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收之桑榆成語故事
收之桑榆成語故事1
【注音】shōu zhī sāng yú
【出處】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
【解釋】指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后指事猶未晚,尚可補救。
【用法】作賓語、定語;常與“失之東隅”連用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亡羊補牢
【同韻詞】持鰲封菊、高步通衢、陷入僵局、卸磨殺驢、通觀全局、借坡下驢、純屬騙局、逾淮之橘、背碑覆局、匹婦溝渠。
【年代】古代
【邂逅語】失之東隅
【成語故事】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大將馮異與鄧禹去圍剿赤眉農民起義軍,鄧禹與義軍交戰后不幸損兵折將,馮異命令部隊加強防御,收攏潰散的散兵,同時派軍裝成赤眉軍打入其內部,結果大獲全勝。朝廷下文書表彰他們的.戰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成語示例】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趕緊訂正寧此,庶幾‘收之桑榆’云。
收之桑榆成語故事2
【注音】shōu zhī sāng yú
【成語故事】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派大將馮異與鄧禹去圍剿赤眉農民起義軍,鄧禹與義軍交戰后不幸損兵折將,馮異命令部隊加強防御,收攏潰散的散兵,同時派軍裝成赤眉軍打入其內部,結果大獲全勝。朝廷下文書表彰他們的'戰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出處】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
【解釋】指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后指事猶未晚,尚可補救。
【用法】作賓語、定語;常與“失之東隅”連用
【近義詞】亡羊補牢
【成語示列】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趕緊訂正寧此,庶幾‘收之桑榆’云。
魯迅《<華蓋集>后記》
收之桑榆成語故事3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語故事講的是公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
1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語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接著,劉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義軍。公元26年春天,長安斷糧,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攻城邑,但遭到占據天水郡的隗囂的阻擊,只得又回到長安來。這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占據。經過激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又重新占領長安。這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端困難,不得已于12月引兵東進。劉秀一面派大將馮異率軍西進,在華陰(現在陜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現在河南澠池東)、宜陽(現在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這時率部到達湖縣,同馮異的部隊會合。鄧禹妄想取勝,派部將鄧弘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現在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鄧禹只帶著24騎逃回宜陽;馮異拋棄了戰馬,只帶著幾個人爬上回溪阪,逃回營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現在河南洛寧西北)被馮異打敗,遭到重大損失。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不料在宜陽又陷入劉秀重兵的包圍。赤眉軍經過艱苦的'戰斗,始終不能突圍。樊崇等人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了劉秀。戰斗結束后,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原文是:“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來,人們引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來比喻在這里失敗了,在那邊卻得到了勝利。
2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jīng jīng yè yè
【解釋】兢兢:形容小心謹慎;業業:畏懼的樣子。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出處】《詩經·大雅·云漢》:“早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用法】作賓語
【近義詞】業業兢兢 小心翼翼
3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語故事點評
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芍^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后來,人們引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來比喻在這里失敗了,在那邊卻得到了勝利。
【收之桑榆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2-03
知難而退的成語故事12-09
愛屋及烏成語故事12-09
發奸擿伏的成語故事12-09
近悅遠來的成語故事12-09
腦滿腸肥的成語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