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粒米狼戾成語故事
【成語名字】粒米狼戾
【漢語拼音】lì mǐ láng lì
【近義詞】: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年年有余、五谷豐熟
【反義詞】:顆粒無收、 兇年饑歲
【成語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樂歲,粒米狼戾。”
【成語解釋】狼戾,即“狼藉”。 縱橫散亂的樣子。谷粒撒得滿地都是。形容糧食充盈。
【粒米狼戾造句】今年的收成好,到處是粒米狼戾,五谷豐登的景象。
【粒米狼戾的成語故事】
滕文公問怎樣治理國家。孟子說:“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松勁的。《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繩搓好;趕緊上房修屋,就要播種百谷。’老百姓中形成這樣一條準則,有固定產業的人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沒有固定產業的就不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那么違禮犯法、為非作歹的事,沒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們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罰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布下羅網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卻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節儉,以禮對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賦稅有一定的制度。陽虎曾說:‘要發財就顧不上仁愛,要仁愛就不能發財。’“夏朝每五十畝地,賦稅采用‘貢’法;商朝每七十畝地,賦稅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畝地,賦稅采用‘徹’法。其實稅率都是十分抽一。‘徹’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龍子說:‘管理土地的稅法,沒有比助法更好的,沒有比貢法更差的。’貢法是比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數作為常數,按常數收稅。豐年,糧食多得狼藉滿地,多征些糧不算暴虐,(相對說來)貢法卻征收得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糧粒掃起來湊數,也不夠交稅的,而貢法卻非要足數征收。(國君)作為百姓的父母,卻使百姓一年到頭勞累不堪,結果還不能養活父母,還得靠借貸來補足賦稅,使得老人孩子四處流亡,死在溝壑,(這樣的國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祿,滕國本來就實行了,(何不再實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處呢?)《詩經》上說:‘雨先下到我們的公田里,接著也下到我們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來,就是周朝也實行助法的。““要設立庠、序、學、校來教導百姓。‘庠’是教養的意思;‘校’是教導的意思;‘序’是習射的意思。(地方學校,)夏代稱‘校’,商代稱‘序’,周代稱‘庠’;‘學’(是中央的學校),三代共用這個名稱。(這些學校)都是用來教人懂得倫理關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倫理關系,百姓在下自然就會相親相愛。(您要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現,必然會來效法的,這樣就成了圣王的老師了。《詩經》上說:‘歧周雖是古老的諸侯國,卻新接受了天命。’這是講的文王。您努力實行吧,也以此來更新您的國家。”
【粒米狼戾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2-03
惟命是從成語故事11-30
數米而炊成語故事12-01
食無求飽的成語故事12-01
歷史成語故事12-01
嗜痂成癖成語故事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