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

時間:2022-11-26 04:17:48 成功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

  在中國,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成功份的背后故事值得我們學習。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

  這幾天,浙江余姚冷江水產養殖場的養鱉專業戶余鵬一直奔走在寧波的各大超市,他準備在三江和華潤萬家兩家超市之外,把自己養殖的生態鱉打入寧波市區的其他大型超市。除此之外,剛剛獲得寧波地區唯一“全省現代農民創業典型”稱號的余鵬,又著手進行第二次創業,上半年已分別在江西和寧波市的周邊鄉鎮進行了養殖基地的物色。

  余鵬“日夜與魚鱉為伴”的養殖生活始于1996年夏季。那年他在老方橋鎮建立了冷江水產養殖場,躊躇滿志地準備大干一場。可不料卻連著3年遭遇不幸:第一年因為缺乏養殖經驗,甲魚存活量極低;第二年,遭遇特大臺風襲擊,河蟹大量逃逸;第三年,原以為熬出頭了,但甲魚價格突然發生暴跌。望著滿塘賣不出價錢的甲魚,想到數十萬元的資金付諸東流,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使余鵬面臨艱難的選擇:是進還是退?

  不服輸的余鵬在經過短暫的困惑后很快重新堅定了自己的信念。1999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調查,他確定并非消費者不愛吃鱉而是嫌外塘養殖的鱉口味差,于是嘗試著進行生態養殖。很快,他的試驗就見了成效,當年養殖的2000只生態鱉供不應求。2000年,余鵬“趁熱打鐵”與周邊的40多家養殖戶建立了公司+農戶的新型合作關系,由他的養殖場進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保護價回收。盡管當年甲魚的市場行情還不是太好,但余鵬堅持“寧可自己不賺錢,也不能讓農戶吃虧”的原則,以誠信贏得了養殖戶的信任,并使這種合作關系的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到2002年,他已與市內外近百戶養殖戶建立了合作關系,養殖面積達到5000畝,年銷售額超過千萬元。

  隨后,余鵬在全市個體養殖戶中率先為自己的產品注冊了“冷江”商標,生產基地也相繼被認定為寧波市和浙江省綠色農產品基地,生態鱉被評為寧波市、浙江省綠色農產品及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與此同時,他積極發展現代“訂單農業”,僅今年上半年,就向鹿亭、大嵐等周邊農戶提供鱉種3萬余只,套養面積約3000畝,預計年底這些農戶的總收入可達200余萬元。余鵬感言:“創業成功使我個人走上了富裕路,但是讓更多的農戶共同致富才是我今后更高的追求目標”。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二

  “一個人的成功不叫成功,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才叫真正的成功。”一一鄧明善

  十多年前的鄧明善,一個在廣東打工的普通農民工,每個月400元的收入,今天的鄧明善,中科創意產業園董事長,他讓一張照片在不同材料上產生各種神奇效果,他的全景奇畫王國,創造了1,5億元的驕人銷售業績,成為中國青年創業百強精英人物。

  初中文化,農村青年,他的成功路確實是有著傳奇的色彩。而走進他的世界,才會真實地感受到,那些辛酸與拼搏,激情與感恩是鐫刻在其生命中的。

  他的身上有許多標簽:農民工、青年、殘疾人、發明家、創業先鋒……

  我的夢想我要創業

  因為家里窮,孩子又多,鄧明善初中沒有讀完就被迫輟學,并外出打工,掙錢彌補家用。1993年他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 廣東東莞,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第一次來到廣東,人生地不熟,又沒有什么太高的文化,只能做苦力活。他先是來到一家建筑公司當小工,月工資400元,因為個子小干不了重活,常被工頭責罵。半年以后,他來到廣東某禮品廠當學習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靠勤學苦干,掌握了一定的技術,隨后到了東莞的一家印刷廠聘用他做技術員,工資待遇有了提高,生活工作基本穩定下來。

