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手口足病預防》教學計劃
手口足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粘膜皰疹或破潰成潰瘍為主要特征的兒童傳染病。
[病原體]為腸道病毒。常見的為柯薩奇病毒A16和腸道71型病毒,柯薩奇A10,A5,A7,A9及病毒亦可引起。這類病毒對熱抵抗力不強,56度30分鐘可滅活,對一般消毒劑也敏感,但在自然界和污水、糞便、食物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
[臨床表現]
1、潛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臨床表現:發病突然,約半數病人可出現發熱,體溫38度或略高,可持續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感染癥狀。發病次日出現疹子,先為玫瑰紅疹或斑丘疹,皮疹呈離心性分布。主要見于指趾背面、指甲周圍及足跟邊緣,部分病人還可見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內側等部位,1-2天出齊。1天后部分形成皰疹,呈卵圓形,大小2-5mm,最大10mm,內含混漿液,2-4天后可吸收。口腔兩頰粘膜與唇內、舌邊、軟腭出現紅疹或皰疹,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口腔皰疹易破冰形成潰瘍,因灼痛明顯,流涎,患兒據食。預后良好,病程一般5-7天,長者可達10天。偶爾有并發心肌炎、腦膜炎等并發病。
[流行特點]
1、病人和無癥狀帶毒者是本病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接觸病人或無癥狀帶毒者的唾液、皰癥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等而傳染。
2、人對本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相對應的免疫力。
3、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本病主要襲擊對象是兒童,10歲以下兒童發病最多,尤其幼托兒童。幼托單位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場所。調查資料顯示幼托單位兒童較散居兒童發病相對危險性高3.7--7.6倍。
[防疫措施]
1、平時預防措施:加強日常衛生管理,及時發現和隔離患者是預防和防止流行的主要措施。平時要加強晨間檢查,對毛巾、水杯、玩具、食具加強消毒,衣服、被褥陽光下暴曬。孩子的圖書每天用紫外線消毒;玩教具、所有坐椅、樓道扶手及戶外大型玩具等孩子們可接觸到的地方,每天孩子離園后用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劑消毒。培養良好個人衛生,飯前便后洗手,加強室內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等。
2、發生病人后措施: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被病人接觸污染過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物品要予以加強消毒。對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糞便也應消毒。
3、加強晨檢,對密切接觸者加強醫學觀察,注意觀察密切接觸者有無發熱、皮疹等情況,減少與其他班級并班,集會或集體活動。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和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等。
4、建議病人治療好轉1周后入園。
疾病癥狀:
手足口病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它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癥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不留后遺癥。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
傳染源:
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后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后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中醫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臟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于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于口的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征,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癥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癥。
中藥治療本病療效頗佳,既能消除、緩解癥狀,又可縮短病程。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常用的藥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后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癥,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預防措施:
1. 注意孩子個人衛生,飯前便后一定要洗手。
2.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造宜。
2. 多讓孩子飲水、多吃蔬菜和瓜果。
3. 對兒童玩具要經常消毒,盡量避免孩子到公共場所,以減少感染機會。
4. 讓孩子注意休息,適當鍛煉身體,增強抵抗能力等。
5. 一旦有發病兒童,要及時就醫和隔離,并等孩子痊愈后由醫生批準再回到幼兒園,避免孩子交叉傳染。
1· 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
2· 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 、皰內液體積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
3· 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
4· 重癥病例
有臨床表現的患者,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疾病發生和發展
潛伏期為2-6天,通常3-4天。患者為突然發病,約半數患者出現發熱。皮疹在發病當天或第二天出現,1-2天出齊。先是玫瑰色紅斑或斑丘疹,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皰疹,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大多數孩子伴發熱,約37℃-38℃,個別可達到39℃甚至40℃。病毒進入人體內后人體的免疫功能必然會引起足夠的強烈反應。一旦人體內免疫功能很強時,許多病毒即被機體所清除。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10天左右可以康復,極少數可因病毒對機體造成嚴重病理損害。
【《手口足病預防》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全校手足口病預防專題會上的講話03-24
預防艾滋病活動方案11-21
預防艾滋病主題作文06-25
預防艾滋病倡議書12-06
預防艾滋病的倡議書12-03
預防艾滋病主題活動總結04-28
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活動方案11-05
預防艾滋病宣傳活動方案優秀02-07
幼兒園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