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的放下和堅持勵志人物
王石:房產教父的放下和堅持
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萬科這座羅馬城的建成,王石堪稱功不可沒。王石,這個一石激發千浪的人,2011年,他的選擇是——赴美游學三年。這一年,他已經60歲。
60歲的王石,精神奕奕,皮膚被曬成古銅色。這位看上去比實際年紀年輕許多的董事長,被稱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教父”。2010年“萬科”銷售過千億,并沒有轉變王石的頑強與爭勝的雄心。固然他似乎已經“撒手”萬科的日常經營,但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卻引領這家中國住宅地產開發龍頭在過去10年,以“深圳速度”向上、再向上,又如“墾荒牛”個別穩重、再持重。他是萬科乃至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靈魂”,他的戰略目光、軌制設計和精神內核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28年前,我只身來到深圳,并不明白前程如何,因為幻想和嘗試,才有了今天。我年青人、創業者敢于首創嘗試……即使分開了萬科,精力上仍歸屬萬科。”如今,即便已經身在美國,只有在搜尋網站里輸入王石的名字,這句離開之前說過的話仍隨處可見。回想多少十年本人閱歷的風雨過程,王石援用了一句貿易史寫作名家吳曉波(博客)(微博)說的話來概括自己:“從前三十年不是那么巨大,將來的三十年不是那么平坦。”
那個年代的軍人
談及王石,必須談到兩個事件——萬科,珠穆朗瑪峰。
這位愛好拿著《大衛科波菲爾》當枕頭的人,只身下海的傳奇故事被再度翻起:
王石,1968年從軍,1973年改行,他簡直經歷了那個年代所可能經歷的所有:當兵,唱工人。1977年,他從蘭州鐵道學院畢業,被調配到廣州的一個機關工作。假如不是1983年產生的一些事,他的畢生興許會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規矩而平庸中渡過。然而,1983年,廣州的機關干部王石做出了一件令不少人搖頭的決定,他辭去了公職,暫別了剛組建的小家,孤身一人去了當時尚是一片荒山灘涂的深圳特區,開始了他的創業之夢。
事實上,王石冒險辭職下海深圳源自一次無心的逛街。一天,他從深南路拐進蛇口的丁字路口,突然望見路北一側矗立著幾個高大的白鐵皮金屬罐。那是泰國正大團體的玉米蘊藏倉,這些玉米產自美國、泰國和中國東北,經香港轉運到深圳。王石探聽到,這個公司須要玉米,但因沒有運輸指標無奈直接從東北洽購玉米,不得已只能通過香港中轉。一拍胸脯之下,王石許諾解決運輸工具問題,并就地當起了玉米旁邊商。于是從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個月間,他賺了300多萬元。之后,拿著這筆“玉米錢”,王石成破了以主營入口專業視頻器材的“古代科教儀器展銷核心”,這便是房地產公司萬科的前身。
王石有野心,想做一番事業,而不是做一個過眼云煙的暴發戶。他很快意識到,公司要想久遠發展,就必需在“標準”上面下功夫。1988年,王石和他的共事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議:對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只管碰到今天難以設想的諸多阻攔跟壓力,公司仍是敏捷地實現了股份制轉換,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依照國際通例向社會公然發股的工商企業,并且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深發展、深寶安等一道,被稱為股市的“老五家”。
對一家“不問出處”的企業來說,股份制改造顯然是個苦楚的進程,但正是經歷了這次涅,萬科才得以健康地發展強大。
作為一家新興企業,萬科以做商業起家,先后嘗試過諸多工業,1988年才開始介入房地產開發,因為缺少政府背景,他們拿的第一塊地的地價高出市場價10倍以上。對此,萬科人有一個形象的說法:當年的萬科就像個野孩子,別的孩子有飯吃,萬科卻得自個找飯吃,甚至是去搶飯吃。
在房地產開發行業,萬科是個遲到者,但恰是參與市場時的這種不利處境,迫使萬科在與市場對接的路上比同行們走得更快。在同行眼里,萬科和王石都有點“怪”,他們老是會有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主意,但事實證實,他們在大多數時光都將同業甩到了身后。( )從最初的“物業治理牌”到“規劃牌”、“環境牌”,再到現在的“環保概念”、“高科技智能化概念”,在理念和實際上,萬科始終走在海內同行的前面。
萬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領跑者”的角色。“搞企業有點像萬米跑,有人喜歡領跑,有人則樂意跟跑,而萬科的角色是領跑。”王石說:“這樣能夠逼著自己不斷進步,萬科請求自己開發的住宅永遠是同行觀摩、效仿的對象。”
今天的萬科,在相稱水平上已經實現了這一目的。經由多年積聚,以“城市花園”為代表的系列品牌已經建立起“設計精心、配套完美、物業管理杰出”的良好形象,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專業上風。