  追求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誰都渴望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鄧明善不甘心一成不變的打工生活,1997年他果斷辭職。他用5000元接手了一家復印店。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客戶來到店里,拿出一張名片,問能不能制作?客戶說這名片是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他想定做1000張。鄧明善看到這張名片時,立刻被它的獨特所吸引,從側面看一幅圖片、從正面看又一張別的圖片,可相互變幻,還有點空間感,奇妙無比。但是找遍了東莞甚至整個廣東,多數人都沒有見過這種奇特的名片。

  雖然這張單子卻最終沒有做成。然而通過這件事,使他對這種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的鄧明善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全新的技術,目前國內做得很少,所以這是切入這個領域的一個絕佳的機會。

  長期以來,成像領域一直都有專業技術人員在不斷攀登技術高峰,他們做不了的事情,難道鄧明善能做出來?一個初中生去做專家才能做的事情,他要付出的艱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我是半面人我不認輸

  鄧明善對這種新型技術的研發到了醉心癡迷的程度,但就在他滿腹激情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在一次產品研發過程中,一瓶硫酸不慎落到了鄧明善的臉上,強烈的化學腐蝕,令鄧明善的面部皮膚嚴重損壞,從此,他成為一名“半面人”。

  如果說,沒有經歷的男人或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那么鄧明善的經歷可以寫本自傳了。曾幾何時,“殘疾”這個詞是他心上的痛,為了一項發明,毀容幾乎毀了風華正茂的`鄧明善。曾經一度,他不敢與人正視,因為他的半張臉,和一個聽不到的耳朵,他被人恥笑過、排斥過。但鄧明善相信這種新型技術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他決不會放棄他的選擇。他一方面請教專家,一方面將國內現有的技術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同時他自己做試驗搞研究。在這段時間里,他做試驗產生的廢品就達數噸多,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多的時間下來,他已經在立體畫領域小有成就。由于已經有了先期的技術積累,他的研究很快進入了快車道。2006年,代表最新成像科技的全景奇畫研制成功,這是鄧明善人生事業的一個輝煌時期。

  這項用巨大的身心創傷換來的發明,讓他不但實現了人生舞臺的華麗轉身,由一個從山里走出來的普通的農民工成長為一個成功的民營企業家,而且為世界成像業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成像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商機。如今,我們看到經過歷練的他全新蛻變。他微帶自嘲地說,以后要將“半面人”設計注冊成為商標。

  除了空氣和水,無一不被征服

  鄧明善開發研制的全景奇畫,是當今成像行業中照片、圖片、印刷品表現的最高形式,代表了成像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它采用了視差營造、景深拓展、層間優化、多維展示等先進技術,能將任何普通的畫產生神奇變幻效果,震撼人心,開創出新的藝術境界,號稱“有生命力的圖像”、“紙上動畫”。產品防油防水、不沾灰塵,薄如一張紙,百年不褪色,徹底顛覆了傳統成像制作工藝,是一項劃時代的技術創新。

  全景奇畫開創了成像技術的新時代,將為廣告行業、印刷行業、包裝行業、室內裝飾畫行業、工藝品行業、攝影等行業帶來革命-眭的影響,推動這些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市場應用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全景奇畫開發成功后,鄧明善開始將目光從紙上做畫轉向在其他材質上做畫,他對新型制畫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又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后,終于鄧明善想到了把各種技術進行全面融合,為此他發明了一種新的石畫制作工藝——神奇石畫。不僅普通的磚塊,石板上能印畫,而且,在瓦片、玻璃等特殊的物體上都能印上畫。

  鄧明善的制畫技術已經可以延用到各種媒介物質上,用他的話說,除了空氣和水,任何物質都可以制畫了。

  領軍,復制創業之星

  “兩年內幫助一萬人成功創業,創業帶動就業超過十萬人。”鄧明善說,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說辭,你會看見事實的見證。

