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勵志的人物有哪些
青春,是充滿勵志的,那些青春勵志的人物有哪些呢?了解他們的故事很有必要,下面陽光網小編已經為你們整理了青春勵志的人物,一起來學習吧。
青春勵志的人物篇一
一位CEO的大學
文/王新芳
1992年,他考上了人民大學社科系,一個人從徐州坐了14個小時的火車到北京,背著蚊帳、被子、褥子,帶著臉盆和一個茶缸,兜里只揣了500元。他的家很窮,這500元還是親戚們五塊十塊湊來的。踏入大學的第一天,他告訴自己,不會再跟家里要一分錢,他要自己養活自己。
大學第一年,他主要靠抄信封維持生計。在那個年代,計算機還不夠發達,信封打印現成的不多。人大的很多老師和學生都辦班,牽線給全國各個縣的領導做培訓,需要有人幫工。買一本黃頁,一個縣一個縣寫,某某局某領導的,寫完之后信封要折起來放進去,然后用膠水給它封好,整個過程抄三分錢,放進去兩分錢,最后再抹上膠水,一分錢,可以賺到六分錢。他做的工作就是其中抄的部分,大概每個要抄三天到四天,有的時候在宿舍,有的時候在走廊。晚上十點鐘宿舍關燈了,但是走廊的燈是不關的,所以就搬個小板凳坐在地上,抱個箱子就開始在那兒抄。一萬個信封六百塊,他做這個單調乏味的工作卻樂此不疲,因為寫完一個心里就想能掙到三分錢。
大二時,他準備用一個暑假的時間,把大三的所有錢賺回來。這時他不再給人抄信封,而是發現了更賺錢的工作,那就是給出書的同學去推銷書。酷暑中,他每天騎一輛大二八自行車,后面抱著一二十本很厚的書,他就抱著這些很沉的書到金融大廈,敲開各個寫字樓的門,汗流浹背的他總會怯怯地問,您要書嗎?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作者給他的價格大概四折,按原價賣出去就賺60%,定價三百塊錢,賣出一本書就能賺到180塊錢。有一次他很幸運,在農業銀行,一次賣了一二十本書,非常開心。在他看來,這是一筆大生意呢。
因為擔心學社科系難找工作,他還自修了第二專業,就是計算機。到了大三他不再賣苦力,而是學會了用學到的知識賺錢,給人寫程序。寫程序在那個年代是非常賺錢的,他用一個月晚上的時間,就賺到五萬塊錢。到了大三下半學期,他已經是班里很有錢的。有錢的標志,就是他手里拿著大哥大,這可是稀罕物,當時系主任都沒有大哥大。他去餐廳吃飯,只要朝那兒一坐,大哥大往那兒一放,服務員就急忙跑過來,大哥,想吃點啥?
到了大學四年級,他就想創業了,那時候兜里面有二十多萬塊錢,該做點什么生意呢?民以食為天,老百姓不管怎么樣,需要食物,所以創業最好開餐廳,而且自己也是吃貨,還喜歡做菜。正好遇到人大斜街里的一家餐館轉讓,這可是天賜良機,他就從銀行里一下子取出來20萬現金,背著兩個大書包,一分錢沒講價,就把錢給了老板。說到開餐館他毫無經驗,他以為是買下了餐館,半年后才知道是租的;他誠心誠意對待他的員工,員工們卻都背著他瘋狂撈錢,造成餐館虧損嚴重。他沒有抱怨,自己借錢給所有的員工結賬,然后解散餐館。他又回到了一文不名的狀態,但他很樂觀,因為收獲了做老板的必備經驗,人性無所謂性惡性善,一個企業沒有管理后果會很嚴重。
他就是劉強東,著名的企業家,京東商城的創始人。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他自豪地說,他實現了自己一個卑微的理想,不向家里要一分錢,自己養活自己。當再次站在母校講臺上演講的時候,他是這樣對學弟和學妹們說的:“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就是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就是夢想。世界雖然殘酷,但只要你愿意走,總會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為你沒有堅持下去。”
青春勵志的人物篇二
章子怡:永遠相信下一個故事是最好的
2014年4月,章子怡憑借電影《一代宗師》再奪金像獎影后,斬獲了十尊影后獎杯。獲獎當晚章子怡在微博上這樣寫道:“請相信在你偶爾跌倒時,只要你還在路上,你的`同道人會扶起你繼續前行!感恩!”
