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十一九地篇全文「帶譯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孫子兵法第十一九地篇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孫子兵法第十一九地篇原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涂;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子兵法第十一九地篇譯文
孫子說:根據用兵的原則,戰地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在自己境內打仗的地方叫散地,進入敵人國境不深的地方,叫輕地。我軍得到有利,敵軍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往,敵軍可以來的地區,叫交地。多國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為衢地。入敵境縱深,穿過敵境許多城邑的地方,叫重地。山林、險要、沼澤等大凡難行的地方,稱為汜地。進兵道路狹隘,退回的道路迂遠,敵軍以少數兵力即可擊敗吾軍的,為圍地。迅速奮戰即可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滅亡的為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交戰,在輕地不要停留,在爭地不要冒然進攻,在交地行軍序列不要斷絕,在衢地應結交諸侯,在重地要掠取糧秣,遇到汜地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運謀設計,到了死地就要殊死奮戰。
古時善于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人前后不相續,主力與小部隊不能相倚恃,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級無法相統屬,士卒離散而不能集中,對陣交戰陣形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就立即行動,對我無利就停止行動。或許有人問:“敵人人數眾多、陣勢嚴整地向我開來,用什么辦法對待?”回答是:“先奪取敵人愛惜不肯放棄的物資或地盤,就能使它陷于被動了。”用兵的道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大凡對敵國采取進攻作戰,其規律是:越深入敵境,軍心士氣越牢固,敵人越不能戰勝我軍,在豐饒的田野上掠取糧草,全軍就有足夠的給養;謹慎休養戰士,勿使疲勞,增強士氣,養精蓄銳;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我軍企圖。把部隊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雖死也不會敗退。既然士卒寧死不退,怎么能不上下盡力而戰呢?士卒深陷險境而不懼,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穩固;深入敵國,軍隊就不會渙散。處于這種迫不得已的情況,軍隊就會奮起戰斗。因此,不須整飭,就能戒備;不須強求,就能完成任務;不須約束,就能親附協力;不待申令,就會遵守紀律。消除士兵的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退避。我軍士兵沒有多余的錢財,不是他們厭惡財物;士卒們不顧生命危險,不是他們不想活命。作戰命令發布的時候,士卒們坐著淚濕衣襟,躺著淚流滿面。把他們放到無路可走的絕境,就會像專諸和曹劌一樣的勇敢。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如同率然一樣。率然是恒山地方的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巴就來救應,打它的尾巴頭就過來救應,打它的腹部頭尾都來救應。或問:“軍隊可指揮得像率然一樣嗎?”回答說:“可以。”吳國人與越國人是互相仇恨的,當他們同船過渡同遇大風時,他們相互救助如同左右手。因此。縛馬埋輪,是不早以倚恃穩定軍陣的辦法;三軍勇敢,如同一人,就是要靠平時的軍政修明;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發揮作用,在于地形利用的適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隊攜手如同一個人一樣服從指揮,是將部隊置于不得已的情況下形成的。
統帥軍隊這種事,要沉著鎮靜而幽密深遂,管理部隊嚴正而有方,要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于軍事行動毫無所知。改變作戰計劃,變更作戰部署,使人們無法認識;經常改換駐地,故意迂回行進,使人們推測不出意圖。將帥給部隊下達戰斗命令,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將帥與士卒深入諸侯重地,捕捉戰機,發起攻勢,像射出的箭矢一樣勇往無前。對士卒如同驅趕羊群,趕過來,趕過去,使他們不知要到哪里去。聚集全軍,置于險境,這就是統帥軍隊的任務。各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系,都不可不反復詳究,留意考察。
大凡進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心就愈是穩固;進入敵國腹地越淺,軍心就容易懈怠渙散。離開本上穿越邊境去敵國作戰的`地方,稱為絕地;四通八達的戰地為衢地;進入敵境縱深的地方叫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地方就是輕地;背靠險固前有阻隘的地方叫圍地;無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因此,在散地上,要統一全軍意志;在輕地上,要使營陣緊密相聯;在爭地上,就要使后續部隊迅速跟進;在交地上,就要謹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鞏固與鄰國的聯盟;入重地,就要補充軍糧;在汜地,就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殊死戰斗。所以,作戰的情況是:被包圍就合力抵御,不得己時就會殊死奮戰,深陷危境就會聽從指揮。
不清楚各諸侯國意圖的人,不能參與外交;不熟悉不會運用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的人,就不能領軍作戰;不使用向導,就不能得到地利。這幾個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算是王霸。的軍隊。所謂王霸的軍隊,攻伐大國,進攻大國就能使敵方的軍隊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指向敵人,敵人的外交就無法成功。所以不必爭著與任何國家結交,也不隨意在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勢力,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眾、士卒,把兵威指向敵國,敵國城池可拔,國都就能被攻下。實行破格的獎賞,頒發非常的政令,驅使三軍部隊像使喚一個人一樣。授以任務,不必說明作戰意圖。賦予危險的任務,但不指明有利條件。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轉危為安;把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轉死為生。軍隊陷于危境,然后才能取得勝利。所以,領兵作戰這種事,就在于假裝順著敵人的意圖,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處,即使千里奔襲,也可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說的巧妙用兵能成就大事。
所以,決定戰爭行動的時候,就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停止與敵國的使節往來,在廟堂再三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人一旦有機可乘,就馬上攻入。首先要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不要與敵人約期決戰。破除成規,因故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因而,戰爭開始要像處女一般沉靜,使敵人放松戒備;然后突然發動攻擊,要像脫逃的野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孫子兵法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馬遷《史記》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以下是《孫子兵法》全部內容的主要歸納: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里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辟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并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
第二篇《作戰篇》
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作”是“制造”“興起”之意。“作戰”這里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準備和籌劃,屬于“未戰而廟算”的范疇。本篇繼《計篇》之后,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戰爭依賴于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第三篇《謀攻篇》
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
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第五篇《兵勢篇》
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
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三、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軍爭篇》
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第八篇《九變篇》
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第九篇《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四、軍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五、特殊戰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第十三篇《用間篇》
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后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第十一九地篇全文「帶譯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