  記者面前的鄧明善,早已不是當年的打工仔,也早已褪去塵世浮華,他的中科創意產業園總部地處北京cBD國際商務中心東區,從一個園區,已發展到4個分園,總占地120畝,辦公場地及廠房超過了10萬平方米,是一個專業以創新科技研發、創意產業孵化、精品項目推廣、技術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自主產業園區,專業致力于數碼、創意、影像、廣告、裝飾、禮品等各類項目創業孵化,目前已成為國內較高知名度的創意產業基地,成為中國創意產業先鋒企業。

  經過十余年發展歷程,鄧明善和他的中科創業產業園始終秉承“創業帶動就業”、“為創業者服務”的至上原則,開創了“一臺電腦創業”的模式,幫助了上萬名創業者成功創業,并提供一條龍式的創業服務12011年初,鄧明善與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共同成立了“中國創業就業扶助基金”,發起中國創業就業扶助工程,旨在幫助更多有識之士實現成功創業或再就業夢想,致力于傳播公益文化,搭建公益平臺,以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2011年3月中科創意產業園與北京大學聯手、吉利大學、華西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大學共同探討設立成功創業課程,并將中科創意產業園設立為多所大學的創業培訓基地。

  有人稱鄧明善是創業教父,鄧明善笑著回應說:“一個人去闖,去奮斗是寂寞的,孤獨的,倘若能幫助到他人,那真是一種幸福,很奢侈的幸福。”“我經歷過苦難,所以我想把我奮斗出來的果實能夠與現代青年們一同分享,我的成功可以復制。”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三

  EMBA4期的周航一向是個后知后覺的人。

  他2006年就參加過第一屆“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當時只覺得是一次尋常的越野活動而已。此后幾年,他看到很多去過的人淚流滿面地回憶這一活動,而且飽含深情地大談感悟,說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行走”,周航突然覺得,自己那一次走得好像有點倉促了。

  “我既不愛音樂,也不愛電子產品,當時創辦一家音響企業,是覺得這個行業能賺錢。”和大部分中國企業家一樣,周航的創業動機并非愛好,而是賺錢。

  1994年,21歲的周航剛剛大學畢業,就創辦了佛山天創電子企業有限公司。十年后,這家企業在國內專業音響行業排名第一,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以及其他國內大型活動提供了大部分甚至全部音響設備。剛剛30歲出頭的周航如愿以償,過上了富裕而穩定的生活。也許是因為成功來得早,周航的性格一直很理性,很從容。

  “早上起床開一個小時車去高爾夫球場,一場球打4個多小時,再開車回來,晚上和朋友吃頓飯,一天就過去了。”周航這樣描述當時的生活。

  當他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高爾夫球場就成了一個貌似健康的避風港。他內心里隱隱地覺得,30歲剛出頭就過上這樣半退休的生活不太好,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動力改變自己。周航把泡高爾夫球場看作是一種逃避—逃避自己內心的沖動。其實,從2003年起,他就想再創業一次,做點兒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但是,人總是有惰性的,惰性總有借口,反正也不缺錢,拖拖拉拉一直沒有做。”周航說。一旦想干點事情,他的理性就會反過來權衡,給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想著失敗了怎么辦,還會想著現在挺好的,有很多空閑的時間可以去享受等等。

  周航說,企業家去高爾夫球場多數是為了逃避什么。他的一個球技最好的朋友當年曾在海南做房地產,海南地產崩盤后,這個人欠了一屁股債,為了躲債,只好天天泡在高爾夫球場里。泡了一年多,練出一手驚人的球技。