章子怡是內心強大的女人,不管是在熒幕前還是生活中。《一代宗師》里的宮二,清瘦的臉下有無窮的力量,堅韌著要出頭,像極了章子怡靈魂深處的那個自己。宮二的一句對白讓所有人記住了她:“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
宮二不是誰都可以演。眼前的章子怡已經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女演員,而是在浮光華影中追求著自己將來的執著者,她用最好的作品告訴所有人:章子怡會回來的,而今天,我回來了。
影壇的巨星,時尚圈的寵兒,名利場上風口浪尖的人物,這就是章子怡,我們本期的封面明星。她是公眾心目中最矛盾的偶像,她20歲成名,一帆風順的接演著各位大導演的作品,同時又經歷各種風波。
我還記得2009年在米蘭街頭偶遇子怡,我們在同一間店里挑選鞋子。異國他鄉,中國女孩見面便給起了對方參考意見。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最平和與真實的章子怡。
熒幕下的章子怡,褪去濃妝華服,你依然會覺得她是一個天真而不失善良的女孩。也正如本期在專訪她時所言:“時間讓我懂得取舍,而我永遠相信下一個故事是最好的。”
精致的妝容,利落的馬尾,簡單的米色長裙,沒有贅余的配飾唯有一條鑰匙項鏈恰到好處地襯托著整個人的“女神”氣質,走下紅毯的章子怡給人的感覺清新又端莊。或許你從沒想象過這位國際影星出現在你面前時,儀表、談吐都自然且平和得讓人不禁想和她談談天。當天子怡的專訪任務很艱巨,她還要同時接受畫家為她創作肖像,在大家都擔心幾個小時的“一動不動”會不會讓子怡吃不消時,子怡卻笑著說“我對這一對話形式充滿期待”。
成功之人做到“不膨脹”并非易事,尤其是對于一位從1999年就斬獲中國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的國際影星來說。她經歷過人生的起落,但她每一次又堅毅地從低谷中走出來。子怡說“正是這些所謂的低潮才讓我擺脫1999年昭娣時代的青澀,有原則地接受越來越多的改變與挑戰,逐漸成熟,學會取舍”。恰逢京華時報社社慶13周年之時,子怡也戴著她心愛的Tiffany鑰匙,為我們講述一路開啟無限可能的內心故事。
記者:先來說說你年少時的生活吧。
章子怡:11歲以前我過著普通北京小孩的生活,11歲開始考入舞蹈學院,日子變得不一樣。6年的專業舞蹈學習生涯很艱苦,我過著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10點半熄燈的軍事化生活。但我很刻苦,每天都是最早起床練功的人。
記者:那你又為什么走上了影視之路呢?有沒有什么重要的時間點?
章子怡:我17歲從舞蹈學院畢業,那個時候就算是我的keymoment,那時就想考中戲,內心世界非常渴望。我相信自己和表演有種冥冥之中的緣分,所以旁人眼里的遺憾和惋惜都抵不過我的真切感覺,我認定表演會把我帶入全新天地。
記者:進入中戲之后,剛剛開始新生活一定會不適應吧?
章子怡:我對舞臺并不陌生,但是進入新的藝術領域,我的勇氣完全消失。那時我唯一的解壓方式是跑步,我總是和班上一個同病相憐的同學一起跑去后海邊上,我們好像暫時逃離了倍感壓力的空間,卻在橋上抱頭痛哭。慶幸的是,擦干眼淚后,我還是勇敢面對了自己的選擇。
記者:是什么給了你堅持下來的動力呢?
