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
張幼儀,在1922年,讓大半個中國人都認識了她,只因為她雖然不愿意,卻依然成為了民國以來新式離婚的第一人。當然,這一切,都拜她夫君所賜。張幼儀留下的照片很少,但就那一張照片看她,大氣端莊,目光沉靜,這樣的女子,宜家宜室,本該被丈夫疼惜呵護一輩子。
可是,她接受的是一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更因為,她的丈夫是那位激情重于責任,永遠像火一樣追求“唯一靈魂之伴侶”的詩人徐志摩。她與徐志摩的這長婚姻,從一開始就有著后天難以彌補的“先天不足”。
說到底,她不過是徐志摩反抗被安排命運的犧牲品而已。接受她,就意味著接受舊式婚姻,接受家庭的安排,這與他崇尚的自由戀愛相悖,所以,剛結婚,他就宣稱“我要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子”。他果然做到了,在新婚之夜就讓張幼儀夢都沒來得及做就枯萎了。
而張幼儀,也因為徐志摩,與林徽因、陸小曼的命運糾纏在一起,成為了民國女子一道奇異的風景線。
在最初,想必她對這段未存謀面的婚姻,但已經聽說過家人對才子徐志摩的介紹,加之對家里長輩的信任,她的內心對這段婚姻,充滿了期待。她想,或許不能沒有“畫眉深淺入時無”的深情,也可能還沒有“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浪漫,但總可以做到彼此相敬如賓吧?
她根本沒有想到的是,未來夫君對她的厭棄,是被迫從接受這個包辦婚姻開始。他看她的照片,略微掃過一眼,就下了定論:“鄉下土包子。”之后,這個“土包子”的印象,就在她身上落下了印記。
面對她,他的眼睛從是從她頭頂飄過,投向遠方。他怨她,但是他沒想過,作為婚姻的另一方,她也同樣有承擔有付出。彼時,她亦是16、17歲的花樣女子,是一個女子最夢幻最美好的年華。有時候,經不住猜想,如果包辦婚姻的對象是林徽因,因為徐志摩對包辦婚姻本身的反感厭惡,還有“跟著感覺走”尋找“靈魂之伴侶”的天性,所以,結局恐怕也比張幼儀好不了多少。詩人的自我與任性可見一斑。
她怎么會是“土包子”?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則是上海寶山縣巨富。而大哥張君勵是勵志社首腦之一,政界風云人物,是《中華民國憲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稱為“民國憲法之父”,同時又是著名的哲學家。 二哥張嘉璈曾任中央銀行總裁、鐵道部長。在20世紀初期,張家絕對算是聲勢顯赫的望族。她也同樣接受現代教育,12歲時入讀江蘇省立女子師范學校。
其實,仔細想想,如果張幼儀身世平常,又怎么能入了徐家的法眼?婚姻,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的事情,何況對于張家徐家這樣的望族?
張幼儀也是知書達理的女子,年僅16歲即嫁入徐家那樣的名門,如果行為舉止不夠端莊,言談不夠得體,估計也很難得公婆歡心。但從公婆對張幼儀的支持上看,她顯然是深得人心的。
與君兩決絕,相忘于江湖
結婚后,張幼儀很快懷孕生子。而自認完成了傳宗接代任務的徐志摩,他卻迫不及待地離家去北京求學,之后赴美留學。在哪里他遇到了命中的“女神”林徽因。他瘋狂地迷戀上了她,絲毫不顧忌自己有妻有子的身份。
在英國沙士頓小鎮的情形,后來張幼儀都有詳細的描述。可能是徐志摩不想與她單獨相對,她剛去,徐志摩就邀請了一位中國留學生郭虞裳同住。此時,張幼儀懷孕了,當她懷著一絲期待與喜悅想告訴徐志摩這個消息時,聽到的卻是他要跟她離婚,讓她打掉孩子。當時流產風險很大,但徐志摩卻冷漠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之后,徐志摩就突然從張幼儀的生活中消失了。衣服,書籍都還在,甚至眼鏡還放在翻開的書頁上,但人卻再沒有出現。而感到蹊蹺異常的郭虞裳,在幾日后的清晨擰著行李,吃完早餐后翩然而去,丟下懷孕的張幼儀。
不用想也知道此時的張幼儀面對多么糟糕的`境況,她原本視為依靠的丈夫對她選擇毫無征兆地消失,而她語言不通,經濟拮據,環境不熟,她還懷著孕。
恨,也是要有時間與精力的,而張幼儀連恨的時間與精力都沒有,她不僅為她自己,還要為她未出生的孩子在孤獨無援的異國他鄉謀生路。
親情往往永遠是一個人最后的溫暖與底氣。她寫信給自己在法國留學的二哥和在德國留學的七弟。在二哥跟七弟的幫助下,她先去了法國,之后又去了德國柏林,并于1912年順利生下了次子彼得。
生下孩子剛一個月,徐志摩很快地追到柏林,目的很明確:讓張幼儀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片刻都不能等。張幼儀凝視丈夫熱切的眼睛,那份迫不及待地熱切,不是為孩子,更不是為她,而是為了擺脫他們,去尋找他人生的“自由”與“靈魂伴侶”,沒有過多糾纏,執筆簽字。
有人的傲氣外露,以為是骨氣,而真正的風骨卻是刻在骨頭藏在血肉里的,張幼儀自然是后者。也罷,那就離吧。這樣沒有愛,沒有溫暖,隨時可能被置之于荒漠的婚姻,不要也罷。從今往后,與君兩決絕,相忘于江湖。
而此時獲得自由身的徐志摩,帶著難以言喻的激情去追求林徽因,卻不料,林徽因卻隨梁思成悄然回國,不久即嫁作他人婦。
即使是備胎,也要修煉成女神的樣子
陸小曼在徐志摩去世后,很快地萎靡了,凋零了;而張幼儀卻在丈夫逼她離婚,痛失愛子后,猛然醒悟,原來人生,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或許孩子真的是上天給夫妻的禮物,當他感到自己不受歡迎時,他會選擇離去。從未得到過父親關懷的彼得,來不及長大,在3歲時死于腹膜炎,離開他們,重返天國。張幼儀痛不欲生,幼子的'早逝,成為她心靈一生的陰影:他的到來,無法讓她獲取丈夫的歡心,更沒有成為父母幸福的期待。幾乎從來沒有獲得過父愛,而即使母愛也是極其有限的。因為張幼儀忙于學習,所以,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頻頻稱自己肚子疼的彼得還是被忽略了。最后,積重難返。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相關文章:
張儀樓詩詞賞析05-02
張儀-視吾舌尚在不讀書筆記03-24
徐志摩經典愛情句子04-30
徐志摩的愛情名言12-09
徐志摩愛情語錄04-08
徐志摩的優美詩歌04-21
徐志摩的經典愛情語錄12-07
徐志摩經典愛情語錄03-13
徐志摩經典名言名句04-18