  入學長江

  那幾年,周航一直在玩。2004年入學上長江商學院EMBA第四期,他從高爾夫轉向出國旅游—從“玄奘之路”開始,他又愛上了玩戶外。長江商學院成立了高遠戶外俱樂部,而后2008年汶川地震,參加玄奘之路的企業家們自愿成立了第一家民間救援隊,這些事情周航都曾參與過。他和在“玄奘之路”上認識的朋友去阿拉善沙漠,攀哈巴雪山,穿越安吉森林,在大梅沙破海揚帆,到騰沖清明追古,走訪汶川、玉樹災區,還有每周的10公里徒步。

  周航覺得做這些事情是否能找到人生意義或者目標姑且不論,至少眼界打開了,做了一些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豐富而健康起來。

  “玄奘之路”是前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曲向東創辦的一個項目,他現在的身份是行知探索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2005年10月,他策劃了一次“玄奘之路”的徒步活動。據考證,玄奘西行時最困難的一段路是從今天甘肅瓜州到新疆的哈密,被稱為800里黃沙,玄奘在這一路上曾多次想要放棄,但最后還是堅持下來了—這是玄奘之路的來源。

  曲向東將這段路分成A、B、C三段,A段從敦煌塔爾寺遺址到白墩子,全程110公里,準備徒步走4天,當時邀請了王石、劉東華、馮侖、張維迎、齊大慶、周國平、葛劍雄、王小丫等20多人。

  就在臨行前不久,王石的秘書打電話給曲向東,說王石臨時有事,可能去不成。曲向東急了:“這事最核心的人物就是王石。誰都可以不去,他不能不去。”最終王石在曲向東的軟磨硬泡下還是來了。再后來,王石成了這個項目的一個招牌,此后每年,他都會為這個活動寫一篇文章,稱這段路是他的精神之旅。玄奘之路將來參加活動的人稱為“戈友”,每人有一個編號,王石的編號是00000T01。

  徒步結束后,時任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張維迎和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齊大慶跟曲向東提議,可以把這個活動向商學院的EMBA學員推廣,搞一個商學院之間的挑戰賽。曲向東接受了這個建議,注冊了一個公司,寫了幾個商業贊助方案。

  “戈壁挑戰賽”的羈絆

  2006年初,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睿決定贊助這個項目。王睿是長江商學院的學員,她覺得EMBA學員們需要開個運動會,通過競賽去交流,所以這個項目有前途。2006年5月,第一屆“玄奘之路”國際商學院戈壁挑戰賽就辦起來了,一共有長江、清華、北大、復旦等6所商學院參加。

  比賽分為A、B組,A組分出勝負,B組重在體驗。除了強烈的對勝利的渴望外,體驗也是活動的一個賣點。2005年的第一次活動曾經出了很多名言,比如王石的“讓靈魂跟上腳步”和馮侖的“偉大是熬出來的”。此后來參加活動的不少企業家,也確實希望在這條路上找到一點和靈魂、智慧相關的體驗。

  其實曲向東最初辦這個活動,純粹是為了讓學員們增長見聞、加深友誼、鍛煉身體。作為組委會秘書長,他不斷強調重在參與、重在體驗、“每一個人都是贏家”。而王睿的進入,使得這個調子變了。她深知那些企業家或有商業理想的年輕人們充滿好勝心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出來創業和在商場參與競爭的前提。有一次,王睿很嚴肅地對曲向東說:“你不能培養鼓勵弱者的文化,輸贏很重要。”

  第一屆戈壁挑戰賽的冠軍是長江商學院,曲向東準備了6個一模一樣的獎牌,說“每個人都是贏家”。結果在頒獎儀式上,伴隨著汪峰的《飛得更高》和《怒放的生命》,一個長江商學院的男學員哭著沖了出去—獲得第一名的長江商學院因為得到和別的學校一模一樣的獎牌,成了整個頒獎晚會上最不快樂的一群人。

  “很多人為了學校的榮譽,都是提前一年就開始進行訓練,戒掉了大酒大肉,每周跑10公里,北京的訓練點就是奧體公園。”“玄奘之路”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很多四五十歲的企業家為了“玄奘之路”而改變了生活方式,甚至去參加馬拉松。連續三年得第一的中歐商學院因為學員對戶外運動的熱衷,被戲稱為“中歐體育學院”。

