演員,要不斷挖掘自己的多面性,英雄化的自己、潛在的自己、幻想中的自己……正因如此,同樣的角色我為什么要演第二次?
拍《狄仁杰之通天帝國》時,我從六層樓上跳下來,我就是要告訴大家:鄧超是真的在跳、在打。除了文戲,我一樣可以拍武戲。以前,我認為武俠劇是強調肢體的東西,后來發現是我小瞧了它。其實,武俠之中蘊含了很深的禪意。
“從早到晚地拍雜志大片”,如果你這么想,就會覺得很累。“今天又會加入到一個新團隊中,可以嘗試不同的拍攝風格,面對新的主題和提問者”,如果你這么想就會變得開心。快樂不快樂,就看你是從哪個角度看問題。
“看到什么都高興”的本事。拿開車來說,以前我遇上有人超車,就想:“憑什么讓你超我!”現在不一樣,別人要加塞兒,我就開慢點。他超我,肯定是他的事比我的急。
以前和別人在一起,我更喜歡說、喜歡表達,現在則更喜歡聽。傾聽代表一個人的成長,代表著依靠和接受。
以前我不愛看自己的戲,覺得矯情。現在我會看,客觀地看——我在演繹這個角色時的優缺點,以后這個缺點要怎么規避。
做演員就要多嘗試一些造型,所以我一般不會干涉造型師和攝影師的工作,他們比我更專業。演員要做的,是打開自己。
如果我在北京,每星期必打兩場籃球賽。我們自己的球隊叫巨人隊,隊友都是中戲的校友,賴聲川老師也是我們中的一員。
我不喜歡去健身房,以前辦過健身卡,三年才去了兩次。我喜歡有碰撞的運動,那才是男人的運動,去外地拍戲,我都會帶運動裝備。
學表演前,我曾拜師學過繪畫,但現在多年不練,連素描都畫不出了。我發現很多事就是這樣:學過以后再放棄,要比沒學更可怕。
我以后出不出專輯都無所謂,但我會唱歌。各種風格的音樂我都想嘗試,所以很難將那么多不同類型的歌收錄在一張專輯里。
我請海泉為我寫歌,他答應了。我說要“有勁兒的”,他說明白,我說我都沒明白。他說:“就是有力量、在舞臺上大家能一塊兒瘋、有感染力的音樂。”選歌和選角色一樣,我喜歡有勁兒的,別太“水”,別太“女”,就是要“很爺們兒”。
公眾人物做公益事業,容易遭人非議,大家老覺得你是在作秀,那你就更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做公益事業,不必強求、不要跟風,只要你抱著一顆幫助人的心,任何形式都可以。
【鄧超,每個人都可以很拽勵志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3.鄧超演的勵志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