寰球第一的地位
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王石取舍前者。“時間可以證明對與錯。”王石曾經這樣坦然地表現。萬科總可能在市場上占當先機,就是因為對市場和政策的懂得掌握,總能做到“先聲奪人”。
先發制人的特色讓萬科成為了行業的標桿,并在兩次“調控年”中表示凸起。
第一個“調控年”是2007年,萬科在彼時率先降價,市場的反映使萬科在這一年景為中國第一家進入500億銷售額的地產企業,并且上市公司市值成為全球地產第一。而這一年也剛好是國度開端調控壓縮的時候,當12月份王石預感性地提出“拐點論”后,之后的走勢恰好印證了這一斷定。萬科的自動降價率先回收了部門現金,在宏觀調控與金融海嘯的雙重壓力之下,保障了公司營運資金的周轉。
第二個“調控年”是在2010年,萬科當年沖破了1000億元的銷售大關。在三年的管理模式調劑和策略布局之后,萬科掌握住政策的.方向,踴躍進入中小城市,并且把剛性需要作為重要的消費對象,由此重點開發中小戶型,并保持以高周轉為贏利模式,這樣的定位成功地使萬科在調控中擴展了發展。
萬科目前又將目標鎖定在保障房上,積極推動工業化出產。他們以為,未來政府將大筆投入保障房建設,而產業化顯然是萬科取得保障房名目的重要理由。
萬科經歷著反重復復,也在不斷修改著自己的方向,正如它的領舵人王石的堅持與檢查。從成立后的多元化經營,到1993年開始定調于房地產方向,萬科在業務上不斷做“減法”,直到2001年將旗下的萬佳以4億元賣給華潤,才完成了業務“演變”。王石在他的《在路上》中論述,登山的過程,是個不斷需要挑戰自我勇氣的過程,而萬科也將在發展的途徑上,不斷地追求著自己新的高度。
“風花雪月”的微博
在一堆房地產老總中,王石仿佛是一個“異類”,他不那樣的“火爆”性格,也沒有潘石屹(那樣的愛熱烈,即使是在織“圍脖”中,他發得最多的照片,是對于他家里的兩只貓咪、1只小狗、1只小香豬以及各種各樣的蘋果,吃的、沒吃的,紅的、青的,室內的、室外的。
“照片呈現紅蘋果,闡明我在城市,青蘋果則大局部在野外,由于青蘋果易長期堅持光澤新穎。”王石曾經這么描述過:“看報、小寐、看書……兩個小時抵目標地,即便深夜仍掩不住城市的秀美,嗅到幽香,桂花香?房間果盤,綠蘋果是太原帶過來的。”
王石好像已經被貼上了“蘋果先生”的標簽,為什么是蘋果呢?他曾如斯說明過:“登雪山、穿梭沙漠,除了錯誤,很少感到到新鮮生命的貨色,生果中,綠蘋果最便利攜帶,也不易傷害,故習慣旅行攜帶綠蘋果。同伊甸園里夏娃吃的蘋果沒有關聯,同牛頓發明地球萬有引力的蘋果也沒有接洽……”他也曾如此說:“有一次登雪山,突擊營地,環境惡劣,物資缺乏到缺氧呼吸,親情。同帳篷的山友遞過一個蘋果,象征著生命力的水果給了我強烈的沖擊和激動!”
同樣是“微博控”,王石偶有幾條內容是與房地產、經濟、萬科相干的,其余更多的卻是“風花雪月”——“雨雪交替,全部城市濕淋淋的,雨傘成了必備,雨靴也要添置。上午英語學校,中午專題講座,下戰書藏書樓、書面語練習課,應酬只能在晚上,返公寓大批功課。時間連接以分鐘計,行走促,哈佛節奏。即使如此,見到活躍小家伙,忍不住停留片刻,而后拔腿就跑……”
“什么才叫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王石如此定義。當然,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么,他一直在享受自己的人生。
60歲的哈佛學生
60歲的王石打算很具體:游學三年,第一年是美國哈佛大學,選題是企業倫理道德和城市計劃,殘余兩年將在歐洲持續游學。
在別人眼中,王石一直是精神茂盛的人。
為什么去登山?——“因為山在那里”!這是英國著名登山家馬洛里的名言。“1995年,我的左腿開始激烈痛苦悲傷,吃了止痛片都會半夜疼醒,醫生診斷說我患了腰椎血管瘤,不能活動,否則很可能會癱瘓。我那時就想在癱瘓之前把沒有做到的事情都實現,于是去了西藏,又結識了西藏登山隊,才會有今天的我。”這位曾經被醫生預言過可能會坐輪椅度過下半生的漢子,登頂過珠穆朗瑪峰,發明了6100米中國滑翔傘最高紀錄,“這是我挑選的生活立場,一直地向上,性命在高處。”
要不要退休?——“11年前辭去總經理職務至今,但還沒有退休。對一個成功的男人來講,50歲才是光輝的開始,能連續多長就要看欲求目標和因緣際會了。現言退休早了點兒。”
為什么去留學?——“我現在已經60歲了,也算是中國一個有名的企業家,為什么還來哈佛學習?這其中當然凝固了良多原因,但是很主要的一個起因是,通過學習,我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新變更。在這個時期,尤其面對新經濟,如何管理,讓一個傳統的公司迎接挑釁?換句話講,如果我感到我不勝任董事長,我會立刻辭職。但我辭職了必須找新工作,支持我的生涯開銷。我的花費不少,因為我喜歡登山、喜歡游覽,還包含我的家庭支出。或者退休后會有固定的退休金,然而我當初還是會想,2011年,作為萬科的董事長,我能拿到多少。錢太多會很麻煩,即便是企業賺得多了,也不行,咱們也要想如何做公益。辭職之后,我的義務會比在萬科小,我的工作會比在萬科多。”美國游學的王石在哈佛大學發表了他淡出萬科后的第一次講話。
赴美之前,王石引用洛克菲勒的話發了一條微博,好像也是給自己的抉擇做出注腳:“赴美前寄語:勝利的秘訣之一就在于將平常的事,做得與眾不同。”
【王石的放下和堅持勵志人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