章子怡: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真正熱愛電影的人的欣賞和肯定,令我感到了最無形、最直接又最強大的動力。《一代宗師》拿下十座影后獎杯,這并非易事,這部電影我拍攝了大約三年,對女演員來說,三年時間何等寶貴,我卻覺得花在“宮二”一人身上才足夠過癮,我有時間和角色真正交流,也為自己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可能性來。另外,我希望自己去挑戰一些自己曾經沒嘗試過的角色。這中間也有無限的可能性。因為世界之大有這么多的人,這么多的故事,我永遠相信下一個故事是最好的。
記者:從舞者到演員到著名影星,你覺得你自己有什么依舊沒變,又有哪些改變呢?
章子怡:性格上依舊保持我自己的真性情。最大的改變就是我慢慢懂得取舍,就好像是找到了人生的鑰匙。一把鑰匙最多可以打開一扇門,最重要的是你要認準它,開對它。我常常憑直覺做決定,但每一個角色的選擇都經過深思熟慮。我拒絕了許多所謂好萊塢大片的邀請,我想做一個能表達人物真正情感的演員,而不是一個明星。
記者:你對未來有什么設想?
章子怡:愈成熟,愈明白如何揚長避短,我更想繼續挑戰那些沒有嘗試過的角色,把積累下來的經驗放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彼此一起成長。我永遠不會給自己加標簽,比如我的代表作是什么,記憶最深刻的影片是什么。我覺得每一部作品都記錄了我在一個時期的狀態,所以永遠不會有所謂的“最佳時期”,我的下一個故事永遠是最好的。
青春勵志的人物篇三
沒有一個谷底不可逾越
文/王剛
有一陣子我工作不順利,感情又遭到不測,心情失落到了低谷。朋友見我如此,不斷耐心開導我。在一次閑談中,他向我談起了一位人物:1982年,高考失利。1983年,第二次高考失利。1984年,第三次高考艱難過關。1995年,辭職。1997年,第一次創業失敗。1999年1月,第二次創業失敗。為了躲債,一冬天沒出過門,靠500斤白菜過活。1999年下半年,阿里巴巴橫空出世。他問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沒錯,他就是馬云。馬云給我們的意義除了“淘寶”的便利,可能更在于馬云說過“如果馬云能夠成功,我相信中國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馬云一樣不畏在逆境中蟄伏、修行、敢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創建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國。
誰都向往“陽光燦爛的日子”,但不是誰都明白“陽光總在風雨后”的道理。順境和逆境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庸人在順境中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強者在逆境中振作精神、自強不息、頑強拼搏。
也許,這就是成功之前的最后一次挫折,也許這就是生命高峰的拋物線上最后一次低谷,也許前途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糟糕,生活也并不是感覺中的那么枯燥乏味,挫折也并不是自己理解中的那么面目可憎。逆境轉個彎兒,也許就是順境。真正的強者,從不會在逆境中自怨自艾,他們即使在泥濘中也始終握緊了命運的方向盤,時刻準備著,為風雨未卜的前途蓄力導航。因而,當他們在默念“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時,他們的內心也就格外從容。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者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也許挫折就像這么一個小人,我們不用對它斤斤計較,只消如此如此便可保無虞。
“成王敗寇”的觀念讓我們深信:歷史就是勝利者的宣言書,失敗者的審判詞。然而,終歸有些徹徹底底的失敗者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后世敬仰懷念。“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敗走麥城的關羽,垓下被圍的江東子弟項羽,為喚醒民族的覺醒而舍身求法的譚嗣同……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譜寫了他們生命的千古絕唱。
失敗不可怕,只要在失敗中沒有丟失做事的那份執著與堅持;失敗不可悲,只要在失敗中沒有丟失做人的磊落坦蕩;失敗不可憐,只要在失敗中沒有丟失生命中那股氣節與高貴。失敗者亦英雄,至少你努力過。
鄧小平說過:凡是有點兒干勁兒的,有點兒能力的,他總是相信自己,是有點兒主見的人。越有主見的人,越有自信。這個并不壞。海倫·凱勒也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人生最大的資產是希望。有了信心和希望,就有了東山再起的最大資本。
【青春勵志的人物有哪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