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紅軍長征感人小故事

時間:2025-07-24 15:36:11 晶敏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紅軍長征感人小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典故在傳達表現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生的聯想,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典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紅軍長征感人小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紅軍長征感人小故事

  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

  周恩來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

  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

  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饑,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衛員急了。

  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

  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

  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紅軍鞋

  我們來到大雪山下。當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說除了“神仙”,就連鳥也飛不過去。

  為了消除部隊的顧慮,毛主席說:“神山”不可怕,紅軍應該有志氣,和神山比一比。這些話,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

  出發前,上級規定每人要準備兩雙鞋,把腳保護好。我除了腳上的爛草鞋外,就剩一雙拴在皮帶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來,心里涌起無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蘇區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邊縈繞著:送得哥哥前線去,做雙鞋子贈送你,鞋上繡了七個字,紅軍哥哥萬萬歲。

  想起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們離開中央蘇區時的情形。一個老大爺拉著我的手,把一雙“紅軍鞋”塞給我。這是一雙非常結實的布鞋,鞋幫上繡著“慰勞紅軍戰士”的字句。他說:“孩子,這鞋一穿到紅軍的腳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廣,山再高,你們也能把它‘量’完。”從那以后,這雙鞋就掛在我的腰間,成為我最好的伴侶。

  記得在離開江西的最后一次戰斗中,我的腳負傷了。當時既沒有醫藥,也沒有擔架,我只得每天拖著負了傷的腳,艱難地走著。實在堅持不住了,我第一次從腰里解下“量天尺”,穿在腳上。鞋底軟綿綿的,特別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蘇區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傷痛。不久傷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來掛在腰上……打遵義,我們連擔任攻城任務。打得正有勁,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細一看,原來一顆子彈穿過鞋子,緊挨在腰骨旁的皮膚上。同志們見了,都說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為鞋子被穿了一個大窟窿。以后,我更加倍地愛惜它。

  天蒙蒙亮,我們就開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會兒竟下起雞蛋大的冰雹。狂風夾著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樣。我是個炮兵,肩上扛著45斤的迫擊炮炮筒,走起來就更難了。我踏著前面像雪梯似的腳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腳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覺,幾次跌倒。每當我倒下,看到腳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熱勁,好像蘇區的老鄉們在背后推著我前進。

  終于爬過了雪山,我低頭看看那雙“量天尺”,它沾滿了冰泥,臟得不成樣子,我趕忙把它脫了下來,磕掉泥巴又掛在腰上。

  紅軍長征故事3: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邊。大隊人馬已經過去了,留下一條踩得稀爛的路,一直伸向遠方。

  干糧早就吃光了,皮帶也煮著吃了。我空著肚子,拖著兩條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著。背上的***和子彈就像一座山似的,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唉!就是在這稀泥地上躺一會兒也好啊!

  迎面走來一個同志,沖著我大聲嚷:“小鬼,你這算什么行軍啊?照這樣,三年也走不到陜北!”他這樣小看人,真把我氣壞了。我粗聲粗氣地回答:“別把人看扁了!從大別山走到這兒,少說也走了萬兒八千里路。瞧!槍不是還在我的肩膀上嗎?”

  他笑了起來,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兩頭,寬寬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臉又黃又瘦,兩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兒?”他問我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于大渡河以南地區。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

  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筑堡防守。

  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占領了安順場,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

  突擊隊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后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后,紅1軍團第1師和干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紅都:瑞金

  1931年11月7日-20日,一蘇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會上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從此,瑞金以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首都”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保障一蘇大會順利召開,在做好會址隱蔽工作的同時,福建長汀還設置了一個“假會場”。果然,前來空襲瑞金的敵機在一無所獲后掉頭飛往長汀,又是投彈又是掃射,把“假會場”炸了個稀巴爛才揚長而去。

  湘江戰役:中央紅軍長征的悲壯史詩

  1934年11月,國民黨軍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將向西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消滅于湘江以東。

  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后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舍,處境萬分險惡。面對這生死存亡的一戰,紅軍將士浴血奮戰七天七夜,終于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的企圖。在這場“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戰役中,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湘江灑滿了烈士鮮血。

  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積極發言,支持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秦邦憲(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制訂了紅軍今后作戰的基本方針。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信念堅定何懼路漫長:紅軍主力會師

  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到達甘南臘子口。是時,紅軍左側有卓尼楊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后側有劉文輝的川邊軍側翼,如不能很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四面合圍的危險。

  毛主席毅然決定立即奪取臘子口!紅軍將士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戰術,經過兩天的激烈的浴血戰斗,全面攻克臘子口天險,使國民黨企圖阻擋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徹底破產!

  四渡赤水:史上最牛的軍事勝利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等決定率領中央紅軍北渡長江,開創川西或川北根據地。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渡赤水引敵成合圍之勢;二渡赤水攻下桐梓、婁山關、遵義;三渡赤水又引敵向西追擊;四渡赤水南下烏江劍指貴陽,最終西進云南巧渡金沙江。幾十萬敵軍在被紅軍牽著鼻子疲于奔命,紅軍則機動靈活,尋機殲敵。

  四渡赤水,是長征中最經典的運動戰戰例。紅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巧渡金沙江:長征路上的決定性勝利

  紅軍主力四渡赤水后,兵鋒直指貴陽。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十分驚恐,急令滇軍增援。中央紅軍乘虛進軍云南,搶攻下金沙江上的皎平渡。靠著七條小船,紅軍主力從容渡過金沙江。兩天后,敵軍的追兵趕到金沙江南岸時,紅軍早已不見蹤影。

  巧渡金沙江,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是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絕地逢生:從強渡大渡河到飛奪瀘定橋

  會理會議后,中央紅軍決定繼續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合。1935年5月24日晚,紅軍先頭部隊攻下大渡河畔安順場。在炮火的支援下,渡河突擊隊靠著僅有的兩條小船沖向對岸,打退了守敵控制了渡口,在天險大渡河上打開了一個缺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順場河寬水急無法架橋,部隊通過緩慢,敵軍又步步緊逼。危急時刻,紅四團冒雨強行軍160公里趕到瀘定橋,二十二名勇士冒著敵人的炮火攀著鐵鏈擊退守軍,中央紅軍主力隨后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在大渡河以南殲滅紅軍的企圖。

  中共政治路線轉變:瓦窯堡會議召開

  瓦窯堡會議是長征途中召開的又一次重要會議。在毛澤東的主持下,會議科學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為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偉大的抗日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

  瓦窯堡會議后,紅軍決定東渡黃河,把紅軍行動與革命根據地發展的主要方向放在山西、綏遠等省,積極打通抗日路線,準備對日作戰。

  勝利會師:英雄血肉譜寫的偉大奇跡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從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突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層層封鎖和圍追堵截,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縱橫十一個省,攻占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多次戰斗,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形成25000里,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

  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開始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長征,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是銘記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紅軍長征感人小故事】相關文章:

紅軍長征的故事讀后感05-18

(經典)長征的故事作文02-06

《紅軍長征史》讀后感10-20

長征小故事作文05-16

長征的故事作文精選[8篇]02-06

體驗長征作文11-10

長征精神作文03-22

《長征》讀后感06-30

《長征》讀后感范文12-16

我的長征路作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