  但周航有些不一樣的想法:“我們在城里,就天天爭名奪利。好不容易給了自己一個星期的時間,跑到幾千里之外的荒煙大漠里,結果還是爭名奪利,那我們干嗎去了呢?”他希望自己能夠從活動里獲得一些不同的體會。

  “很多企業家登山也是為了標榜自己的身份或者僅僅是獲得競爭的快感,不是真的為了愛好。比如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去南北兩極點,需要有錢、有閑、身體好—這不就是成功人士的標簽嗎。”

  每年的戈壁挑戰賽結束后,主辦方都會制作一些印刷品,各個商學院也會制作一些小冊子,里面都是一些參與者的體會,其中充滿了《沖刺!感謝!淚奔!》、《為了信仰執著前行》、《要感悟,不要趕路》、《生命不息,腳步不止》這樣的標題。“每個人都寫得特有感覺,但是仔細一看又都差不多。”

  2006年初,周航還在長江商學院上課的時候,就聽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齊大慶講過“玄奘之路”—當代名人、孤煙大漠、挑戰徒步讓他覺得很酷。于是懷揣著郊游的心,他參加了第一屆的正式比賽。結果,周航看到很多人淚流滿面甚至號啕大哭地沖過終點,但自己既沒有特別想要爭勝的心,也沒有什么刻骨銘心的體驗,僅僅是覺得很累。

  “放下”是另一段遠行的開始

  “很多人走完玄奘之路后改行、辭職、創業,本來不想結婚的人結婚了,不想離婚的人離婚了,也有不少人皈依了宗教。總之就是做了一個對人生很重大的決定。”一位“玄奘之路”的工作人員說。

  周航一直是個很理性的人,總是在別人慷慨激昂時,說一些玩笑的話語,把場面給攪和了。周航后來承認,每每聽到人們在戈壁灘上激情萬丈、超越自我的故事,他心里其實也渴望這樣的體驗,他渴望哭一次,渴望體驗一下什么是挑戰極限,甚至渴望自己能夠性情大變。

  “玄奘之路”項目除了用于比賽的A段112公里,還有給挑戰過A段之后不過癮的人準備的B段和C段,路程更長,條件更差。B段有130公里,還是分4天走完。2010年,周航準備前往B段,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一共有14個。周航嘗試著問他的同伴,為什么要再來,這些人都用一個在“玄奘之路”里很流行的`“禪語”回答他—“放下,放下。”

  “放下”這個字眼是在2005年那次“玄奘之路”中誕生的。在一個篝火旁,王石和王小丫等幾個人聊天,當時王石正處在把企業放下的階段,實際上就是為萬科建立一個健全的企業管理機制—他開始主動遠離公司的管理層,下放權力。王石對外界說:“我登山越來越頻繁,企業就越來越好。”那一晚,王石對圍坐在篝火邊的人說:“你看最后誰能放得下,就是我。好幾個人說好來又沒來,馮侖下了飛機到了敦煌的賓館跟我們吃完飯就又走了。要說最后能放下的,還是我。”

  從此,“放下”成了企業家們一種時髦的表達,能“放下”也成了一種成功的標志。

  2010年的“玄奘之路”,周航決定改變以往稍有疏離之心的態度,開始認真地走。

  “第三天的34公里,我只休息了3次。當我面對龍卷風幾乎無路可逃,當我頂著烈日狂風而淚流不止,當我在無路的茫茫戈壁蜿蜒迷路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一股巨大的能量而無法停下疾速狂奔的腳步。終于在下午4:50第三個抵達營地。這時候,我覺得我很強,我覺得我做到了自我的承諾,我的內心很驕傲。我知道,從此刻起,我有一顆強者之心!”周航回憶說。

  周航在這段行程中一直試著去思考“放下”,也有很多心得,但始終沒明白到底應該“放下”什么,他仍然沒有哭。

  2011年,周航又回來參加C段的徒步,C段有167公里,要走5天,只有9個人一起走。這一次,他終于體會到了“弱者”的感覺—臨出發前,他有點感冒,上了路后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最后在隊友的幫助下,完成了徒步。

  周航說,第三天下午,他看著GPS上顯示自己的時速已經降到每小時不到兩公里,雙腿怎么也邁不開,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漠上,自己和隊友的距離越來越遠,估計自己回到營地至少也是半夜了。他的精神崩潰了。

  大部分忽然開始熱衷戶外運動的企業家都是處在人生或事業的瓶頸階段—王睿曾經問過長江商學院中參加“玄奘之路”的4個女學員,發現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在婚姻和家庭上出了些問題。有些失意者會在征服大自然的過程中重新找到自信,有些失意者則會在被大自然征服的過程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在城市里,常常會產生自大的情緒,覺得一切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樓很快就修起來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處在事業上升期的人,會覺得競爭啊、輸贏啊、征服啊很重要,他們看不到風景,充滿了對自己的自豪感。”周航說,很多中國企業家或者商人,都是靠利益驅動去創業的,因為不是自己的興趣。但僅僅是為了錢,這樣是做不出好企業的。

  易到用車

  “這兩年我都沒怎么玩了。”周航說。2010年,他終于開始了自己等待已久的第二次創業,開辦了易到用車網,這個網站能為消費者提供帶司機的租車服務、這次創業確實是出于愛好或者說需求—因為周航自己不是很愛開車。

  “以前的生意,面對的都是大客戶,都是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獲得生意,里面難免有很多我不喜歡的東西。”周航說,他其實一直想做的是能給更多人帶來方便的生意。“汽車租賃業已經存在十幾二十年了,但是非常小和零散,大多是幾個人幾十個人,每家幾十上百輛車,經營的地域也不廣。能不能把現有資源整合起來,快速形成一個有統一標準的服務網絡?”

  周航做這個生意一輛車也沒買,而是專心開發技術平臺。“我們跟租車公司簽約,給每一輛車做車載終端。過去一個車載終端可能很貴很龐大,還得固定安裝,現在只要在智能手機上做一個客戶端,利用已有的數據地圖和定位技術,就很容易知道每臺車的位置和狀態了。”

  易到用車網的辦公室里,掛著大大的北京地圖,一輛輛移動的汽車小標在上面跑來跑去。同樣的地圖也顯示在易到用車的手機客戶端里。“我們跟原來的經營者沒有競爭關系,這是我們商業模式設計精妙的地方。車輛永遠不可能飽和,誰都愿意提高自己車輛的利用率,一旦有空閑,就把狀態釋放出來,加入到我們的匹配系統里。我們系統有一個內部算法,基于位置、經濟性等,算出該派哪臺車,有訂單就推送過去,就像搜索引擎一樣。”現在,周航的團隊已經擴張到300多人,除北京外,上海、廣州、深圳各站也已建立。

  這次創業,周航的很多朋友都表示反對,原因是周航沒有做一個互聯網企業的經驗和團隊,他們中一些人還擔心中國人可能不需要這樣的服務。但他還是做了。

  “你要接受自己本來的面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周航說,“我們做判斷往往太理性,所謂理性,就是利益和得失的判斷,其實你內心早就有個聲音,但是我們平時雜音太多,內心的聲音聽不見了。當你真的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你會變得更勇敢。”

  也許,出走,就是讓他聽見這個聲音。

【中國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功的企業家的故事04-08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04-08

企業家成功的小故事12-02

關于成功企業家的故事04-08

成功企業家勵志故事04-04

福建女企業家的成功故事12-09

中國成功勵志故事12-09

一位成功企業家的傳奇故事12-07

中國鞋王的成功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